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

作者:王怀超    发布时间:2015-05-07   
分享到 :

苏东剧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概括地说,大体上是这样一种状况: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彷徨和混乱已经基本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复苏,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们和世界左翼力量在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双重反思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积极寻找能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新途径。以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拉美左翼运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积极地进行用“另一个世界”“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尝试;发达国家日益活跃的新社会运动以及苏联东欧地区方兴未艾的左翼运动不断对资本主义提出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蓬勃发展,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预示了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社会主义的这种新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必需。

着眼全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点和新趋势,值得关注。

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

所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其历史起点一般确定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即从苏联东欧剧变至今,都属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历史性的低潮。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解散,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改弦易帜,转向资本主义制度;欧洲共产主义消失;一些以苏联为榜样的发展中国家犹豫彷徨,开始寻找其他发展道路。

另一种观点认为,苏东剧变表明,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已经失败。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找到自身的定位,是一段历史性的失误,其教训极为深刻。应该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

第三种观点,也是本人所持的观点,认为苏东剧变宣告了苏联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模式只是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探索。苏联模式也只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社会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有着丰富的世界历史内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苏东剧变不过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一次发展中的教训。着眼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直到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在其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失败、曲折,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历史现象,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只要正确对待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次挫折,并认真客观地总结其经验教训,从中得出正确的启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一次重大挫折,将会以世界社会主义的再度复兴为补偿。对于一个从事着伟大事业的民族来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2]。实际上,拉美地区左翼运动的崛起,发达国家日益活跃的新社会运动,以及苏联东欧地区方兴未艾的左翼运动,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已经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二、全球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舞台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才真正开始,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开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近50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不断全球化,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全球化。

20世纪末,在信息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出现了两个看似矛盾却又是现实的发展态势,一是资本主义的再次崛起,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

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再崛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苏联集团在冷战中的失败和苏联模式的破产,原苏东地区的国家以及世界上数十个曾经搞过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版图大大扩张了。其二,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摆脱了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受到的控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类似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环境,于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获得了蓬勃发展。

在资本主义再度全球扩张的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相对衰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一度认为“冷战的胜利=资本主义的胜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但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却导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乃至陷入深重的危机。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高环境保护、高劳动保护、高社会责任,资本由其本性使然,便大规模地撤出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从1991年到2011年的20年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G7)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2/3下降到不足一半,而“金砖五国”则从7%左右上升到2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共生关系。19世纪是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世纪,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崛起的世纪。因此,在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在这些国家高涨,同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全球退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这样,资本主义运用国家力量围堵、打压社会主义国家的能力下降了。但是对其国内的社会主义而言,则可能是坏事,因为资本主义更容易将国力衰落归因于国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在欧债危机中,欧洲左翼并没有成为选举中的赢家,反而在一些国家退步了。

就全球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必将导致社会主义的全球发展。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前提,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开辟历史道路。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扩张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在世界工人阶级规模空前扩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当然,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不完全受历史规律盲目支配,而是需要社会主义者们把握时机、认清趋势、奋力推进。因此,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应该超越民族国家范畴,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主义运动,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共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于拉美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欧美新社会运动,也应该从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视角去观察。

三、多样性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常态

与20世纪相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来源日益多元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也更加广泛。一方面,除科学社会主义外,还存在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实践形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民族或地域特点。如越南、古巴、老挝等相继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把“胡志明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革新”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古巴共产党则在“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人民政权、不放弃为人民造福”的“三项原则”下,采取灵活政策,根据内外环境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再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声称,“21世纪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委内瑞拉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原生的社会主义,印第安人的、基督徒的和玻利瓦尔的社会主义”;而欧洲中左翼政党的主张则是带着深刻的基督教文明的烙印。这些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无一不是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联系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的发展和多样性的面貌。

首先,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多元化,是对苏联模式一统天下的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而且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从来不是由历史发展得机械性、单线性来呈现的,而是以非均衡、非直线甚至复线和多样性的方式来呈现的。资本主义不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民族国家的疆域内都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相应的社会主义也必然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得快些,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得慢些;某种社会主义运动形式或实践形式总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效果好些,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效果不怎么好。从而,就世界社会主义的整体图景而言,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实践形式、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是一个长期、曲折、艰苦、复杂的历史探索过程。

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

从16世纪初产生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到19世纪中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再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都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展开的。但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

生态社会主义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变成西方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之一。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认识。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是科学技术造成的,但根源不在科学技术,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掠夺自然、破坏环境、使自然屈从于商业组织,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和“军事化的自然界”。比如,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5%,却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西方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不到20%,却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和80%的原材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排放量的2/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成功之处是生产力提高很快,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贡献很大。资本主义的最大祸害是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观点不全面,资本主义的最大祸害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不仅仅是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

