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诗词意境升华浅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5   
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诗词意境升华浅析

廖有明

诗词意境是指作者审美体验、情趣、志向和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主观思维与客观环境的统一。一首上乘诗词,必然伴以美妙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贴切顺畅,生动形象,增强了讲话和文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哲理性,升华了诗词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一、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达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鸿鹄之志

(一)原词创作背景及意境。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临时党中央所在地上海返回湖南韶山,组建了中共韶山党支部,后遭到湖南当地反动势力赵恒惕通缉。同年8月,毛泽东决定秘密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头和岳麓山。金秋时节,面对滔滔北去的湘江碧水和漫山遍野的红叶,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岁月,豪情满怀地填写了这首词。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6年,青年毛泽东博览群书,与进步同学萧瑜、蔡和森、陈昌、张昆弟和罗学瓒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撰写文章鞭笞封建军阀反动统治,传播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当时,国家处于沉沦与抗争的十字路口,毛泽东等进步青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充满青春活力,革命激情奔放,对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满怀舍我其谁的一腔宏大抱负。当毛泽东故地重游时,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满怀豪情地填写了《沁园春·长沙》一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出自这首词中,它是青年毛泽东的励志之作,长久以来被人民群众反复吟诵。

(二)引句意境升华。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热情赞扬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鸿鹄之志时,非常贴切地引用了“指点山,激扬文字”词句。词句在这里意境大为拓展,由当年毛泽东写实拓展到抒发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娴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热爱自己的国土,如何有效保护和开发秀美山河有着科学的规划;中国人民应当对自己建设国家的壮阔历程通过多种形式发声,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二、以“雄关漫道真如铁”反映中国革命、建设的曲折艰难历程

(一)原词创作背景及意境。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县和桐梓县交界处,是四川省进入贵州省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城。这场战斗,击溃和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此时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放眼千山万岭起伏连绵,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灵感突发,一气呵成填写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词。“雄关漫道真如铁”是这首词下阕的第一句。用此来描摩娄山关易守难攻的复杂环境。

娄山关地理上可找,方圆面积和高度可量,毛泽东采取虚实结合的艺书手法,将娄山关虚拟化为“雄关”。这句词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实如铁,如今我们红军重振旗鼓大踏步地将其跨越了。雄关是指险要关口,在战场上占据雄关等军事要冲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我国除娄山关外,黄洋界、潼关、雁门关、居庸关、山海关和嘉峪关等,都是易守难攻的险要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名取自关名,曾被清朝肃镇总兵李廷臣称为“天下雄关”。为此,该市现设置了雄关区。

毛泽东在词中没有直接用娄山关,而是将其虚拟化为“雄关”,意境大为拓展。诗人站立娄山关头,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势力是那样的凶残,党和红军披荆斩棘,艰难前行,涉险滩,闯隘口,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喻指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苦曲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二)引句意境升华。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毛泽东词“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回顾中华民族的昨天,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这句诗,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含义,是要告诫世人一个基本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进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封建君主仍掌控国家政权,另一方面帝国主义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欧美列强纷纷通过资本、文化、宗教等输入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在世界各国是罕见的,摧毁这种社会形态的根基必须依靠亿万人民参加的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任人宰割和民族四分五裂的状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抗争。中国革命、建设事业是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又符合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接续奋斗过程。习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的昨天比喻为雄关漫道真如铁,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1.推翻封建社会统治根基好比“雄关漫道真如铁”。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极大地窒息了中国广袤国土的生机与活力。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了清王朝少数统治者,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引进了民主共和思想。这一社会形态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我们党是孙中山先生开创事业的继承者,它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对外摧毁殖民统治和对内革除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好比“雄关漫道真如铁”。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蒋介石利用中山先生的信任建立起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我们党处于幼年,虽然代表着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但与国民党政权进行武器斗争,实力上处于劣势。特别是1927年蒋汪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湘江战役红军将士的重大牺牲,几乎将我们党和红军推向绝境。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我们的前辈擦干了眼泪,掩埋了战友,又继续与凶残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反动统治,迎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同突破万丈雄关天堑。

⒊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好比“雄关漫道真如铁”。我国近代11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一方面封建主义思想和现象根深蒂固,缺乏民主;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毒品泛滥,巫术盛行,广大劳动群众的喜怒哀乐在文学艺术上鲜有反映等。党担负着在广袤的国土和亿万人民中涤荡封建和殖民文化,推广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体内容的新民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其艰巨性如同“雄关漫道真如铁”。

⒋克服党内错误思想好比“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党是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多次受到左和右倾错误的严重干扰,造成了重大损失。比如,在大革命时期,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占据统治地位。在国民党反动集团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时,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致使大革命归于失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经过与“左”和右倾主义顽强斗争后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理论、方针政策的总结。

