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23   
分享到 :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曾庆亮王安平李智

30年来,学术界对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涉及朱德早年组建诗社、朱德以诗会友、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等十分广泛的领域。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以便进一步推进对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概况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总体上来看,经过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朱德逝世以后,怀着对于一代伟人朱德的深切怀念之情,学者们对于朱德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朱德的诗词方面。这一时期,虽然有关朱德诗歌的文章发表不少,但人们的研究比较侧重于朱德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两首诗歌,往往比较感性地加以研究,政治口号突出,上升到理性高度的不多。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二十世纪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特别是19838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朱德选集》、198612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朱德年谱》、19938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朱德传》等出版发行,为朱德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丰富的文献资料,朱德诗词研究的情况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关于朱德诗词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成果涵盖朱德早年组织诗社的情况、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他人的诗交等,而且有的学者特别关注了朱德的早期诗歌,有的学者将朱德的诗歌与毛泽东以及其他元帅、文人的诗歌进行了比较研究。

(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术界对于朱德诗词的研究更为重视,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这一时期,有关朱德诗词研究的成果在总体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大多能从整体和全局入手,对朱德诗词的创作指导思想、特色、艺术性、思想性等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有的学者将朱德的诗歌分为战争类、抒情类、吟兰类等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研究。

二、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

(一)有关朱德早年组建诗社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奉蔡锷将军之命驻防泸县(今泸州)5年,任靖国军旅长兼城防司令,在此期间,戎马倥偬之余,与靖国军将领及当地名士组建了诗社。

1.关于诗社组建的时间及名称

吴孟辉、钟坚认为,1917年春,朱德在参加云南滇军蔡锷所领导的护国讨袁之役后回师驻防泸州,之后与靖国军将领赵又新(军长)、赵中奇,以及泸州名士温翰禛(筱泉)、陈铸(铁生)、陶开永等29人组成“怡园诗社”,社址设在泸州市内南极路朱家山陶家院内。①[①吴孟辉、钟坚:《朱德与怡园诗社》,《当代文坛》1983年第4期。]

程思远则认为,“东华诗社”和“振华诗社”才是朱德在泸州组织的诗社名称。并对众说不一的什么“蝴蝶会”、“雅歌楼学社”、“怡园诗社”、“东华学社”等名称进行了分析,指出所谓“蝴蝶会”就是转转会,这次我家,下次你家,再下次他家。实指作诗的活动形式而言;“雅歌楼学社”也不是诗社名称。“雅歌楼”为讲学聚会的地方,“雅歌”是取后汉书《祭遵传》雅歌投壶之意,泛指作诗内容雅致优美而不庸俗之意来命名楼阁,称“雅歌楼”;“怡园诗社”的确为诗社名,但不是朱德入泸后组建的诗社名,它是清末泸县名人秀士所组建。“怡园”为朱青长先生所居之屋金花桥的园名。“东华”意为东亚中华,辛亥革命后,泸州东华书院同时成立东华学社和怡园诗社,朱德到泸州后将原东华学社和怡园诗社合改而成为“东华诗社”。“东华诗社”成立时,罗小吟任社长。“振华诗社”取意为振兴中华,建立于“东华诗社”之后,地点在云井场(今泸县云井区),社长为时任凤仪乡团总的熊仿文。“东华”和“振华”两个诗社,分别活动在泸县县城与乡村。诗社成员有别,但以清末秀士为骨干,很少寒士。其活动方式采取吃“转转会”(即蝴蝶会),或登山览胜,或逢重大事件等,便聚会吟诗作对。程思远认为,“东华诗社”组建的时间大致为19169月,而“振华诗社”组建的时间在小引中署记为丁巳秋(1917年秋)。①[①程思远:《关于朱德同志在泸州组织诗社的几个问题》,《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朱德年谱》指出,19169月,朱德与靖国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及泸州的一些知名文人成立东华诗社。诗社名是将原东华学社与怡园诗社旧名合改而成,朱德为“东华诗社”撰写小引。1917年秋,朱德在泸县云锦山与当地文人名流熊仿文、艾承庥等组织“振华诗社”,朱德为诗社撰写小引。②[②《朱德年谱》(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9页。]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朱德早年组建诗社确有其事,分别为19169月组建的东华诗社和1917年秋组建的振华诗社。

