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暴动:毛泽东的心志情怀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1   
分享到 :

秋收暴动:毛泽东的心志情怀

夏远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进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新阶段。毛泽东和湖南省委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不同凡响,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升华到一种新的高度。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西江月》,名以“秋收起义”,作为第一首军事诗,中国共产党武装暴动的礼赞,开毛泽东一系列描写革命战争的史诗名篇之先河,虽说30年后才非正式地发表,但却一直在湘东革命老区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宗明义点出军名、旗名,引出行军地点、进军方向,说明历史背景、起义原因,交代起义时间,渲染起义的时代氛围和壮阔声威,无疑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伟人毛泽东的诗心词魄、诗人毛泽东的壮志情怀。 

一、工农革命——毛泽东心中的不熄星火

 毛泽东在论述中国工农红军的源起时曾说: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

 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第四军作为全国红军的源头和龙头,肇始之功不可没,艰苦卓绝的开拓奋进,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面貌。军叫工农革命,诗人的伟人心志、伟人的诗人情怀,壮举毅然,胸臆直抒,豪气干云。

 创建工农革命武装力量,在毛泽东心中由来已久。19276月中旬,毛泽东会见逃亡武汉的湖南工会和农协干部时就鼓励他们回湖南去,“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624日,根据毛泽东的要求,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毛泽东回湖南任临时省委书记,冒着白色恐怖在湘潭、衡山、长沙等地调查,对湖南工农武装去向作出了多种安排。毛泽东提出,新省委成立后,对军事分三类进行:一是已经暴露之义勇队自卫军,如浏阳、醴陵、平江、岳阳、湘潭、湘乡、宁乡、益阳等地农军上山;二是尚在灰色或潜伏状态中的工农武装仍应保持合法的团防、挨户团的名称,待到起义时,再打出自己的旗帜;三是力量弱小、组织又不甚健全的工农武装,则可把枪支埋于土内,人员分散隐蔽或投入贺龙、叶挺部,或潜入国民党军队、反动团防、挨户团内,设法制造兵变,夺取枪支。毛泽东还提出,各县党、工会、农协都应集中人力、财力进行秘密的军事训练;在湘潭、长沙、醴陵、平江、岳阳、宁乡等地农村迅速发展党员,准备武装起义。毛泽东数次通告各地党组织认真执行,并派得力干部下去督促。郭亮往浏阳,主张当地的工农义勇军到浏阳与江西边界当“大王”;夏明翰往安源,设法将所有矿兵改为工人;毛简青任平江县委书记,把平江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合编,由余贲民率领开往离县城百余里的幕阜山区整训;宁乡农军撤到沩山,629日发动沩山起义;陈东日、武文元指导宜章、郴州、资兴农军,撤至汝城县,与汝城农军及广东惠、潮、梅农军联络;罗学瓒去小槐山;贺尔康多次下乡传达省委部署和毛泽东的指导意见。大革命失败后,湖南仍保存大量工农武装,约有2000支枪。89日,毛泽东出席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发言说: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要在湘南形成一个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812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秘密回长沙,同湖南省委书记易礼容进行了简要的交谈。次日到板仓杨开慧家里,了解到当地农民要求全盘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毛泽东在新省委会议上说:湖南的秋收起义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但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不够,必须有军事的帮助;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护卫也是自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这次起义的目的是要建立工农民主政府。

  但是,822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讨论湖南秋收暴动问题时,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未被批准。有的常委指出,毛泽东提出“枪杆子中夺得政权”,与中央意见有点不同,中央意见是纯粹依靠群众力量,以军事力量为帮助。

  19279月秋收起义前夕,参加起义的各路武装统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参谋长钟文璋,下辖一、二、三个团。毛泽东交代要制作一面旗帜,以便在暴动时壮壮军威。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连夜商量制作军旗。何长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见过苏联红军的旗帜式样,便画出了草图,经陈树华、杨立三修改后定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诞生了。红底象征革命,旗中央的红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说明中国工农革命军是不同于国民革命军的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何长工后来在中央党校上课时说:“秋收起义打出的工农革命军军旗与南昌起义打出的国民革命军军旗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标志着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彭德怀在19282月作的《跃上井冈旗帜新》一诗中写道:

 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

 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呐喊“军叫工农革命”,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剑胆诗心。在后来毛泽东诗词中,反复吟咏工农革命这样的诗句:“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唤起工农千百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工农建军,革命成就。

