从十九报告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2   
分享到 :

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几个视角

——从十九报告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杨明伟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新思想,是我们理解体会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仅从报告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首先,在时代观视角上,对时代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对当下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作出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其次,在矛盾观视角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深刻分析,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再次,在人民观视角上,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新思想;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最新判断。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这一重大判断的时候,用了三个“意味着”,既从客观发展视角清晰地告诉我们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从思想理论视角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进入一种新境界和新高度。因此,理解新时代、新思想,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体会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

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从报告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体会新时代、新思想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视角:从毛泽东预言的“幸福的时代”、“文明的时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时代观的视角,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出发点。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入研究时代课题,直面时代挑战并解决时代难题,体现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时代问题作出研究、分析、判断,就是一个政党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一个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都是围绕着对时代的研判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壮大和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与时代同行,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其命运。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时代问题,准确判断时代的内涵、性质、特征,并对时代进程的变化及其影响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讲“时代”问题是比较多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从社会历史变迁、社会制度变化、社会发展阶段等角度讲的,也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角度讲的,其中许多分析独具理论特色和思想深刻性。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毛泽东最早明确划分“时代”问题,是1934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从经济社会关系上提出,由于土地政策的不同,劳动关系的不同,由此也区分了“国民党时代”与共产党的红色区域时代。这是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他明确提出,共产党在红色区域所引发的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包括农业发展、土地制度、劳动力状态、社会关系等等,“在国民党时代是决然做不到的”。[1]抗日战争以后,毛泽东又在《实践论》等著作中,多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上,论述过“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时代”等等问题。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特别提出:“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他在对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时代走向社会主义时代作出判断时,明确把“社会主义时代”称为“幸福的时代”[2]。在《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一文中又把新中国成立后所进入的时代称之为“文明的时代”,并断言在这个“文明时代”里,“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从那以后,我们党不仅带领人民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且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新中国所进入的这个时代,不仅“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而且“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我们党领导人民一步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恰恰印证了毛泽东所说的“文明的时代”、“幸福的时代”的来临,印证了社会主义的幸福美好前景。也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对时代问题作出政治理论判断和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先河。

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每当时代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党都要对时代作出符合实际的研判,提出与时代前进步伐相符合的奋斗目标,解答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提出解决这些课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符合时代需求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以推进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一个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向前发展等等,这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优势,也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一个伟大的执政党的历史使命。

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认清时代特征,从而提出时代任务,成为我们党的一个理论传统和政治优势。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时代问题作为一个特别突出和重大问题来进行阐述。他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时代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对当下中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作出这样的重要判断后,报告还阐述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即三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视角,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就清晰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历史方位作出准确研判。十九大报告作了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等方位上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是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继续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篇章、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在这个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时代问题作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也就找准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定。十九大报告作了明确回答,点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是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意义及其生命力作出判断。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号召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还特别要求一个政党在深刻把握时代的前提下,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十九大报告对此也作了明确的回答:一是表达继续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三是要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时,报告强调了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关系,特别强调“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心清晰地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定地承担起并且很好地履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和深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强大的生命力,表明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表明了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角:运用毛泽东“捉住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观察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对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判断,是伴随着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判断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时代问题特别是时代特征作出分析、判断和把握之后,自然地特别关注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同时决定自己的主要任务或中心工作。因此,矛盾观的视角,也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毛泽东开辟了对社会矛盾问题深度关注的先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深入关注、研究社会复杂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由此形成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矛盾论》,从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起了奠基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毛泽东提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特别强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上与其他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4]毫无疑问,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观问题上,毛泽东的《矛盾论》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也由此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循着毛泽东开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角,认识和判断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特别是主要矛盾问题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时,对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深刻的分析阐述,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时,主要用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变化的内涵和特征,点明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是谁,即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各是什么,也就点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聚焦点和根本着力点。

第二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变化所涉及的范围,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给党和国家带来的新任务和历史责任。

第三句话:“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决定着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以及党和国家工作的主攻目标。由此也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句话:“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决定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发展战略,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决定我们工作的突破点和工作方法。因此报告特别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告诉我们抓住重点带动全局,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和突破矛盾的主要方面来促进全面工作。

这四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既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判断,又勾勒了党和国家的工作责任、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为了理清这种认识的发展过程并充分认识和理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有必须回顾一下中共八大期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

早在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作出过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判断,在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讲到“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时,用了三句话,即:

第一句话: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二句话: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三句话,“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中央据此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判断总体上是准确的,是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主要任务也是明确的。但是,为什么一年以后,在八大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却重新提出对主要矛盾问题的判断?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全面研究的问题。

社会上有学者认为,中共八大后,毛泽东不久就“彻底”或“全面”地否定了他和中共中央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和判断。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在目前我们看到材料上,从来没有看到过毛泽东“彻底”、“全面”、“全盘”否定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三句话,他否定的仅仅只是其中的第三句话。1957109日,毛泽东在八大三次会议上说:“‘八大’决议上有那么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这里毛泽东对主要矛盾提法上的否定,主要是针对第三句话的这种“提法”即表述方法。这样的否定,还有几次。19586月,对各地在学习中央有关文件时重新提出要明确八大一次所提“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八大二次所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这两种提法到底哪一个对时,毛泽东还特别交待身边的“秀才”和理论工作者们:“这些问题值得注意,不要置之不理。”也还是针对第三句话说的。应该说,第三句话的“提法”,无论在文字表述方面还是矛盾双方内涵中有关“先进”和“落后”的定义上,都存在不够准确且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因素。至于毛泽东为什么要否定第三句话的表述,由此引发他重新表述主要矛盾的内涵,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可见,对毛泽东在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变化,应该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否定。从事实上看,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毛泽东否定的主要是第三句话,同时不再提前面两句话,而另外提出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主要矛盾的判断而已。他自己对这些问题始终在研究和思考当中。

尽管毛泽东一年后对最后一句话提出了明确的否定,在判断主要矛盾问题上有了不同的认识,他重新作出的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与八大的认识相悖,所强调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出现了偏差,但是,对这个问题还应该结合这一时期他对基本矛盾的判断来研究和理解。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是在否定八大关于主要矛盾提法前后,他也不断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5]他主张,“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6],并且要“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所以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7]在这种认识下,毛泽东提倡全党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我们的经济基础,巩固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时改革各种不合理制度。

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历史的曲折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纠正了我们党在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也就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此后,在我们党的报告和一些重要文献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准确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度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在社会需求还是社会生产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显然已经不准确、不全面了。因此,必须及时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以便找准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鲜明的表达,对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判断,更加完善、更加准确、更加科学,也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这种鲜明和创新的表达,深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思路。

十九大报告在谈到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时,除了反映在主要矛盾问题上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比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以复杂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短板和薄弱环节等等,因此他进一步提醒全党:“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就是我们进入新时代后仍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矛盾。这就清醒地告诉我们,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要与认识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紧密相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视角: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观的视角,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视角。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个什么样的党?对此,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们曾经从多个角度作出过许多经典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的以下几句:“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8]“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9]“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2]“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3]这样的经典语言还有很多。毛泽东对共产党和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定位,既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一个重要基点,也是我们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在这个根本点上寻找初心,从这里出发,就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怎么做。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也无论社会历史和时代发生了多么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都不能有任何改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都不能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当口,也必须进一步亮明我们党的这份宗旨,提醒全党同志牢记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属。因此,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理论阐述上的一大亮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基于这样的鲜明认识,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报告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思想内核,都是围绕“人民”两个字展开的。报告全篇讲到“人民”这一概念有200多次,许多话掷地有声、高度引人关注,比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等等。报告中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既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鼓舞全体人民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的一种宣言。这样鲜明表达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运用和创新发展。

贯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十九大报告,甚少鲜明地传递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以下几个基本点: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彻底地推崇人民的历史创造者地位,把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出历史伟业,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带领全体人民脚踏实地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最好的评价尺度,全面出台能够落地的惠民举措,从而让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在发展问题上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推进我们的工作。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在各行各业各项工作中,深入群众生活、扎根人民中间、了解百姓疾苦,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这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人民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这种一切从人民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思路,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

总之,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既看到了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也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新发展上的理论精髓。这篇报告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鲜明的时代观、鲜明的矛盾观、鲜明的人民观。这种理论观点上的鲜明性,在报告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时明确地表达出来:“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要求、思想要求、工作要求、干部要求和党的品格等问题时,也多次使用了“最鲜明”“旗帜鲜明”等概念。这种以鲜明态度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在报告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报告以环环相扣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新意迭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系统,由此也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深入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这篇三万多字的报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以鲜明的态度和创新的视角,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亮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娴熟运用。

(作者简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3页。

[3]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131页。

[7]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12页。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9]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7页。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