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作者:王香平    发布时间:2015-12-26   
分享到 :

“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摘要]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任何质疑或否定改革方向的言论,实质上是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实践来达到动摇或模糊我们前进道路和既定方向的一种政治图谋。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复杂形势,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把握历史规律,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强调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饱含了新一届党中央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担当。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愈加频繁,针对一些错误言论和不当认识,习近平围绕为什么要坚持、怎样更好地把握改革正确方向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为全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廓清了思想迷雾,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根本方向。

一、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2012 年12 月,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赴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 页。)之后,他多次阐述并强调这一问题。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其一,这是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30 多年实践历程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指出:我国的改革历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8 页。)方向把握正确,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这一点,也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所佐证。进入20 世纪80 年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进行调整或改革,但这种调整或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习近平由此指出:“如果没有1978 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8页。)因此,领导推进改革开放,方向正确与否,是涉及全局、关系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

其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实质还是要处理好“两个基本点”的关系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十三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对坚持改革人们是有基本共识的,但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些人却底气不足。党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动摇不得,就是因为在改革进程中促使“动摇”的诱因时刻存在并对我们形成了干扰甚至是风险挑战。邓小平曾指出:“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278页。)十八大后,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推进改革开放,“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18页。)因此,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就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的根本方向、立场和原则。

其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新形势下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规定,再次强调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究竟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20、21页。)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不能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鲜明指向,表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也清楚地回答了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治理从属于制度,没有超越社会制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以总结改革历史经验为主题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把坚持正确方向作为第一条成功经验加以阐述:“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而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 1576页。)把坚持正确方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充分说明方向问题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非同寻常,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所要遵循的规律性问题的深刻洞察、战略把握和高度自觉。

二、针对质疑改革方向的噪音杂音

应有鲜明立场和明确回答

在领导和推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面临着国内外这样那样的议论,面对涉及改革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党中央始终秉持一贯的鲜明态度和政治立场。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上质疑改革方向的噪音杂音,习近平在予以明确回答的同时,也从理论上作出了深刻阐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第一,关于改革“西化论”。有的人把中国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这无疑是对改革的有意曲解。习近平态度鲜明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关键问题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0页。)我们要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第1771页。)“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囫囵吞枣”“不能邯郸学步”,这些态度坚定、立场鲜明的回答,既揭露了一些人借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宪政理论”之名实则要按照西方政治标准来改变我国政治制度的图谋,也表明了我们坚定走自己道路的决心。政治制度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关于改革“滞后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东方神话”“世界引擎”等等。相比之下,有些人就拿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比较,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成效不显著,有的甚至把成就都归功于经济体制改革,把问题则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对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第1576页。)党中央始终强调,凡是符合正确方向、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就要坚决改;凡是不符合正确方向、不应该改的,就决不能改。比如,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讨论司法体制改革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我国司法制度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的;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26日。)我们强调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并不是说这些制度是落后的、不适应的,而是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制度。所以,关于改革“滞后论”,表面上是拿我国政治体制同经济体制改革作对比,本质上还是以西方政治标准对我国政治制度指手画脚,与“西化论”实际上是一回事。

第三,关于改革“怀疑论”。30多年改革实践,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比如贫富差距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等等。有些人由此认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有人干脆否认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针对这种改革“怀疑论”,习近平从理论上作出了进一步阐述。

其一,怎样看待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作出所谓“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比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所以,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其二,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坚持“两个不能否定”,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新中国 60多年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失误和问题。习近平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12页。)同理,对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也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难免会在我国几十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但这些问题同我们的成绩是不能等量齐观的,换句话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改革发展的支流,不能用支流否定主流,更不能以问题为由质疑改革,甚至质疑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三,怎样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今后,我们还将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只有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才能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因此,任何质疑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揭示历史、反映现实,也引导未来。只有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形成认同、达成共识,才能对未来的前进方向形成认同、达成共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质疑或否定改革方向的言论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上是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实践来达到动摇或模糊我们前进道路和既定方向的一种政治图谋,其结果必然把人们误导到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或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

三、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

必须要有政治定力,始终坚持以我为主

当今世界剧烈变动,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博弈十分激烈;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要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无疑要面临不少考验,经受巨大挑战。

第一,对错误思想言论必须敢于发声亮剑,保持政治坚定性。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上有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思考,但也有一些意见偏于极端。习近平指出:对那些明显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对那些别有用心、借“改革”之名宣扬错误观点的言论,我们要保持警觉,加强舆论引导,不要让它们搞乱了人们思想、干扰了改革大局;有些人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9页。)这就告诉我们,面对涉及原则性问题的错误思想言论,决不能态度暧昧、立场模糊、消极躲避,而要掌握话语权、主导权,不仅要挺身而出,敢于发声亮剑,坚决予以抵制,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并揭示其危害和本质,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坚定性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我们党成立 90多年来,能够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并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当前,要领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样要坚持独立自主,以我为主。哪些必须改,哪些不能改,哪些必须要快,哪些必须循序渐进,我们的头脑要十分清醒。习近平指出:推进改革开放,“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49页。)所谓定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所谓底线,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误导改革、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

第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比如,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还要不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明确回答:“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4—35页。)强调坚持改革正确方法,着眼点就是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这说明只有“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才能把控好方向,行稳致远。

第四,把握历史规律,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表面上是改革问题,实质上反映的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高下优劣的较量问题。对此,习近平站得高、看得远,虑得深、讲得透。他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

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117页。)我们不仅必须同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必须“学习和借鉴”其“有益文明成果”,还必须面对人们以他人之长来比我之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这就是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发展、合作、竞争的态势。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作为共产党人,我们既要目光远大,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又要脚踏实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只有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我们才能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以理论上的坚定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四、突出强调把握好改革正确方向,

饱含了党中央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担当。

第一,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是要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2012年 11月 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 1期。)2013年 1月 5日,他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郑重表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改革开放中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郑重承诺和宣示,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第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是要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大视野中坚定“三个自信”。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如何增强“三个自信”?习近平在回顾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 50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118页。)他还结合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234页。);“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 29页。)。历史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人民日报》2014年 8月 21日。);“站立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699页。)。从“两个逻辑的辩证统一”到“四个走出来”,从“三个来源”“三个决不能”到“三个无比”,由历史而现实,从世界到中国,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让人们更加坚定“三个自信”,也彰显了党中央的思想视野、战略胸怀和政治气魄。

第三,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和方向的一贯性和确定性。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得到了国际上有识之士的认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不仅明确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发展道路和方向的连续性、一贯性和确定性。这是符合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也是世界和平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实现稳定发展,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很好的镜鉴。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政策连续、发展稳定、方向明确、未来可期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坚定性和确定性。

第四,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就是坚信只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就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强调坚定不移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决心和坚定信心,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政治追求与历史使命。

(来源:《党的文献》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