二、镰刀斧头——毛泽东头顶的指路明灯

  旗号镰刀斧头,秋收起义首次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作为革命的号召,引导的红旗,指路的明灯。毛泽东还为秋收起义部队书写过军旗上的楹联: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后来毛泽东回顾这段峥嵘岁月,仍然意往神追,情不自禁地赞叹:“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思想。在选举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时,蔡和森、李维汉和陆沉等主张让毛泽东加入政治局,而毛泽东却一再提出,他准备去参加秋收起义,不能加入政治局。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他仍然谢绝中央领导人瞿秋白要他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明确表示:“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交绿林朋友,开展农村革命斗争,请中央批准。”

 中共中央同意了毛泽东的请求,特派他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尽管从来没有搞过真枪实弹的武装斗争,但是毛泽东认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他内心中充满了抓枪杆子、掌印把子、靠武装力量争得共产党的生存地位的信念和激情。

 一到长沙,毛泽东没有直接找湖南省委机关,而是首先到长沙县清泰乡就近作农民土地问题的调查,了解湖南社会情况和群众心理状态,聆听农民对解决土地问题的革命要求,从而“知道湖南的农民对于土地问题一定要全盘解决”,并草拟了四条土地纲领,为湖南省委讨论土地革命问题提供了蓝本。在板仓杨寓,毛泽东邀请当地4个农民、一位篾匠和一位小学教员,开了两天调查会。在长沙,毛泽东又征询了从湘潭韶山来省城的5个农民的意见。他重点了解农民对土地问题的态度,从中寻找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他这样忙里偷闲的一着,确实对秋收起义时研究解决农民和土地问题起了作用。

 818日,毛泽东悄悄来到长沙近郊沈家大屋的湖南省委秘密机关所在地,在新省委会议上组织讨论,帮助省委确定了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推翻整个地主制度的正确方针。他沉痛地检讨了党过去的方针错误,说:“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在中国革命的大转折关头,举什么样的旗帜,是摆在中共全党面前亟待回答的严峻问题。是继续举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旗帜,还是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抛弃其旗帜,坚决地举起中国共产党鲜红的镰刀斧头旗帜,已成为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以挽救革命的一大关键。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旗帜,具有开创性意义。按照共产国际的指令,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应“退出国民党政府,不退出国民党”。八一南昌起义仍举国民党的旗帜,有两万多国民革命军参加起义。中共中央八七会议遂决定秋收起义仍举“左派国民党旗帜”,说明当时中共领导层对真正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仍然犹豫不定,是否抛弃国民党旗帜的决心难下。823日,中央严厉批评湖南省委提出“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的政权”的主张,重申“此时我们仍要以国民党的名义”。915日,中央致信湖南省委更强调指出:“关于政权、国民党和没收土地诸问题,中央认为你们怀疑中央的政策是错误的。”训令湖南省委绝对执行中央的决议。

 随着起义时间迫近,要紧的是立即用共产党来号召工农兵奋起暴动,而不允许再在理论上争论不休,行动上优柔寡断。毛泽东实事求是地研究了湖南的具体情况,毅然作出了打共产党的旗帜的决策。这表现了他的果敢与胆略,显示了他率先与国民党彻底决裂、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革命的伟大气魄和超人智慧,体现了毛泽东初步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当时当地的中国实际、湖南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实践精神。举共产党的旗帜,是毛泽东在全党转入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和叛变行径的新时期,对于落实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领导权的一大贡献,为中国革命的开拓和发展解决了一大难题。

 旗号镰刀斧头,犹如迷雾中看到了太阳,航海时望见了灯塔。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只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动员工农兵群众参加武装暴动。因此,毛泽东主张“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以动员革命工农大众,由共产党来公开独立地领导湖南秋收起义。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才是秋收起义与向井冈山进军夺取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旗帜。

湖南省委及时研究确定,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是中共湖南省委前委、行委,并派毛泽东到浏阳平江农军中去当师长,组织前敌委员会,直接领导起义。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听取了各地军事汇报,正式成立了秋收起义的指挥部——中共前敌委员会,改编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基本完成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起义部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毛泽东诗兴大发,吟诵出一首千古名词,不胫而走,对湖南江西两省革命群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农民同仇——毛泽东胸怀的无穷动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多年潜心致力于工农革命运动,非常了解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对于“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共中央农委及全国农协,是指导和支持农民革命、反击国民党右派叛变的有力领导机关。在1927年初的湖南农运考察和马日事变后两次回湘任职时,他对农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亲身感受到工农群众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巨大的斗争能量。他最早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实质上就是对农民的领导,从而反复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湖南的经验清楚地表明谁是中国革命的主角和决定性力量”。