2.关于诗社组建的目的

程思远指出,要了解朱德当时组建诗社的目的,不能仅凭一句话,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的说法就孤立而轻率地作出判断,得出片面的结论,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朱德同志所处的地位、环境,全面了解分析研究朱德同志当时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感情,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结论。通过分析,程思远认为,泸州是当时护国战争的主战场和中心阵地,在经过战乱后一贫如洗,在上不给粮饷下(指老百姓)“无油水”的情况下,维持部队的生活和作战军需的唯一最好办法就是向当地的地主豪绅赊借或捐助,而这些地主豪绅多为名人秀士和清末遗老遗少,联络和团结他们的办法就是结诗社。朱德结诗社还有通过诗社结识朋友,以做诗抒发各自内心志向和看法,“宣传革命”、统一意志,以期得到地方绅士们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的目的。因此,朱德在泸县组建诗社的目的可归为二:一是为了助粮饷;二是为了宣传革命,有利于战事。①[①程思远:《关于朱德同志在泸州组织诗社的几个问题》。]

(二)有关朱德以诗会友的研究

1.关于朱德与毛泽东的诗交

冯锡刚认为,毛泽东与朱德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领袖,也都是别具一格的诗人,毛泽东豪放,朱德质朴。在半个世纪的革命行程中,朱德有过几次与毛泽东的唱和,为两位世纪伟人的交往、也为中国现代革命的史册增添了奇光异彩。②[②冯锡刚:《聆听再三欣不寐——朱德与毛泽东的诗交》,《党史文苑》1994年第3期。]朱德不但在政治上推崇毛泽东,而且在经纶之余的诗词写作上也是衷心喜爱毛泽东的诗词,聆读再三,步韵奉和,寄托心声。他们的第一次唱和是19458月,朱德依毛泽东作于19362月的《沁园春·雪》原韵填了一阕《沁园春·受降》:“红军入满,日寇溃逃,降旗尽飘。我八路健儿,收城屡屡;四军将士,平复滔滔。全为人民,解放自己,从不向人言功高。笑他人,向帝国主义,出卖妖娆。人民面前撒娇,依靠日寇伪军撑腰。骗进入名城,行同强盗;招摇过市,臭甚狐骚。坚持独裁,伪装民主,竟把人民当虫雕。事急矣,须鸣鼓而攻,难待终朝。”毛泽东在抗战胜利之初抄示9年前的旧作,自然有其更深层次的考虑,应柳亚子求索只是一个契机。朱德的步韵奉和正与咏雪词公诸世人珠联璧合,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朱德与毛泽东的第二次唱和是在14年之后的庐山会议期间。19597月初,毛泽东初上庐山,兴致甚高,吟成《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朱德唱和:“庐山挺秀大江边,牯岭乾坤看转旋。细雨和风经白鹿,拨云开雾见青天。园丘培植多桃李,路线深通贯顶巅。此地召开团结会,交心献胆实空前。”这首唱和之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贯穿庐山会议全过程的复杂心境。“细雨和风”既是实景的描写,也有韵外之致。尾联既表达了作者的希冀,更多的只是出于维护大局的苦心。在60年代初期的困难时期,朱德不止一次通过诗作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予以实事求是的讴歌。文革期间,朱德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对毛泽东的感情未变。1976年元旦,毛泽东作于1965年的《词二首》公开发表,90高龄的朱德“聆、读再三,欣然不寐。吟咏有感,草成二首”。朱德对毛泽东的情谊,始于井冈山会师,终于对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聆、读再三,吟咏有感”。这真是一个有意味的结局。①[①冯锡刚:《毛泽东与朱德的诗交》,《文史天地》2007年第12期。]

