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论析

作者:刘国新    发布时间:2013-05-31   
分享到 :

建国初期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论析

刘国新

朱德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戎马一生,在革命战争时期,对于如何用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如何建设强大的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梳理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是本文所做的一个尝试。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要义在于有一个现代化军队保障的国防
说到国家安全,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但一种基本的解释可以被接受,即国家安全是保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力量打断它的性质、制度和统治,能控制它的边界,并基于合理的条件维持它与世界其余部分的经济联系的一种能力。[①]新中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经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建立的,它突破了世界殖民体系,以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体制出现在东方,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秩序中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敌视,因此,新中国能否立得住,政权能否巩固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巩固政权这是我们的习惯性说法,其实,它所指的就是政权的生存问题,即所谓领土主权不受侵犯。
领土安全也称为国防安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国防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防备外来侵略而拥有的人力、物力以及和军事有关的一切设施。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人民武装,主要作战对象是本国的敌人或侵略到中国境内的外敌,因此,军队的性质还谈不上是国防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生政权直接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在此情况下,军队的职能从推翻旧政权变为保卫新政权,新政权所拥有的土地不是几省交界的地区,也不是若干区域相连的根据地,而是整个国家。因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国防安全的问题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朱德是中共党内较早提出国防问题的领导人也是最早提出建立国防军的领导人。还在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的讲话中他就明确地论述到:从农村转到了城市,是个大转变。我们的工作要适应这个大转变。今后我们进了城市,取得了全国政权,就有了自己的国家,就要搞好国防。要实行征兵制,建立和训练国防部队,敌人来了就得打。[②]这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新中国要通过征兵制建立一支正规的训练有素的国防军。这支军队要能够打击一切来犯之敌,只有做到这一点,国家安全才有了基本保障。这段话表明随着新国家的建立,军队的建设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也讲到军队,他讲: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但人民解放军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并且还存在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③]这段话强调了人民解放军职能转变的一面。
当然,毛泽东作为党的主席与朱德作为解放军总司令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毛泽东这样提出问题和规定任务更多的是站在接管全国政权的角度。但朱德在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防观念是确定无疑的。一年以后,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朱德进一步指出,虽然我们中国人民从来就是十分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为了祖国的独立,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发展,我们不得不随时警惕帝国主义这只疯狗的冒险,时刻准备足够的力量来防卫我们的领土和主权。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必须建设一支十分强大的、足以击退任何侵略者进攻的现代化的国防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卫已经获得的胜利果实,才能保卫正在进行的和平建设。[④]在此后不久的几年,朱德又在保卫祖国和平建设的后面增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字句。
如何保障我们的国防,也就是说军队怎样担当起保家卫国的国防任务?朱德突出的强调要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1950年3月10日,他在空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空军能不能建设好,掌握技术是个关键,在一定意义上,技术决定一切”,“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战胜敌人,不然就要为敌人所打败。”[⑤]8个月后,他在空军参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目前对你们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很好地把队伍训练和组织起来,精心研究科学技术,并好好地掌握它,使我们一出马就能打胜仗。[⑥]1951年7月31日,朱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4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解放军将要由过去单纯的陆军,而且基本上是依靠步兵作战,过渡到具有各种现代技术装备的陆海空军,可以在抵抗敌人侵略时进行各兵种的联合作战。这在我们的建军史上,是一次大的历史性的转变。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我们的部队必须积极地学习和提高技术,各级指挥员必须学会善于掌握和使用新装备、新兵种。全军应该发展一个学习和提高技术的热潮。”[⑦]1951年10月1日,在国庆2周年的典礼上,朱德在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给全国武装力量和民兵的命令中号召:你们要警惕地站好你们的战斗岗位,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巩固祖国国防。毫不满足地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新的技术,学会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本领,提高现代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水平,加强各种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和准确性,巩固和提高军事纪律,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而奋斗![⑧]