  湖南省委围绕秋收起义的土地问题、军事问题、政权问题、领导问题及起义的区域、时间、宣传口号、组织机构等问题,在朱家花园、沈家大屋等地多次举行会议,统一认识,周密筹划,在认真分析了马日事变后湖南的革命形势和经济、政治状况,认真研究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及党中央对湖南秋收起义的多次指示后,从湖南实际出发,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

 第一,秋收起义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家对八七会议中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现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权的时期,党对农民的政策应当是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整个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根据会议讨论情况,省委制定了“土地纲领草案”,提出了“没收一切土地”,以区为单位,由农协按“工作能力”与“消费量”两个标准公平分配土地的办法,同时,给地主家属以生活出路,分配一定数额的土地。湖南省委提出的土地革命政策尽管存在某种“左”的成分,但比八七会议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第二,秋收起义的根本问题是建立革命政权。省委认为,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时的形势,因此,应立即建立苏维埃式的政府,而不是党中央所提出的建立民选的革命政府。政权的性质应该是工农兵专政的政权。

 第三,秋收起义必须要有军事力量同农民力量的结合,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省委认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政权问题,都离不开革命武装,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两个团的兵力作骨干,否则起义难免要失败。

 毛泽东后来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总结说,红军屡战屡胜的秘诀有三:其一,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以一切方法拥护它;其二,我们的存在多亏了共产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领导;其三,红军指挥员有才能、正确、精明、忠贞、诚恳。

 毛泽东和湖南省委,高举共产党的旗帜,抓工农武装,搞土地革命,在暴动攻打省会城市失利后,当机立断,率余部主动退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秋收起义这一创举,是无产阶级军事家毛泽东平生的第一个军事杰作,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过人胆识和求实精神。秋收起义及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中国革命得以坚持下去、发展起来并最终胜利的农村道路,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193759日,毛泽东和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毛泽东在照片上留下了独特的“毛体墨宝”:1927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秋收起义也是毛泽东的一个久远深沉的独衷情结。

四、霹雳暴动——毛泽东平生的得意之作

 192799日,湖南省委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三团从铜鼓出发,向白沙河进军,一举攻克白沙城,团党代表潘心源将毛泽东交给他的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插在了白沙城头。军旗猎猎,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战斗。

 秋收起义的爆发,犹如霹雳巨响,震动了湖南、江西的大地。毛泽东当即以革命的激情、自豪的笔调,描写了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的战斗风采,以及遭受地主重重压迫的农民要求解放、并起而为之奋斗的壮烈景象,经修改,定稿如下: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同时,在湖南省委行动委员会的统一布置下,长沙60多名铁路工人,分成十几个行动小组,分别破坏了长沙至岳阳、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和株萍铁路。起义群众拆除铁路轨、砍断电线、炸毁桥梁。使长岳、株萍段铁路陷入瘫痪,直至15日,两路仍不能通车。起义群众的破路行动,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军事行动。

 在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向长沙进攻的同时,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统一部署,长沙、醴陵、株洲、平江、浏阳、湘阴等地工农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也纷纷举行起义,策应工农革命军的起义行动。911日,滕代远、殷美琮等领导长沙近郊河东、河西两区农民起义,捣毁反动的团防局,缴枪80多支。同日,醴陵四乡农民同时起义,捕杀土豪劣绅,围剿团防武装,向反动驻军进攻。当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攻打县城时,起义的农民积极配合部队作战。12日,朱少连、涂正楚、成仲青等领导株洲农民起义,攻打团防局,占领火车站。14日,浏阳沙市街和普迹市农民暴动,围攻挨户团,占领团防局,然后,分别向长沙进攻。16日至21日,夏明翰、李六如、毛简青、罗纳川发动平江献钟、思村农民起义,袭击警察所,围攻县城,并镇压了三名罪恶昭著的反革命分子。27日,由宜章、汝城农民组织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占领桂东县城,宣布起义,并乘胜向汝城进军。邹资生、刘革非等分别在澧县、华容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组织游击队。湖南各地的秋收起义行动,虽然大多失败了,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支援、配合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及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战略转移。