2.关于朱德与董必武的诗交

江英考察了不同时期朱德和董必武的诗歌唱和赠答,指出,董必武的《三台即景》从描写抗战以来延安的变化入手,歌颂了党所确定的抗日民主制度,歌颂了勤劳勇敢的边区人民。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和边区人民无限深厚的感情。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描绘了陕北高原艳阳高照、山明水秀的风光,同时与老友互相勉励。董必武的《中秋望月》和朱德的《寄南征诸将》都是为南征诸将士的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和祖国即将解放而热情讴歌,一首含蓄,一首明快,文武合璧,相得益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唱和赠答的诗歌关注生产发展,关心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重视弘扬军队的光荣传统,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②[②江英:《览之自怡悦述与子同歌——朱德、董必武诗词酬唱录》,《党史天地》1994年第4期。]罗元生认为,朱德与董必武的诗交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其诗歌唱和主要有朱德对董必武《三台即景》的依韵奉和;朱德对董必武《赋怀安诗社》的依韵奉和;60岁生日时董必武的《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和朱德写给董必武的祝寿诗;董必武的《中秋望月》与朱德的《寄南征诸将》;1962年深秋朱德游香山后与董必武的诗歌唱和;19646月,朱德与董必武视察吉林丰满水电站时的诗歌唱和等。③[③罗元生:《朱德与陈毅、董必武的诗交》,《党史博览》2005年第5期。]

3.关于朱德与陈毅的诗交

罗元生指出,朱德和陈毅既是战友又是诗友,幽幽情意,尽见于诗文辞章之中。19268月,朱德在四川万县与中共北方区委执行委员会总负责人李大钊派遣到四川做兵运工作的陈毅结识后,共同做四川军阀杨森的工作。在“万县事件”中,朱德和陈毅共同领导万县人民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反英运动。南昌起义后南下途中,朱德再次与陈毅相遇。在艰难转战中,他和陈毅并肩作战,带领起义军艰难转战于粤赣山区。在部队面临散伙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陈毅协助朱德在赣南山区的天心圩、大余、上堡对部队进行了三次整顿,从思想、组织、纪律上加强了部队的建设,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而且使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19284月,朱德和陈毅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在红军初创时期,朱德任红四军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他们率部三下闽西,转战赣南。193410月,朱德率主力红军长征,陈毅则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发生后,陈毅奉命代理新四军军长,不久即取得了讨伐李长江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捷报传到延安,朱德喜不自禁,欣然吟诗一首《我为陈毅将军而作》:“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朱德60岁时,陈毅在前线挥毫写下《祝朱总司令六旬大庆》:“高峰泰岱万山从,大海盛德在能容。服务人民三十载,七旬会见九州同。”19485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朱德代表党中央前往濮阳参加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并指导工作,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在欢迎会上作了题为《向朱总司令学习》的报告,号召部属学习朱德的伟大人格和高贵品质,兴奋之余,题诗抒怀:“读罢新诗兴不残,又将远举付深谈。总戎令下风扫雪,立马吴山更图南。首百清和花事残,为讨不庭向江南。郭郎妙笔留春在,总座新诗气如磐。战局几回抵掌谈,反复指点计艰难。北线迩来传屡捷,逐鹿自古在中原。耻杀无辜得天下,东征西怨万方从。温温不作惊人语,大度自然是真雄。”197216日,陈毅因病在北京逝世,朱德怀着沉重、悲痛的心情,写下《悼陈毅同志》的挽诗:“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①[①罗元生:《朱德与陈毅、董必武的诗交》,《党史博览》2005年第5期。]

4.关于朱德与叶剑英的诗交

江英指出,朱德和叶剑英初识是在南昌起义前不久,他们既是诗友,更是战友。“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这是朱德、叶剑英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生情操和品质以及他们之间坦诚革命友情的最好写照。19405月,朱德受命离开八路军总部,从太行山返回延安,心境十分复杂,既有出征的豪迈之情,又有忧国的悲壮之感。立于太行之巅,放眼黄河天险,民族的危难,人民的痛苦,一齐涌到心头,他吟成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当时正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的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读了朱德的《出太行》后心情激荡,奉和诗一首:“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这两首诗,应和唱酬,不仅鲜明形象,而且有深邃的思想性,意境相接,气派相通,有异曲同工之妙。朱德得到和诗十分欣赏,亲手抄录,并题识云“录剑英和余诗,朱德”。朱德、叶剑英都是创建人民军队的革命元戎,起义建军在他们的笔下都留有光彩夺目的诗章。1957年,朱德赋诗盛赞南昌起义:“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叶剑英也赋诗:《题安徽广暴烈士张子珍墓碑》,缅怀广州起义:“夜半枪声连角起,广州工农兵起义。红旗飘上越王台,君是当年好战士。”此外,19479月叶剑英路过山西五台山,写下著名绝句《过五台山》(三首),其一:“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打破禅关惊破梦,未妨仇恨是清狂。”其二:“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其三:“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朱德和诗三首,其一:“广大神通难赖债,强舍金身偿旧粮。食尽农民千载粟,清还一点不为狂。”其二:“禅宫寥落乱飞鸦,扫地出门罪佛也。修道院成休养院,荣军个个好为家。”其三:“五台高耸白云飞,天朗气清路不迷。世人觉醒何须佛,来自西天去自西。”①[①江英:《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朱德、叶剑英的战友、诗友情》,《湖南党史》1994年第3期。]

