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孕育伟大创造

——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杨胜群

原标题: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孕育伟大创造
作者: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发布时间:2019-04-11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

杨胜群 图/张杨

 

专家简介:杨胜群,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兼任中央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邓小平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史》首席专家。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梳理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伟大觉醒”的深刻意蕴,以改革开放引领新时代伟大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湖南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杨胜群。

1. 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

湖南日报: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论断?

杨胜群:总书记的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对我们党在思想上的转折意义。其实质含义主要是指,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

深刻转变,首先指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其他经典作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前人没有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断形成新的思想成果,才能保持自己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湖南日报: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但是后来在对这一思想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现了曲折。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胜群: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党在思想方法上逐渐陷入僵化的状态。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论述作教条式的理解。“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割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结论一般化、绝对化、神圣化,甚至把一些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附会到马克思主义名下,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制造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党内又形成了将毛泽东晚年思想主张教条化的“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978年5月,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和推动下,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命题,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及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的“极左思潮”,正确评价毛泽东,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全党思想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发展,实现了毛泽东“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的愿望

湖南日报: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请您谈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及其意义。

杨胜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及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获得了许多正确的理论认识。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的时候,毛泽东感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理论准备不足。1959年,毛泽东在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很遗憾的是,历史没有这样直线发展下去,“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后来经历了太多的曲折。

可以告慰前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继承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经验,创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毛泽东“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的愿望。

3.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湖南日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获得的一个宝贵的思想认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是否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才使我们真正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杨胜群: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与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完全相同。因此,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而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我们党对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有过正确的判断。1956年,毛泽东在筹备召开党的八大时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提出,我国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由于苏共二十大后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中苏论战以及反右斗争扩大化等国内外主客观原因,“左”的思想日益增长,改变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重提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到196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9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思想发展到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总结过去“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教训,对中国基本国情作了深入的思考。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前,邓小平明确要求十三大报告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最根本的实际依据和理论基石,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最根本的实际依据和衡量标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命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依据这个论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也证明,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制定政策,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

4. 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湖南日报: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否为我们指出了改革在社会主义进步中的极端重要性?

杨胜群:是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通过革命性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但是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甚至竞争中才能体现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揭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但是时代和历史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在实践当中还会出现很多他们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通过革命性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以崭新的面貌和勃勃生机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但是,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日益僵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国家建设百废待兴。1978年12月,在历史转折时刻,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85年,当改革全面推开之后,他又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而且是革命性的改革。改革不是对现行制度细微末节的修补,而是要进行一场革命性变革。邓小平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还具体阐述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的一系列论述,归结起来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前提下,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并说:“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这一论述,进一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并强调了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突破

湖南日报:“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有人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突破。为什么?

杨胜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4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突破。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将被取消。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只能是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但没有在理论上明确回答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后来斯大林虽然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但他将商品生产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并且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生产。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过程中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但他也没有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属性上来认识问题。所以,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这个传统观念没有大的突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乃至于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步都迈不开。

通过4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确立并逐步在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并逐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的制度体系,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6. 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思想认识的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湖南日报: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势不可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无法回避。我们党是怎样从理论到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杨胜群:首先要明确一点: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全面地、全方位地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思想认识的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它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它的根本社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但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几百年生产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吸收借鉴的。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过,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要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他在一些讲话中指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一方面重提阶级斗争,另一方面还指出:“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列宁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

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观上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孤立,主观上则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不断陷入僵化的、“左”的错误,在处理国家关系上,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划线,特别是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从而使我国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这样,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国门打开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与差距,也看到了对外开放的紧迫性。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提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然,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是一步步打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首先倡导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实行某些特殊政策,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在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1984年邓小平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提出了由沿海带动内地的对外开放设想,天津、上海、大连、烟台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实行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按照这一设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长江沿岸十个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此后,其他十七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内陆边境城市也相继对外开放。这样,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对外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其他社会制度关系问题上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发生了深刻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全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目标。这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努力吸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更加强调“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继续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而且要努力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划领导在国内创办自由贸易区,在国际上倡导“一带一路”合作,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党和人民宝贵的思想启示。

总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改革开放引领新时代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