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简论

作者:王骏    发布时间:2015-12-16   
分享到 :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要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一、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851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关键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胡锦涛反复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而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坚持抓好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其路线方针政策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关键在于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六年,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实惠。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0页。】,我们就一定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为顺应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要靠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心,最终还是要靠发展。坚持抓好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因此,胡锦涛明确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胡锦涛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0、851页。】

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对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只有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国际竞争方面,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不能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而往往处于弱势。只有经济发展、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

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一宏伟目标的必要手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立足于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调整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7.2万亿美元,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将大大增强,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将得到更好保障,全民族文明素质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邓小平在谈到到20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时说,翻两番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的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他认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而只有首先翻两番,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实现更高目标才“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225、89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意义深远,靠的就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三、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2006年12月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6页。】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应当是孤立、片面的,单纯扩大数量、追求速度的,不计代价、不能持续的发展,而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必须逐步得到解决。

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加,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多和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利用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走出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2.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3.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但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因此,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植根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要坚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者有机统一、各有侧重,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发展的蓝图。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偏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整体推进的总体发展布局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偏废。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真正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不仅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且要坚持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平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小康之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着眼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由中国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优秀文化传统,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人类对文明进步的一种崭新追求。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

(来源:《党的文献》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