如何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朱德认为,办好军校是第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军校有计划的教育,研究对付帝国主义的战术,学习使用新式武器,培养军事人才[⑨]其次是学习苏联先进的军事科学。苏联军队不仅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着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且有着能熟练掌握一切近代武器的高度军事技巧。我们要认真学习苏联军队的这些优点,吸取苏联建军经验,进一步加强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建设。[⑩]再次是政治工作做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使技术兵种思想过硬,忠诚可靠,勇敢坚定,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把政治和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思想政治工作在建国初期还有其特殊意义,那就是改造从国民党军队中解放过来的大批技术人员,使他们改变旧的思想和作风,发挥一技之长,弥补我军文化基础差,技术底子薄的不足。
朱德的国防安全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因为它符合世界军事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国际政治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各种武器都运用到了战场上,现代化军事装备和现代化战争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虽然是靠小米加步枪起家的,但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地提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的历史性任务,我们的国防安全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关系当中盛行的仍然是传统安全观,就是说为了有效地保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必须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强大起来,并且不让任何一个敌对国家的力量超过自己,即绝对国家安全。因此,各国不光追求军队数量,更在乎军队质量,在乎新武器、新装备和新兵种。当然,在冷战的背景下,国家安全又以军事集团或军事同盟的形式出现,在这样更趋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中,鲜明地提出保卫国家最主要的是应有一个现代化军队保障的国防,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正规化的国防军,这确实是富有远见卓识的重要主张,这一点,在抗美援朝爆发后即得到活生生的验证。
二、国家安全防御的重点在东面,主要手段是空防和海防
杨尚昆在朱德诞辰100周年的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朱德“参与领导了空军、海军、装甲兵等军兵种的组建工作”,[11]张爱萍在纪念文章中也指出:“朱德同志亲自抓了空军、海军,装甲兵等军兵种的组建工作”,[12]这是对朱德在军队建设上丰功伟绩的历史评价。我这里要分析的是朱德在开国之初就如此重视空军、海军所反映出他关于国家安全防御重点和防御手段等的战略思想。
国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它的下面,按照不同的领域可以细分为空防、海防和边防。
中国有宽广的陆地,又有辽阔海洋,地势西高东低,东西经度相差61°有余,西面的边境地带有连片的山地和沙漠。东面濒临太平洋海区,有绵长的海岸线。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但是,自从人类具备了征服远洋的能力以后,中国的海岸就不再安宁,自明末的倭寇到清末的鸦片战争都是如此。西面有一定的天然屏障,东面不具备有利的地形。这是决定中国国家安全防御战略的客观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当时苏联的疆土从北面到西面与中国接壤。印度位于中国的西南,1949年12月30日,印度政府致电中国政府,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从不承认新中国到军事封锁新中国。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时刻叫嚣反攻大陆,并不断地骚扰大陆。这样,从国家关系的角度看,是东紧西缓。这是决定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观条件。
基于这种判断,朱德认为中国安全防御的重点在东,特别是东南,防御的手段主要是空防和海防,并进而形成了空防安全和海防安全的思想。
1950年10月1日,朱德出席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一周年大会,在阅兵式的命令中,他发出了“为了保卫我们神圣的领土、领海、领空而奋斗”的号召。[13]而在此前的空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朱德就已经就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做了专门的论述,他甚至用“刻不容缓”来形容建空军紧迫感,提出“不管家务大小,困难多少,非办好不可。”因为他认识到,有空军才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的军队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如何取得制空权呢?朱德提出了阶梯式发展的思路,即完成解放台湾、海南岛的任务,做到“在一定的领海和领空上初步取得制空权”。然后,逐步地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一支完全新式的强大的人民空军。这支空军要“在我们所有的领海和领空上完全取得制空权,能够击退任何侵略者的进攻”[14]这段很有见地的讲话是在新中国成立仅仅半年时间讲的,它清晰地规划出空防战略。
对于海防,朱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过去不是没有海军,但却没有真正的海防。朱德认为真正的海防是防卫海岸线,保卫领海。如何保卫领海?就是“把敌人消灭在海上”,[15]海军的“防卫在海上”[16]对于海军当前的建设和发展,朱德也有真知灼见。他认为,在初期,首先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岛屿的防御工事、防御设备建立起来,把各基地组织起来,不能单从打台湾打算。[17]其次,海岸炮兵在海上作战中有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海岸炮兵要有坚固的永久的堡垒,海岸炮兵和陆战队应当修筑最坚固的永久性的国防工事。[18]第三、在海军还不可能有大的登陆艇、大的战斗舰和航空母舰的时候,可先造鱼雷快艇、扫雷艇、潜水艇、巡逻艇等小艇;在战略上采取防御的方针。但不是单纯的防御,要以攻为守。快艇、潜艇配合飞机、大炮作为攻防作战最有力的武器,依靠坚固的海防工事歼灭来犯之敌。[19]更为珍贵的是,朱德很早就认识到海军航空兵的作用。1951年8月30日,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空军应有20%是海军空军,其作用在于航海、布雷、侦察、战斗、给舰艇和海岸炮兵以空中掩护。海军空军应是专职的,陆上空军不熟悉海上情况,到海上多迷失方向。[20]
新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不等于可以疏于边防。对于边防,朱德也有独到的论断,主要体现在:第一、认为边防问题既是反侵略问题;第二、认为陆地作战不再会是游击战那样的山地作战,而是在东部大片地区的现代化战争。
