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0-22   
分享到 :

毛泽东诗词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i]以此评价毛泽东其人其诗,是最恰当不过。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自铸伟词的大诗人。毛泽东诗词是“第一等真诗”,熔铸着一个革命领袖对祖国人民的巨大深情和对自然、社会深邃思考,蕴含在其中的大关怀、大境界与真学问、真性情交汇融合,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我们在诵读鉴赏毛泽东诗词时,极易进入他所创造的那个慷慨激情、遐思无限的想象世界,从中感悟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体验到一种奇异的审美境界。

正因为毛泽东诗词的巨大艺术魅力和强烈心灵震撼,它对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独特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内化于心,特别是如何以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内心,是一个复杂繁难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青少年好奇心强,思想开放,求知欲旺盛,对于英雄和伟人的崇拜有一种朦胧的自觉追求,如果我们注意教育引导,那么青少年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并非难事。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诗意性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来源,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校教育若能利用好毛泽东诗词这一极为有利的思想宝库,将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重大。

一、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首重立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深切地感受到。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抱负远大,壮志凌云。他在1910年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到东山学堂读书时,便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时毛泽东只有17岁,人小志大,务必“成名”,否则立誓“不还”,语气坚决,意志坚定,可以想见其胸襟抱负之大。

“学而成名”只是关乎一己的最初梦想,改造中国与世界才是毛泽东一生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洋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精神的华章。这首词先写江山之壮丽、万类之自由,色彩绚烂,笔调明快,使人身心舒展。然而毛泽东心思之深沉,忧虑之广远非常人所能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犹如一声“天问”,让人联想到祖国的多灾多难,人民的痛苦呻吟,但这里的“怅”并不是什么消极惆怅的情绪,相反,它是一种郁勃激动之情,饱含诗人急于救世救民,安天下、主沉浮的壮志雄心。转入下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昔日群游,同学少年,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生动表现他们主宰江山社稷、反对封建主义的壮志豪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楫大江,进取争先,形象地写出青年毛泽东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

志不强者智不达。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少年,也应当像毛泽东那样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时刻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用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和完善自己。功崇惟志,唯有远大的报国志向充实于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少年所立之“志”的具体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具体来说就是要立志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的社会。帮助青少年立下爱国之志非常重要,是培育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54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爱国”就是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最容易接受新的价值观,最容易感染时代的色彩,那么对于青少年的爱国心的判定和引导也需要具有时代的特色,符合青少年的认知习惯。而毛泽东诗词中那种由豁达的境界和光辉的思想所彰显出的无与伦比的爱国情怀,正是青少年所要汲取的正能量。

从《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到《菩萨蛮·大柏地》再到《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的每一首诗词几乎都让人感受到他对祖国人民的强烈热爱,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他用革命的实践表达着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情。在直接书写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的诗篇中表达爱国情感合乎情理,但毛泽东哪怕是在描写家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时,也压抑与超越“小我”情感而凸显“大我”的爱国之心。比如《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称“妻”为“友”,题目就有把妻子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之意。这首词的上片是重在写离情,下片则主要是写离别之景与展示革命豪情。全词虽极写与妻子离别时的凄苦,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代之以灌注一种向上的、超越的刚毅之情,使整首词格调大为提振。“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作者将个人情感完全融汇到爱国情感中,写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无以伦比的胸怀和豪情,使夫妻间的离别之情也成了爱国情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阅读欣赏毛泽东诗词,我们仿佛能触摸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心,能感受到他的脉搏总在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人的成就大小往往与其志向大小成正比,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毛泽东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高度融合,“作为一个时刻关注自己生命力量,凭借意志动力,向束缚个性的传统罗网挑战的人,青年毛泽东的独特之处,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根本上不是一个视自我于社会之外的人,而是融自我于民族群体之中的人,是以‘大我’填空‘小我’的内容的人,是一个特别领会‘现实’的内涵,懂得‘实践’的人。”[ii]广大青少年应以此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强国富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二、自信乐观,勇于担当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iii]孟子那近于自负的自信让人叹服。同样的,我们在读毛泽东诗词时,这种孟子式的自信亦频现于字里行间。《沁园春·长沙》就透露出胸怀革命之志的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自信。作者在注解“到中流击水”时还提到曾经写过的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庄子笔下的鲲鹏,振翼高飞,掀天盖地,气魄非凡。作者习惯性地喜欢使用“大”词,“二百年”、“三千里”是夸张但非夸大,这只是作者极力凸显自我、挺立自我的一种方式。

自信是在清醒认识自我基础上的一种肯定主体的意识,亦是勇于担当精神的体现。毛泽东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用亲身的革命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自己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的自信。随自信而来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自信,所以能从长远着眼,通盘考虑,看到希望,相信未来。毛泽东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而又异常充实的心路历程,自信乐观、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直充溢在他的胸间。如《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写于1934年,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实行空前规模的大“围剿”,形势非常危急,我军准备长征。当时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我党我军面临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诗人对前途又满怀信心,相信党内的正确路线一定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踏遍青山人未老”表现了诗人在前途叵测之时依然意气风发并且洋溢着青春的蓬勃朝气;“风景这边独好”则表现了诗人对中央苏区更是对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赞美。处于逆境的毛泽东在挫折中依然看到光明,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乐观精神和对革命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他沉吟“我自岿然不动”;面对苦难漫长的长征,他高唱“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建功立业的封建帝王,他笑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面对建国后的内忧外患,他畅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从毛泽东诗词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他指点江山的气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超越一切力量的强大内心,而且还能领略他治大国如烹小鲜,谈笑间导引世界风云的儒雅与大气。