5.关于朱德与郭沫若的诗交

冯锡刚认为,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种诗交不但带有个人的情谊的色彩,更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郭沫若和朱德结识于北伐高潮时的192610月。193810月,朱德在武汉与从日本归来不久阔别了11年的郭沫若重逢,两人互写文字留念,朱德写下他目前所能读到的唯一的白话诗《重逢》:“别后十有一年,大革命失败,东江握别。抗日战酣,又在汉皋重见。你自敌国归来,敌情详细贡献。我自敌后归来,胜利也说不完。寇深入我腹地,我还须坚持华北抗战,并须收复中原,你去支持南天。重逢又别,再见必期鸭绿江边。”19393月,郭沫若回到阔别16年的故乡乐山,吊慰亲人之际,怀念战友之情油然而生,吟成《登尔雅台怀人》:“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归来我独怀三楚,叱咤谁当冠九军?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嵩高苦忆君。”1944年冬,日寇南侵黔桂时,朱德和诗一首:“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郭沫若读到朱德19405月所作《出太行》后步韵奉和诗四首,其中一首为:“心悬白水黑山头,不净寇氛剑不收。磊落光明权委曲,但期率士快同仇。”朱德复以原韵赋诗一首:“生经百战饮倭头,不净胡尘剑不收。鸭绿江边期啸傲,何须九世报斯仇。”这类诗词唱和,不是烟花雪月的风雅之作,而是应和时代脉搏的黄钟大吕。19592月,朱德与郭沫若在广州再次唱和。郭沫若赋七绝《在广州游花市》:“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朱德奉和:“百花齐放遍城乡,灿烂花光红满堂。更有心花开得好,一年转变万年香。”此外,郭沫若在1946年朱德60寿辰时写了民歌体《寿朱德》二章,表达了由衷的钦敬。在朱德逝世周年之日,他赋七律《八一怀朱总》,献上迟到的一瓣心香。①[①冯锡刚:《翘首嵩高苦忆君——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党史文汇》1996年第11期。]杨建民考察了朱德与郭沫若之间自北伐战争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往,认为,郭沫若与朱德,一为文人,一是将军,是报效祖国的情怀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以诗寄怀,相互唱和,留下一段文采佳话。②[②杨建民:《朱德郭沫若诗传情怀》,《党史纵览》2004年第3期。]

(三)有关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

1.关于朱德诗词创作的指导思想研究

臧克家回忆了朱德两次谈诗的情况。一次是1963年朱德约他谈诗。朱总说,在公余之暇,也喜欢读一点诗。自己偶尔也写一点。接着又谦逊地说:总写得不很满意。接下去,朱总对诗的问题作了指示。大意是说,诗要表现战斗生活,为革命服务。不要写得太深奥,叫一般人看不懂,那样,就会失掉它的作用。诗应该通俗化,群众化,意思、语言,要朴素、明朗,叫人人看得懂,念出来,听得懂,这样,群众自然会喜爱它,不仅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范围。另一次是19624月,在由陈毅倡议、《诗刊》社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办的诗人盛会上,朱德说,诗歌要热情地歌颂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涌现出来的动人的真实事件。要真情实感地说出心理的话。还说到现在写诗要注意从民族传统中吸取营养。①[①《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13414415页。]

