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爱云: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04   
分享到 :

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严爱云

党的制度建设是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顺利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建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加强和改进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有强烈制度意识、制度自觉的领导人。他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整个奋斗历程中,在党的发展、壮大、成熟历史进程中孕育、发展,形成自己鲜明特色,为党的制度建设做出其自身的历史贡献。

一、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特征

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萌芽于1925年至1937年的革命实践,形成并系统阐述于1937年起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那七年。在负责延安乃至全国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实践中,陈云对党的建设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论述,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发表了多次演讲,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体制建设等制度规范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增强党的战斗力、发展党的事业提供了可靠保证。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陈云将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运用到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实践中,从党的宗旨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制度思维,倡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制度法则,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再次对党的建设集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组织建设内涵丰富,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关于党的组织制度的思考和实践,构成了陈云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如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对党的制度建设的贡献,更多地是体现在他结合中组部长的党建实践,认真思考并探索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提出并参与制定党的一些重要制度规范,那么,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陈云对党的制度建设影响更为重大。他在系统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加强全党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参与或直接领导制定了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章程及党内一系列重要规定、规则、条例等规章制度,为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概括起来说,陈云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坚持实事求是,具有务实性

求真务实是陈云思想行动中贯穿一切的主线。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党的建设“必须彻底无保留地打破主观主义、公式主义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概念,从具体的中国情况出发,抓住中国的特点”[[1]]1978年,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提出,“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2]]陈云各个时期的党建论著、批语和讲话,不尚空谈,注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门见山地对党建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他关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形成于延安时期,贯穿于陈云参与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他提出调查研究摸情况,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弄清情况,虚心地多听取不同的意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坚持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成为陈云提出正确政策、措施和制度的前提。陈云正是凭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胆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稳健地驾驭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局面和矛盾,推进了党的制度建设。

(二)践行以民为本,具有群众性

陈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不管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他都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牢固的群众观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问计于民,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制度价值取向。陈云指出,“历史的经验证明,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3]]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就需要注意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各级组织要把解决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切身问题作为中心工作。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陈云一贯主张,关系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事是第一位的大事,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他认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4]]陈云担任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期间,主要精力放在改进管理体制和研究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两个方面并均取得显著成效。陈云在处理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关系的制度化探索中,关于经济建设必须摆在老百姓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才能稳固的思想,关于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节制生育的思想,关于经济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提出向群众学习的问题。“共产党员要领导群众,就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5]]他反复强调要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出“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是教育党员的学校”[[6]],要健全支部的经常性工作,发挥好支部的作用,指出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

(三)讲作风重纪律,具有开创性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陈云坚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7]]他在我们党内第一个用条文形式提出党员六条标准、党支部的四项基本任务,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共产党员修养提供制度化规范。陈云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思想包含党员和党员队伍两个层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必读文件之一。他提出“党员质量重于数量”的著名论断,强调:“一个革命队伍必须有铁的纪律,来保障完成革命的任务”[[8]]他指出,加强党纪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强调党的纪律是自觉纪律和铁的纪律的辩证统一。陈云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决断力,在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特别是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9]]的论断振聋发聩,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并赢得全党共鸣,凝聚起全党共识,影响至今。在陈云领导下,不仅迅速建立、逐步完善了党的各级纪检组织,开创了纪律检查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等党规党法相继出台,使党规党法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而且为以后党制定更为系统、定性更为准确、制约更为有效、程序更为严密的党的一整套纪律和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干部,具有战略性

陈云对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有着与时俱进的系统论述和实践。在组织建设上,陈云一贯高度重视干部在党的组织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他指出“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我们党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10]]因此,党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就必须注意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的干部,使干部成为党员和群众的模范,以充实和加强党在各方面的力量。陈云根据毛泽东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发展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详细论述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所需要的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针对当时新老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大声疾呼要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的问题。认为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是党的当务之急,要使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成为党的强大后备力量。要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党的队伍中来,就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的很好。”[[11]]陈云在198012月中央会议上提出“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12]]从中可见陈云对制度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后邓小平用“革命化”取代“制度化”,将符合“四化”标准的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化,成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陈云总结党在解决接班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人选准用好,严把政治关,只有真正解决好接班人问题,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他提出,党的干部队伍要建立第一、二、三梯队,确保有一支老中青干部相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为此,就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老干部对他们实行传帮带,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13]]这些思想和相应制定的办法措施,对于党的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制度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陈云非常重视干部的教育管理问题,认为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述了干部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思想和具体制度。他提出,对干部教育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在阐述领导工作方法时,陈云提出了任用干部要“人事两宜”,即“用人得当”、“适得其所”的原则。他指出,使用干部要扬长避短,干部的才与德应该是统一的,考察一个干部的才与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关键是要用人得当,适得其所。看人不能只看一时,只看一面。陈云强调,提拔干部要与教育干部相结合。陈云倡导要使干部能上能下,并建立健全管理干部的组织。他还提出对领导人员的权力要有所制约,党的干部要实行交流,教育和监督他们密切联系群众。陈云关于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干部的一系列理论阐述高屋建瓴,充满战略眼光,包括其身体力行的制度化实践,对我党干部工作起着长久的指导作用。