三、以“人间正道是沧桑”揭示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一)原诗创作背景及意境。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毛泽东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句中“沧桑”是成语“沧海桑田”的省略语,本意是纵观自然界,地球的内部运动,使无边大海变成了种植桑树的田地,种植桑树的田地又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激烈、社会事物变化莫测,人生无常;也比喻世事变化的急剧而迅速。毛泽东化用了这个典故,赋予其鲜明的政治含义:如果老天爷见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给广大劳苦大众带来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压榨,也会因过度悲伤而变得衰老不堪。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变革、发展和前进,光明终究战胜黑暗,这是必然规律。

(二)引句意境升华。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从根本上推翻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反动统治,将大地主、大官僚控制的经济改造成全体人民所有的经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领导人民经过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军,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都在改革之列,开启了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变革,中国人民不但站起来而且初步富起来了。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建设和改革大业已经走过了66年的辉煌历程。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也包括党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这一历史进程仍在继续,不可逆转,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今天,是要告诫世人一个基本道理:人类社会总是遵循自己的变化规律发展的。沧海变桑田,人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责任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使主观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历史前进。1975年董必武在重病时赋诗“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体现的也是这种宽广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6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能够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人间正道,从历史到现实一路走来,至少包括以下历程:一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是“人间正道”;二是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间正道”;三是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四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人间正道”;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

四、以“风景这边独好”来点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

(一)原词创作背景及意境。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会昌“养病”期间,填写了《清平乐·会昌》一词,“风景这边独好”即是此词中的一句。尽管当时毛泽东处于事业的低谷,但他深信,自己提出的正确军事战略主张经过第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检验,终究会得到全党和红军指战员的接受,他对革命终究要胜利深信不疑。“风景这边独好”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深情赞美,也是对中央红军即将进行旷古未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战略转移,变战略被动为主动形势的热切展望和期盼。

(二)引句意境升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风景这边独好”来点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呈现出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经过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尽显独有的活力,为世界上一切不怀偏见的政治家和学者所公认。中华民族正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走向伟大复兴的时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用“风景这边独好”来揭示当代中国的走向和情势恰如其分。习总书记笔下的风景,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毛泽东看到的会昌城外郁郁葱葱的山峦,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前景。

五、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增强“三个自信”

(一)原词创作背景及意境。“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意思是说没有到达长城的人就不能算作英雄。1935年8月,毛泽东与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错误进行坚决斗争后,率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挺进。同年9月初翻过四川岷山进入甘肃南部。此时,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宁夏固原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企图阻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率领下攻克甘肃通渭、平凉后,进入宁夏固原。9月7日在隆德县六盘山前击败了国民党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激励下,红军士气高昂,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当月下旬到达陕甘边区,实现了与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给党中央将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举了奠基礼。同年10月,毛泽东挥笔填写了《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彻底战胜敌人,将人民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也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党与红军北上奔赴抗日前线的意志和决心,同时也包含有对制造分裂、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的张国焘的强烈愤慨。

(二)引句意境升华。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求全党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时,引用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站在我们民族走过的漫长岁月的视角,从现在起,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已经是近在咫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同呼之欲出的一轮红日;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有30多年光阴,如同已经看到地平线的一艘巨轮,即将到达彼岸。在习总书记笔下,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也是前行方向上的“长城”。奋力到达并登上这段“长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和承担的历史责任。

六、以“乱云飞渡仍从容”喻指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的自信

(一)原诗创作背景及意境。“乱云飞渡仍从容”出自毛泽东1961年9月9日所写《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这一天,正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34周年纪念日,也是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期间。在毛泽东主持下,会议分析讨论就经济形势,分析了贯彻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情况,对促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协调发展。但当时,国际形势趋紧,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面临“新月型包围圈”、西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此时的毛泽东,忧心如焚,但镇定自若。“乱云飞渡”是指天空纷纷扰扰的乱云飞快地渡过去,比喻国内自然灾害的侵害、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所造成的各种困难纷至沓来,情势危急。但毛泽东及其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困难形势早有对策,胸有成竹,表现出从容应对,表现出“仍从容”的气概。

(二)引句意境升华。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和内外部建设改革条件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乱云飞渡”的内涵与当年毛泽东诗中喻意也有很大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东方大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世所罕见,引用了“乱云飞渡仍从容”。这里“乱云飞渡”包括多方面内容,既可能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也来自国内消极因素,自然灾害、重大公共疾病、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影响安全因素,等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因素比过去剧增,“乱云飞渡”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拨开乱云的难度更大。曾几何时,“中国必跨”、“中国必霸”和“中国责任”等奇谈怪论甚嚣尘上;西化、分化和遏制中国的图谋远未消失,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在这多重压力面前,经过了长期战争洗礼、建设和改革锤炼的中国共产党人,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闲庭信步“仍从容”的高度自信。

(本文作者廖有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银监会《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兼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