2.关于朱德诗歌的特色和艺术特点研究

石明辉认为,朱德的诗思想性高,艺术上美,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他的诗严谨整齐,明快平易,浑厚质朴,苍劲老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②[②石明辉:《真心搞马列,地覆又天翻——读<朱德诗选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苏川认为,朱德的诗歌有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感情真挚。对祖国的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对同志、战友的爱,对人民的爱,这种种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便是朱德的感情基调,贯穿于他的诗集中,成为他诗歌的一大特色。第二大特色是善于从民族传统中吸取营养。朱德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我们民族的传统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来,孕育出他那些优秀的诗篇,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③[③《朱德研究——纪念朱德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南充师院学报丛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83页。]

熊晗指出,朱德的所有诗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豪情贯穿始终,与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精神完全一致。朱德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明朗、平易、自然;不求华丽,绝少雕琢,韵味无穷。这就是朱德诗词的基本风格。其诗词艺术特点包括:一是巧于用典,青出于蓝;二是语意双关,不着痕迹;三是清丽淡雅,韵味无穷。④[④熊晗:《朱德元帅的不朽诗篇——学习<朱德诗词集>》,《中华魂》2006年第7期。]

胡国强认为,朱德的诗词是他革命一生的艺术体现。朱德创作的诗篇的语言丰富多样,有的质朴刚劲、凝炼含蓄,诗句工整匀称;有的语意双关,冷嘲热讽,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又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的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不事雕琢,不用典故,而思想境界自然流露而出;有的语言鲜明生动,极富文采,而且音调铿锵,具有优美的韵律;有的语言豪迈有力,节奏激越,动人心魄,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朱德诗篇用典精当自然、明白易懂而又意味深长,富有创造精神。①[①胡国强:《朱德的诗词及其革命生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3.关于朱德诗歌的分类研究

何可认为,朱德热爱人民的深挚感情,既体现在他“历年征战未离鞍”的伟大事功中,也吐露于他各个历史时期的抒情诗作中。朱德的抒情诗作抒发热爱人民的深情,抒发人民的战斗豪情,抒发人民的建设热情。②[②何可:《排山倒海人民力——读朱德同志几首抒情诗》,《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马连儒对《朱德诗词集》中咏兰花的8篇诗词进行了研究,将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5首,是直接歌咏兰花的;第二类包括两首,是与战友唱和与缅怀古人的作品;第三类是一首词,着力讴歌的是兰花的精神、风骨和灵魂,集中揭示和全面升华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的坚定信念、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把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花人为一体,以花喻人,以人寓花,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③[③马连儒:《“不朽芳名留处处”——读朱德八首咏兰花的诗词》,《北京党史》2004年第4期。]

郑家治、李咏梅针对朱德的战争类诗歌进行专门研究后指出,一方面,朱德的战争诗歌具有深厚博大的思想内涵。朱德各个时期的战争诗歌分为战时描写抒情性诗歌,与战后回顾性诗歌两类,从战争生发开去,将具体的战争与全国战局相连,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连,与国计民生相连,与历史及未来相连,甚至与国际形势相连,使他的战争诗歌具有深厚博大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始终关怀民族解放与革命胜利以及人民幸福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那深厚博大的情怀,而不仅仅是一个将军在描写表现战时的见闻感受。这种眼光的宏远,视角的广阔,胸怀的博大,思虑的深远,不仅体现在上述充满历史性的诗歌中,也表现在以抒情、写景为主的诗歌中。另一方面,朱德的战争诗歌具有豪迈雄浑而又质朴平易的艺术风格。这种质朴与平易的风格特色,既表现为以质朴平易而又清新的语言来描写表现题材,还表现为真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感,广阔而不空泛,精深而不晦涩。其中一些诗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于平常中见不平常,另一些诗歌虽描写重大题材,但也多朴实的描述与通达的议论,没有过分的夸饰。他们还指出,朱德的战争诗歌既有很强的历史意义,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历史性与文学性。①[①郑家治、李咏梅:《朱德战争诗歌简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6期。]

4.关于朱德早期诗歌的研究

李希泌认为,朱德早年的18首诗,包括《感时》5首、《苦热》5首和《秋兴》8首,气势磅礴,韵律铿锵,字里行间倾注着他爱国忧民的崇高思想,表达了他对当时局势的愤懑和渴求真理的高尚襟怀。朱德的这些诗篇如实地记录了自己参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朱德的这18首诗,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纪实的史诗,是研究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最珍贵的历史资料。朱德早年诗篇的珍贵价值,还在于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②[②李希泌:《朱德早年诗十八首历史背景试析》,《朱德研究——纪念朱德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南充师院学报丛书出版社1987版,第360370页。]