 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失利后,起义军士气极为低落,原北伐军军官更加怨声载道。前委书记毛泽东召集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举行了前委会议,研究部队的现状和军事行动问题。毛泽东当机立断,主张退向湘南山区,先做个“山大王”站住脚再说。师长余洒度打着中央和省委的旗号,主张执行攻打长沙的计划,取浏阳后直攻长沙。团长苏先骏则阴阳怪气地说:“革命了半天,却革到山上做‘山大王’,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分析了形势,认为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转入低潮,敌人的主要力量在中心城市,目前攻占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因此,要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粤赣边境的农村中去,找个歇脚的地方,同农民相结合,坚持农村斗争,保存、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反复做说服动员工作,得到卢德铭等多数委员的支持,前敌委员会才通过表决认可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最后决定经萍乡退往湘南。

 920日清晨,工农革命军1500多人集合在里仁学校操场,举行会师大会。总指挥卢德铭亲自整理队伍,前委书记毛泽东向全军讲话。他精辟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和党面临的任务,阐明了工农革命军的性质,鼓励大家不怕挫折与失败,坚持革命,继续战斗。

  里仁学校校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为:以文会友;下联是:为国储才;横批:里仁学校。毛泽东作出的转兵决策,确实为革命留下了火种,为国储了“才”。否则,让硕果仅存的1500名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去继续攻打长沙,革命的火种就很难保存下来。

 毛泽东首先指出:秋收起义原计划要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目前长沙那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我们还不能去占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到山上去,在乡下和农民一起,进行土地革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等我们的力量大了,我们就可以打长沙,还可以打武汉,打南京。

 接着,毛泽东就用他特有的富有煽动性的语言,鼓舞指战员们说:大革命已经失败,蒋介石、汪精卫、唐生智疯狂屠杀革命同志和工农群众,我们吃了没有抓住枪杆子的亏!现在我们建立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暴动,给国民党反动派迎头回击。暴动虽然不顺利,部队受到很大挫折,但是算不了什么。常言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我们的队伍还有一千人枪,这就是一个胜利!蒋介石就像一个大水缸,我们就像一颗小石头,敌大我小,但是我们这块小石头不断地打他们那个大水缸,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子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今天我们离开这里,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的!

 毛泽东一席话,极大地教育了失望和迷惘中的指战员们。罗荣桓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成为毛泽东和湖南省委领导的秋收起义所孕育的唯一的元帅。多少年中,毛泽东一直对他很敬重、很信任。罗荣桓在北京逝世时,毛泽东沉浸在悲痛之中,吟成一首悼念诗,怅叹“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当时在里仁学校操场的讲话,还影响了外面趴在墙头的围观者,当时还是小学生的表兄弟杨勇、胡耀邦,听懂了毛泽东通俗、生动、形象的讲话,并深受影响。几年后,他们都参加红军当了红小鬼,几十年以后,一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一个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当天,毛泽东、卢德铭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文家市人民的欢送下,踏上了奔向湘赣边界山区、农村,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征程。

 文家市转兵,意义极其重大,连美国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访知这段历史之后,也看得很清楚,这样写道:“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问世。”显然,所谓“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问世”,就是指的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转兵,选择了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方向。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虽说在战略目标上攻打长沙没有成功,但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从此打起了鲜艳的党旗、军旗,建立起工农武装,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和山区,搞土地革命,武装割据,开创了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196410月,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当齐唱那首著名的《秋收起义歌》时,毛泽东右手扶住下巴,神情凝重,注视舞台,聆听歌声:

 拿起武器闹革命,

 工友农友真英雄,

 秋收起义成了功,

 一杆大旗满地红。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革命要有立脚点,

  地是根来枪是胆。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哎,

 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

 咳!万年根,

 咳!革命永远向前进!向前进!

显然,《秋收起义歌》从《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学习汲取了珍贵的思想艺术养分,歌与词异曲同工,相得益彰,把毛泽东和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秋收起义,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秋收起义战场,开始战争生涯,禁不住诗情潮涌,抒发壮志豪情,鼓舞人民斗志,拨动同志心弦。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心志情怀,纯正精粹,感人至深,影响久远,余韵无尽。

(来源:《井冈山道路与毛泽东诗词——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