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及其课题

作者:大村泉(Omura Izumi) 翻译:韩立新    发布时间:2011-11-07   
分享到 :
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及其课题

关于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学术版的计划始于1911年的维也纳,至今已有95年的历史,在这95年的时间里亚州人从未直接参与过全集的编辑工作。今天,我想就从何谓新MEGA谈起,对我们参加这一编辑工作的经纬、我们所编辑的卷次的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引入新MEGA的意义以及今后的课题等问题做一个报告。

一、何谓新MEG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德语是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将Marx中的M,Engels中的E和表示全集意思的德语合成词Gesamtausgabe的G和A(a)抽出来,组成一个词汇MEGA(麦伽)。这就是德语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称呼,之所以在MEGA之前加上一个“新”字,是为了区别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的同样的编辑计划。

在日本,大月书店这一出版社也曾出版过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但是这套全集的底本是Marx Engels Werks,而这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中文也将Marx Engels Werks翻译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译者注)。至于大月书店为什么会将《著作集》翻译成《全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MEGA和《著作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新MEGA与《著作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不是要忠实而又完全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文献。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撰写的文稿中包括许多用英语、法语以及其他外语所写成的文献,但是《著作集》在原则上都将它们翻译成了德语,而新MEGA则忠实地按原文进行了收录。

《著作集》只关心最终的文本,但是新MEGA不仅要收录最终的文本,而且还要以活字的方式将他们的草稿和草案、笔记、摘录以及他们对这些东西的修改、删除、插入、异文、对已出版物的栏外补充、下划线、旁线、记号等等统统收录进来,一句话,它是将马克思恩格斯所遗留下来的全部文献遗产毫无遗漏地变成活字。

“新MEGA是关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印刷物、手稿以及来往书信的完全的、历史的批判的全集”。它共分四个部门:(I)除《资本论》以外的所有著作和论文、(II)《资本论》及其手稿、(III)书信、(IV)笔记。第III部门将收录大约1万封原则上未被纳入《著作集》的第三者致马恩的书信。

新MEGA的所有卷次都由《文本》(Text)和《附属材料》(Apparat)两册组成。它计划出版114卷,现在已出版58卷。我们所编辑的是II/12和II/13卷,在已经出版的新MEGA中分别排在第54和第56位,其中第13卷出版于2008年秋天。

二、“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成立

新MEGA最初是前苏联和东德的两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资本论》出版100周年,在1967年由两党签署协定,由两党的马列研究院共同编辑出版的。因此,在当时新MEGA属于两国的国家事业。1989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东德的解体,新MEGA的编辑出版事业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但是,与这两个国家的命运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19世纪思想家和理论家的代表,与歌德和席勒、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等人一样,他们的文献遗产也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共同财产,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他们的主义,但都应该将他们的文献以历史考证版的方式出版下去。正是出于这种理念,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以西方各国为中心,学者们纷纷表达了要让新MEGA继续下去的愿望,日本为此也征集到了1521名学者和文化人的签名,并将签名信寄给了当时的德国政府。

在这些运动的推动下,1990年10月国际上成立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编辑体制,其宗旨是学术化和国际化,这一宗旨受到了德国学者的好评。1993年8月,在德国拥有悠久的学术传统,曾出现过爱因斯坦和科赫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成为IMES的正式一员,这样一来,新MEGA终于又得以持续下去。

“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成立以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日本国内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基金会”的干部参加,渐渐地日本学者参加新MEGA编辑工作的设想开始具体化,到1998年初我们开始正式参与这一工作。

三、编辑工作

我们所编辑的是2005年出版的II/12和2008年出版的II/13这两卷,这两卷都是跟《资本论》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相关的卷次。MEGA第II部门第12卷所收录的是“恩格斯的编辑原稿”(Redaktionsmanuskript von Friedrich Engels 1884/1885),这部“编辑原稿”是恩格斯在7份长短不一的马克思的手稿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第13卷是这部“编辑原稿”的誊清稿,也即后来活字印刷的《资本论》第2卷的第1版(1885年)。

第12卷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对超过800页的“恩格斯的编辑原稿”(手写草稿)的影印件和由莫斯科输入的MEGA编辑文本的对照核实、精心查对。“恩格斯的编辑原稿”是从马克思的7份手稿和摘录笔记中编辑出来的。要编辑马克思的手稿首先要解读马克思的手稿,但恩格斯本人只作了一部分解读和编写工作,其余大部分工作是由他的助手奥斯卡尔·埃赞伽丁按照恩格斯的口述或者单独编成的。恩格斯在解读和口述笔记阶段就曾对马克思的手稿进行了很多加工,在编写完成以后,他又重新对编写稿进行了加工。结果,在最初由恩格斯编写的稿子和埃赞伽丁的编写稿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文。

