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农: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15   
分享到 :

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20141018日)

中国毛诗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 郑伯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刚才几位领导同志都发表了很精辟、很重要的讲话,我补充一点意见。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问题、文艺问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连续发表了几次讲话:99日在北师大考察工作时关于教材问题的谈话、924日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讲话、10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这几次讲话内容很丰富,听了让人感触很多。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和思想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习总书记是根据现代中国和世界的新的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比如,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是文艺的主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心连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比如,关于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关于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有继承和扬弃,等等,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也都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作出的一些新的论断。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9日的谈话,我特别注意到他批评了“去中国化”的倾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五四”运动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但是正像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有些也要商榷。特别是对待民族的、传统的一些文化遗产,都当作封建的东西来否定,把诗词、戏曲否定了,甚至连汉语言文字也要否定。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的原因,在于我们是方块文字,人家好是因为拼音文字。第一个纠正“五四”偏颇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在延安就倡导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作风,不能搞形而上学,不能“言必称希腊”。这几年,正像总书记讲的,我们的文艺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去中国化”“洋教条”就很突出。比如说,什么是文学?这个定义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和苏联的教科书来界定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讲,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我觉得,要认真研究外国的拼音文字与中国的方块文字,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系统。中国语言文字中特有的对联,外国的拼音文字里就没有,它算不算文学呢?从“文学”的定义里就找不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千年以来感染中国人,影响中国精神,其影响决不下于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这一正气歌,杜甫在诗歌中提到过不止一次。文天祥《正气歌》也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岳飞也手书过《出师表》。每当国家出现困难、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人们都会自然地想起《出师表》。《出师表》是小说吗?符合哪个文学的定义呢?它只是给皇帝的一个奏章,但是它就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里面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人格的力量,近两千年一直鼓舞着中国人。这种影响,拼音文字能比吗?

中国文化里有很多特殊的东西,比如楹联,比如谐音字。像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吸收民间的谚语写成的诗句。上海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王运熙,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专家,他的成名作就是专门研究谐音字的,一字多音,一音多义,汉语中整整齐齐的东西,拼音文字中是没有的。所以,我觉得“去中国化”的倾向,有些主观意图很明显,就是“洋奴思想”;有一些则是受近一百年来传统势力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汉语、汉字否定了,其消极影响是很大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车同轨,书同文”,中华民族几亿人口,两千多年能有这么强的凝聚力吗?欧洲就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和“书同文”肯定有关系。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就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同时也影响到韩国、日本、越南,等等。

毛泽东是反对全盘西化的。他说要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要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他在讲话中还提到,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在诗词创作方面也存在,有“高原”,有佳作,也有获奖作品,但最近几年没有出现“高峰”。当代中国诗词的“高峰”,就是毛泽东诗词。前不久有关部门公布了“中华诗词达标200首”,请网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作品,结果包括流传千年的唐诗宋词在内,得票最高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是老百姓的选择,很说明问题。

我就补充这么一点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