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作者:顾海良    发布时间:2011-11-07   
分享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变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根本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列宁主义,或者说是列宁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牢牢把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境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的就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适合于时代变化要求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显然,列宁主义并未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思想,只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适应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作出的新的概括。当然,列宁主义也包含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所没有的创新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主义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最新形式。时代在发展,时代主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时代主题。面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必然有新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根据,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源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中,我们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列宁主义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立足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在更为宽广的视域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主题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不仅包含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包含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以往未被发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也包括手稿和书信)中的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程的重要思想来源,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内涵。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为基本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阐发。1978年3月,邓小平提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这里提到的马克思的观点,源自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按照他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撰写的第一部著述,也是马克思“不惑之年”对自己理论研究的集中概括。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重新提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生产力理论中,先论及的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问题,后来推进到管理与生产力的关系,形成了生产力系统理论,再后来对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意义的新认识,进而形成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而发展到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等,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的演进轨迹。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诠释,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重要基点之一。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理解中,一方面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著名的“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观点,这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的观点,这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全面理解,也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及其历史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和“两个决不会”观点的全面认识,成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和经济全球化根本性质的理论基础。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中,江泽民几次提到恩格斯晚年的《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的手稿,这篇手稿在恩格斯逝世6年时才公开发表。恩格斯在这篇手稿中,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作了深刻剖析。江泽民指出:“恩格斯说:‘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是会出现变化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从理论上说明这些变化。”[4]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是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包括他们晚年)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中,我们多次引述恩格斯在1876年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恩格斯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这些思想以当今时代的新内涵。

除此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为理论之源的。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重新研究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的原则、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都有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结合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新的进展: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经济社会关系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适用性与国别特色性之间的关系;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与历史性趋势之间的关系;四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原理中社会制度的特殊规定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定之间的关系;五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之间的关系;六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与具体方法之间的关系。最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的出版,既是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出版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的标志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程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第592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作者: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