庹平认为,朱德写于1906年至1926年的诗词,是研究朱德早期思想历程的珍贵文献。其中朱德19061909年的诗词反映他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前就忧国忧民,并立下投笔从戎以求拯救国家的宏伟志愿;朱德1916年的诗词表明他作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取得护国战争胜利后一度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和敢于砥柱中流;朱德19181919年的诗词凸现他在卷入军阀混战后的一个时期,既认为自己是“为了革命在打仗”,又厌恶战争和同情人民的矛盾与痛苦的心理;朱德1926的诗词反映他从苏联回国以中共党员身份参加北伐战争后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并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要以“回天之力”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坚定信念。③[③庹平:《朱德早期诗词及其思想历程》,《党的文献》2003年第3期。]5.关于朱德诗歌的比较研究

江泰然将朱德与陈毅、叶剑英的诗作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三位元帅诗歌的四个共同性:漫长的军旅生涯,是元帅创作诗歌的肥沃土壤;从事高级领导工作,使元帅诗蕴含极浓的政治因素;反映战争、怀念先烈、歌颂党和人民、讴歌社会主义祖国、领略异域风情为其诗作的基本题材;而以现实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色彩则构成了元帅诗歌的共同的艺术特色。①[①江泰然:《论共和国三位元帅的诗作》,《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三、深化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朱德诗词的研究虽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

对于朱德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的是朱德的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诗歌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我们固然不否认朱德在以上这几个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几个领域确实也值得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然而却不能因此只注重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而忽视或减轻了其他领域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朱德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较多的传统教育,长期养成了以诗歌抒发感情、记录历史的习惯,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作的诗歌都充分体现和丰富蕴涵着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状况,因此,必须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一方面将朱德诗词研究与朱德的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朱德的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研究来深化朱德诗词研究,通过朱德诗词研究促进朱德的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做到点面结合,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对于朱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词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只偏重于某一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致力于朱德诗词研究的系统化、全面化和深入化,才能真正实现朱德研究的整体推进。

第二,对朱德诗词进行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立体研究。

在对朱德诗词进行研究时,必须充分认识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不仅要肯定朱德作为诗人对我国诗词创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且更应该看到朱德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作的这些诗词不仅是他个人一生革命道路上战斗激情的艺术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现代革命斗争的真实、生动记录。他的诗词作品无疑具有较高的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是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这是朱德诗词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就目前有关朱德诗词研究的成果来看,虽然个别学者在特定情况下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大多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研究朱德的诗词既不能单纯地突出其革命性,追求浓厚的政治色彩,也不能脱离一定历史时期的独特背景,更不能只片面地注重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基于朱德诗词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应从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对朱德诗词的立体研究,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深入挖掘朱德诗词中的革命政治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

第三,继续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

作为杰出的诗人,朱德经常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作品颇多,当前的任务之一是要继续加大力度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让这些作品尽快地完整全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有关部门向来对这项工作也比较重视,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了《朱德诗选集》,收入朱德诗作76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增订出版了《朱德诗选集》,收入朱德诗作90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由胡国强选注的《朱德诗选注》,收入朱德诗作137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月出版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朱德诗词集》,收入朱德诗词159首,其中56首是首次正式发表。在朱德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2003年版《朱德诗词集》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朱德诗词集》(新编本),共收入朱德诗词550首,其中新增391首,新增部分大都是首次公开发表。正是这些诗集的出版,才大大推动了对朱德诗歌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但也面临着如何挖掘新的研究资料的问题,只有将此问题解决好了,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才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四,强化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不少的薄弱环节,这些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如需加强朱德以诗会友方面的研究。朱德常常与人步韵奉和,相互切磋,以诗会友,其一生当中结交了毛泽东、董必武、陈毅、叶剑、郭沫若等众多诗友。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朱德景。对于朱德以诗会友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而且大多以叙述为主,研究还处在比较初步的阶段,还有待于作深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理论提炼。再如需加强朱德与他人诗词作品的比较研究,目前虽然有个别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成果不多。

(曾庆亮,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王安平,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李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

(来源:《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