朱德在宏观上讲过“中国地方宝贵,寸土都要保护”[21]这样的原则性论述,也讲过“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有漫长的国境线和海岸线。这些地方,是我们国家的门户,残余的蒋匪和帝国主义派遣的间谍分子,不断地在这些地方窜扰或潜入我国进行破坏活动。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很好地捍卫我们的边疆,粉碎敌人的阴谋。”[22]但他更多的是在讲大边防。简单的边防冲突并不威胁到国家安全,而一旦发生战争,就绝不会局限在边境地区,很可能是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的侵略战争。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而这支军队如果不是现代化的军队,它就称不上强大。战争年代的“小米加步枪”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保卫东方大国的任务。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战争的对手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朱德透过抗美援朝战争,及时地看到我们的潜在对手是美帝国主义,而二战后的世界军事、政治发展决定了战争的形态是海、空、炮、坦、工“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23]“美帝国主义在战争中一定会使用飞机,主要是打我们的后方,使用海军在各口岸登陆、捣乱”,它不可能再有日本侵华的战术,“它必然用优势的空军破坏我们的后方,破坏工业生产,破坏我的供给” [24]的特点,因此,不应满足于长期以来同帝国主义打仗的经验。过去是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现在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如果它来打中国,“当然不会在山上与我们打,那一定是在东北、华北、华东、浙江以北地带使用大量的大炮、坦克、飞机与我们作战。我们研究战术,就要研究用什么武器打什么敌人,如何对付敌人登岸,如何在平原打仗,如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25]
三、朱德国家安全思想评述
1.朱德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朱德年青时就怀有一颗爱国心,1909年辞去教师职务步行70 余天到云南,就是因为“问题非得救国不可。那时候云南靠近边疆,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防地带”[26]。民主革命风云际会,朱德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袁之役,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十月革命后,他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历经曲折,寻找共产党。当他远渡重洋,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入党后,他就始终以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姿态,战斗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最前列。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奋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气势磅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这一过程中,朱德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升华为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朱德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我今天向大家:保证:我们一定坚决地这样做,一定要建立一支统一的、现代化的、政治上坚定地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充分有效地保卫我们的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对于国内来说,我们的军队决不允许任何反革命分子继续破坏捣乱,危害人民利益。对于国外来说,我们的军队决不允许任何外国侵略者侵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寸土地。”[27]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构成朱德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
朱德大半生魂系疆场,纵横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擘画军事,驾御战争的伟大能手”,[28]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统帅的超人胆略和卓越才能。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他研读兵书,手不释卷,熟谙古今中外兵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对于毛泽东军事理论,更是悉心钻研,因而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他从士兵干起,身经百战,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这就使他对于战争、战场、战略形势有着独到的理解,对于世界军事大势和国家政治关系有敏锐的感知,这些决定了他能及时捕捉到在冷战背景下军事斗争的主要特点和军事较量的主要手段,从而指导我军不失时机地“由过去军事建设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进到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高级阶段”。[29]1950年3月10日,离朝鲜战争爆发还有100余天,离抗美援朝还有7个多月,朱德就论证了空军在保卫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构成朱德国家安全思想关于安全形态和安全手段的重要内容。
朱德关于“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30]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用兵方法,关于“无论大兵团、小部队,在进攻中每一个动作,都要选定主要突击方向而集中其最大兵力在这一方向来决战”[31]的战略战术原则成为朱德国家安全思想战略防御重点的思想基础。
2.朱德国家安全思想的评价
朱德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并没有很系统的论述,因为从客观上说国家安全问题形成一套理论是实践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先验的产生出来的。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治国理政的新征程。对于什么是国家安全,怎样解决国家安全,涉及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如何处置等等都还在治国实践中摸索,在执政环境中体会,完成从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到有序的和平建设这种大范围的角色转换是要支付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的。从主观上讲,朱德从建国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不再专事军队工作,尽管他仍时刻关心军队建设,但毕竟有所不同。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决策,他不主管经济工作,仍提出过不少有创见的而又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建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关于军队的论述却越来越少。所以我这里只是讲]使用了“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概念,没有用“朱德的国家安全观”的概念,而且只局限在建国初期这一时段。
尽管如此,朱德关于国家、军队以及军队如何适应新形势出色有效地担当起国家安全责任作出了许多精彩的论述,有不少观点带有预见性和准确性,闪耀着珍贵的理论价值的光辉,本文只是作了一点归纳和提炼。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会得到更好的阐述和表达。