二、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95年来,党的制度建设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相统一,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适应、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的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重温陈云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继承和发扬陈云的优良作风和制度自觉,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党风“抓紧搞,永远搞”[[14]]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然存在

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警示全党要应对好两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决断力,在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特别是提出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5]]的论断振聋发聩,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陈云通过对执政党党风问题的分析,呼吁“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16]],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检查部门作用,从而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集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了我们党对待腐败,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突现了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崇高地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没有收手,甚至变本加厉。从已经查处的案件和掌握的问题线索来看,一些腐败分子贪腐胃口之大、数额之巨、时间之长、情节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17]]严峻的形势再次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

(二)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以党纪党规为准绳规范全体党员的行为,使全党能达到集中统一。陈云一贯强调共产党员要养成铁的组织纪律性,严格遵守党章办事。他指出:“纪律是我们的重要武器。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18]]。全党严守党纪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与建立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相比,从严执纪更为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陈云严肃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19]]认为作风问题背后就是纪律问题,抓作风就得严纪律。愈是经济发展,愈是改革开放,就愈要加强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党性原则的体现,同时又维护着党性原则,党纪“松绑”就是丢弃党性原则,而丢弃党性原则,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的各部分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陈云要求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遵守党的纪律,谁也不能置身于党的纪律之外。他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纪委的责任,初步提出了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设想。在陈云领导下的中央纪委忠诚于“维护党规党纪”的神圣职责,成为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能部门。陈云关于“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思想表明,坚定不移的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就必须严格执行党规党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20]]。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他指出:执行党的纪律不能有任何含糊,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凡是违反党章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的行为,都不能放过,更不能放纵。”[[21]]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真正做到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决不“松绑”的原则,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来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制度建设要思想教育与党纪国法惩治相结合

法治需要德治做基础,德治需要法治做保障。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党的制度建设需要思想教育促进,思想教育有赖于党的制度建设的保证。陈云强调,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特别是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这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纪检部门只是查处案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的纪律教育,也就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才是治本之策。因此,陈云提出,从严治党,除了对少数党员严肃党纪外,还必须着眼于对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对以权谋私的干部绳之以法,对触犯党纪国法的党员,进行严肃地惩处。陈云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惩治两者结合、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思路,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对于当前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新时期新阶段,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22]]党中央推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4个方面26项改革举措,吹响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集结号”。同时,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抓好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两学一做”强化对党章的学习教育和遵循落实,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四)“领导干部作表率”始终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

陈云一贯认为,党风的好坏决定社会风气的好坏,而好的党风又决定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只有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23]]。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遵纪守规的表率。陈云主张抓党风首先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必须成为严守党纪的模范。”[[24]]党的制度建设的本质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陈云强调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出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倾听反面意见,“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按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25]]陈云还强调,领导干部不仅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要带好头,作好表率,同时还要加强对子女、亲属的教育,管好他们,防止他们借用其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他指出:“在以身作则、关心党风党纪、发挥监督作用上,没有退居二线和离休、退休的问题。只要是党员,活着就永远处在第一线。”[[26]]。他要求对于那些腐化堕落者,不论官有多大,功有多高,一律依法严惩,绝不姑息。陈云一生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优良作风和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培育有利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27]]党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做政治坚定的表率,改革创新的表率,务实发展的表率,执政为民的表率,团结协作的表率,清正廉洁的表率。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党内高层作风问题的制度。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严格执行政治纪律、自觉遵守政治规矩上作表率。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五)群众观点永远是党的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陈云一贯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28]]。陈云在长期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要求经济工作要有全面观点、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要把人民生活的稳定,市场、物价的稳定,经济的稳定,同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稳定联系起来;只有人民生活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政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他努力通过制度的优势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为我们党加强制度建设树立了价值典范。陈云反复强调,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群众来说,权力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对掌权者来说,则会使他们蜕化变质,成为官僚。这些都会恶化党群关系,使执政党面临被人民群众抛弃的危险。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党内监督,更要重视党外监督,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鞭策党员干部廉政的有力途径。陈云告诫党,如果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党就是“光杆子”,一定失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在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方法,取信于民,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的党内制度,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形成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忠于党和人民事业、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1]]《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2]]《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3]]《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5]]《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6]]《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151页。

[[7]]《陈云文选》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8]]《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0]]《陈云文选》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11]]《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12]]《陈云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13]]《陈云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1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1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17]]《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18]]《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1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

[[21]]《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22]]《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页

[[2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24]]《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6页。

[[25]]《陈云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

[[26]]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27]]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讲话》,《人民日报》2014510日。

[[28]]《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