生态社会主义者坚决反对任何战争。他们的观点是,战争使用的武器,导致对环境的大破坏。所以,绿党强烈要求大规模裁军,反对发展和使用核武器,反对战争。

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者还批评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实行“生态殖民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他们指出,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能源产业迁往不发达国家;把有毒有害的工业垃圾向不发达国家倾倒。用污染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为西方国家提供商品。中国现在就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或曰“世界的工作台”。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破除那种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为唯一目标的政治思维,转变为以人类利益和全球安全为目标的新思维,坚决维护生态环境。

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在理论上是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上是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将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进展。

五、实现现代化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范围内,除了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其余的大多数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即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追求国家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真正对手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庄严的承诺,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如果社会主义能兑现自己的承诺,资本主义就不是对手,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就永远无法彻底战胜资本主义。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初期曾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惊人能力,也因此让世界社会主义在二战后进入高潮。但是苏联模式仅仅适用于部分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由于长期没有找到持续快速协调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模式,使得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也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导致国家解体、执政党消亡。而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重新看到曙光恰恰因为中国、越南乃至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探索,打破了“社会主义不善于发展生产力”的流行观念,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强有力的现代化模式。如果以中国、越南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21世纪中叶得以实现,那么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现代化的图景,更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图景,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有可能发生历史性逆转。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尽管中国共产党严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界定在中国,甚至中国大陆,尽管中国早已彻底放弃“输出革命”,尽管中国长期奉行“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基本国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已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延伸到国门之外,这是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史无前例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有希望在未来一二十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中国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将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一个民族国家的快速发展并不奇怪,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人均指标虽然不高,但中国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它的总体分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有6亿多人口脱贫,联合国在20年内的脱贫人口中,中国占了70%。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今天的74岁多,城镇化率已达52%。按照这个发展势头,再过30多年,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变化必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显著变化,推动人类历史大步向前迈进。着眼全球,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十几个主要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人口总数不过12亿。而中国将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带领15亿人口进入现代化。因此,中国的进步将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足以令国人树立起民族自信,而且也使国外的许多有识之士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将有可能引导一些国家借鉴中国经验走上符合该国国情的“某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将会有更多国家、更多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速度,更在于其规模。30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从世界大国的最后一名跃升为全球第二,而且有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政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快速扩大,也伴随着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从社会主义角度看,中国力量的快速增长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国影响力的快速扩大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影响力的上升。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建设成就,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的意义在于,它是来自非西方文化传统的文明类型,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近代以来,西方人创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实力,从而坚定了西方人的欧洲中心思想。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的成功证明他们的价值观是普世的,他们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最好的,是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必须效法西方,才能进入文明阶段,否则就会处于野蛮状态。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使用军事干预的方法,迫使他国采用西方模式。因此,对于世界上属于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多数民族和国家来讲,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即不简单照搬或直接移植西方模式,而是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也可以走向现代文明。同时,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道路的特点和成就形成了对欧洲中心论及西方模式的挑战。中国道路的非西方特质必然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中国道路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许多西方人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共产党是坏的,共产党做什么都是错误的。但是,无论西方人怎样指责和批评,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领导力量,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我们认为,中国道路是非欧洲文明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属于非欧洲国家。近现代以来,欧洲国家引领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基于这个现实,西方国家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是当代最高文明的代表,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欧洲优越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西方道路是所有民族国家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于是,凡是不采用西方道路的民主制度就被定性为野蛮的专制制度,西方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实行西方民主制。结果,伊拉克在植入西方民主制度之后,至今不能消除宗教派别的纷争和各种恐怖活动,国内经济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不能安定。在西方民主的旗帜下,埃及的宗教分裂愈演愈烈,内斗不止,社会四分五裂,一片乱局,短期内难以安定下来。乌克兰引进西方式民主,其结果是国家分裂,民族对立,恶斗不止,民不聊生,已经到了国内战争的边缘。总之,在西方国家眼里,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的,是适合一切国家和民族的;西方的社会制度是最好的,其他国家都应当复制。但是,现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道路,打破了西方制造的这个神话。

中国道路以自身的成就向世界其他国家表明,西方不是唯一。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可以快速发展。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非欧洲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走自己的路也可以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本国国情出发走出的一条中国现代化道路,其他国家不能简单模仿。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可以借鉴的。它的基本原则就是,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走自己的路,就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继承和弘扬本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体现了现代价值,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和平发展”、“共享共赢”等理念,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正在逐步改变20世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错误做法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重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正面形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次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再次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

总之,无论我们在政治上、理论上如何谨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效法的对象。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从理论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大格局中进行思考,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将其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我国理论工作者的一项战略任务。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5页,第560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