[注释]
[①] Har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hional Security,Westview Press,1983 p4.
[②]《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323页。
[③]《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26页。
[④]《英雄模范的光荣任务》,《人民日报》1950年9月26日。
[⑤]《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717、718页。
[⑥]《朱德年谱》,第343页。
[⑦]《人民日报》,1951年8月1日。
[⑧]《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日。
[⑨]《办好军校是建设军队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朱德军事文选》,第801-804页。
[⑩]《学习苏联的先进军事科学》,《人民日报》1950年2月23日。
[11]杨尚昆:《在仪陇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四川日报》,1986年12月4日。
[12]张爱萍:《朱德总司令与国防现代化》,《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年版,第331页。
[13]《朱德年谱》,第349页。
[14]《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717页。
[15]《建设海军,保卫海防》,《朱德军事文选》,第798页。
[16]《萧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27页。
[17]《萧劲光回忆录》(续集),第27页。
[18]《建设海军,保卫海防》,《朱德军事文选》,第799页。
[19]《建设海军,保卫海防》,《朱德军事文选》,第800页。
[20]《加快建设海军的防卫力量》,《朱德军事文选》,第796页。
[21]《萧劲光回忆录》(续集),第27页。
[22]《在公安部队功臣模范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朱德军事文选》,第821页。
[23]《技术在装甲兵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朱德军事文选》,第817页。
[24]《办好军校是建设军队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朱德军事文选》,第802页。
[25] 同上。
[26]《朱德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 页。
[27]《人民日报》,1949年9月25日。
[28]徐向前:《民族的骄傲 人民的光荣》,《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7页。
[29]《在军事学院举行国家考试时的讲话》,《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326页。
[30]《论解放区战场》,《朱德选集》,第168页。
[31]《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朱德选集》,第14页。

(作者刘国新,当代中国研究所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主任,研究员、博导)

(来源:《党的文献》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