毛泽东是从逆境中走出来的时代伟人,他不仅要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斗争,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党内的错误倾向斗争。他具有推功揽过的气度,勇于担当起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重任,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了人生的华章。在《七律?冬云》中,作者借自然现象反映当时的国际政治气候。“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诗的前两联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隆冬时节严寒的气候环境,以此象征当时严峻的国际政治局势。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不怕冻、不怕压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暗示中国共产党人是英雄豪杰,他们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敢于反抗强大的反华势力的。

洋溢在毛泽东诗词中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最能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富强而努力奋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iv]青少年必须有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五四”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现实中,也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获得更大信任、赋予更大使命、取得更大成就。青少年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发掘内心蕴藏的宝藏,树立自信乐观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的怀抱,以坚定的意志迎接人生的挑战。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把个人成才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努力实现自己个人的小梦想,最终就会实现我们共同“中国梦”。

三、植根传统,不断创新

中国犹如一棵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树,它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不倒,就在于它有庞大的根系。中国之根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54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总书记的话深刻地阐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就是“我之为我”的存在根据,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摆正自身的位置,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

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广大青少年要努力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多层面地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它。而在这一点上,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身的毛泽东诗词可以给我们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以很好的启示。

毛泽东从小就生活在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之中。湖湘文化从先秦的屈原、贾谊到宋朝的周敦颐、胡宏、张栻再到清代的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形成一种忧国忧民、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传统。湖湘文化属于儒家学派,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毛泽东长久浸润湖湘文化,他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色非常浓重,其理想社会模式中处处有儒家“大同”社会影子的显现;其性格中既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勇敢尚武之气,又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他晚年主张的重视生产、自我牺牲、人民平等又能看出与墨子的“尚同”、“兼爱”思想的渊源。

很显然,毛泽东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于他的诗词中,毕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样式,是古典文化精神最地道的表达。值得重视的是《挽易昌陶》一诗。1915年,毛泽东挚友易昌陶病逝,诗人不胜悲伤,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这首诗从气韵上看,有魏晋之风,慷慨多气,思情畅达,婉转幽怨。用典虽多,但是并不显得芜杂晦涩,真正达到思维和情境的水乳交融。全篇章法严谨,节奏鲜明,古诗技法甚为圆熟。从内容上看,“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是全诗诗眼,素怀报国之志的青年毛泽东,在痛悼志同道合的亡友之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毛泽东在哀悼中倡言呼告,抒发了愿试长剑、驱除岛夷、荡涤天下的爱国情怀,既沉而婉,又悲而壮,充分表达了绵远悠长的深情以及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远思考。这首诗既是传统友道精神的体现,又饱含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在毛泽东诗词里,典故的运用俯拾即是。《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的“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和《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都是运用汉代终军自请杀敌的典故,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引用了楚汉战争时项羽战败后被迫自刎乌江的典故,抒发了他不愿做沽名钓誉的西楚霸王,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引用曹操东征时登碣石山的典故,大气磅礴,表达了他对今昔发生巨大变化的喜悦之情……

无论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古典文化知识,还是娴熟的诗词艺术技巧,都证明毛泽东是一个具有文化贵族气息的古典诗人。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毛泽东诗词又表现出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现代精神。其诗词中的意象有传统的,如西风、暮云、残月、天涯、烟雨、残阳、烽火等,但这些意象也是即目所见的写实,并非“为传统而传统”;也有现代的,如红旗、环球、世界、工农、军阀等。充满强烈革命色彩和社会主义建设豪情的诗词意境是毛泽东的最大创新,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样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宏伟场面的诗句,也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时代伟人才能吟唱出来。

毛泽东诗词中“民惟邦本”、“为生民立命”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道德与行为要求等,对传统文化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青少年应该好好地学习和借鉴毛泽东诗词,加强文学、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积累,把道德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传统的朗读讽诵法对深入学习和理解毛泽东诗词最为有效。朗读讽诵,日渐月化。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涵泳”的作用,涵泳就是讽诵,就是长时间的徘徊流连于作品之中,深入体验它的意象,把握它内部的血脉流通。长期坚持,优秀的诗文作品能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素养,使人于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塑造。毛泽东诗词音节韵律俱佳,琅琅上口,易读易诵,青少年若能于生活学习中多多着意于此,必能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在这方面,学校大有可为。学校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适宜朗读吟诵的,只要我们勤于编写与毛泽东诗词相关的校本教材,开设毛泽东诗词鉴赏课,举行与毛泽东诗词有关的文艺活动,善于营造文化氛围,让毛泽东诗词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心灵深处,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作者为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



[i] 沈德潜撰,王宏林笺注:《说诗晬语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ii]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iii]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9页。

[iv]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