如果对恩格斯的加工进行分类的话,主要有4种,即对文章和术语的(1)“变更”、(2)“删除”、(3)“插入”以及(4)“翻译”。在马克思的草稿中,马克思对英法文献是直接按原文来引用的,而恩格斯却将其中的大部分都翻译成了德语。

我们把由恩格斯的加工而产生的各种异文都整理在《附属材料》卷的“异文一览”中,其总数达到307页,而《正文》卷所收录的编辑原稿是481页,由此可见“异文一览”的数量之庞大。

新MEGA与《著作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要忠实而又毫无遗漏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稿,因此新MEGA非常重视对这些稿内异文的收录工作。要想收录“变更”和“删除”之处,首先要对该处最早是如何写的进行核对,这是一项非常麻烦的工作。我们的编辑小组在解读这些“变更”和“删除”之处时,还使用了最新的IT技术。用钢笔删除的地方还好办,问题是先用铅笔写而后又被橡皮擦掉的部分,因为这些地方在原稿中也不清楚。为了弄清楚这些地方,我们采取了先用高性能的数码相机拍照,然后再进行对比度处理,最后成功地解读了这些被橡皮擦掉的部分(参看图一)。这种手稿解读方法在MEGA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贯彻“忠实而又完全地收录”这一原则,我们每年都派遣一到两名研究人员到阿姆斯特丹的“社会史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对原始手稿进行核对、精查。1999-2000年,我在该研究访问访问,那一年我完成了对“异文一览”的输入工作。当时,我已年过半百,还要学习计算机的MACRO功能,吃了很多苦头。但当我完成了几千处的输入工作以后,我感到很充实,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

四、“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解明

我们所编辑的两卷新MEGA除了致力于文本和异文的再现以外,还特别致力于对《资本论》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解明。《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但是包括《资本论》第1卷在内,现在通行的版本都经过恩格斯的编辑。在编辑和出版新MEGA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即使是第1卷,现在通行版本的底本,即德文第4版也没能充分地反映马克思的想法,特别是在该版的第5篇和第7篇与马克思本人的想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第2卷和第3卷的情况又如何呢?编辑第3卷的柏林同行曾称其中有三分之一不是马克思本人的东西。我们在编辑第II部门的第12和13卷时,特别留意了这一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特地在第12卷的《附属材料》卷中增加“构成比较”、“出处一览”和“出入一览”这样三个附录。

在“构成比较”(Gliederungsvergleich)中,我们对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手稿的构成与“恩格斯的编辑原稿”进行了比较,弄清了马克思手稿中的篇章节划分以及章节标题在“恩格斯的编辑原稿”中是否被继承、以及被继承时是否与马克思手稿上的内容一致等问题;在“出处一览”(Provenienzverzeichnis)中,我们以句子为单位详细地说明了恩格斯的各篇、章、节的编辑原稿文本究竟是从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哪些部分抽出来的。结果我们发现,恩格斯在依据马克思的7部手稿和摘录笔记进行编辑时,并不是按照手稿的顺序来连续地采用马克思的手稿的。他时而将正文编入注释,时而将手稿的写作顺序颠倒过来,重组章节,时而在编辑途中对马克思手稿进行省略、概括,将原来分离的段落连接起来,等等。总之,从手稿的连续性来看,他中断马克思手稿的地方超过了700多处。

在“出入一览”(Abweichungsverzeichnis)中,我们对“出处一览”中所列举的“恩格斯的编辑原稿”和马克思手稿的相应部分进行了严格比较,以句子和单词为单位明确了二者的异同。在这个一览表中,我们列举了5000多处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变更,譬如他将马克思的“生产资本”改成了“产业资本”,导入了“流通资本”概念,将“社会总产品”改为“社会总资本”,等等。

马克思的手稿决不是一个完成稿。马克思的每次修改,都不断地对手稿的构成进行了变更,因此最初的手稿和后来的手稿之间会出现各种差异。因此,要想从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的各份手稿中弄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东西,无论如何都需要对马克思的手稿进行编辑。这也就是“恩格斯的编辑原稿”和马克思本人的手稿之间存在着出入的原因。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介入固然有成功之处,但是也有很多明显的错误。

在第II部门第13卷中,在上述编辑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在第1—3篇的构成上,马克思原来构想的《资本论》第2卷与恩格斯所编辑的第2卷有所不同;由于恩格斯在编辑第1和第2篇时找错了马克思的手稿,结果使读者在恩格斯版第2卷中很难看到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在第3篇,特别是在其中的第20章,由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构成存在着误解,结果导致了在手稿排列顺序上的错误。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该卷的编者“题解”中都作了详细说明。

此外,我们给这两卷还加上了数量庞大的注释。收录《资本论》第2卷的Werks(《著作集》)第24卷只有25个注解,而我们所编辑的该卷却对600多处加上了注释,标明了《资本论》第2卷的参考文献。

在事项索引上,《著作集》只给出了290个根范畴,而我们的卷次则给出了700多个根范畴;在子范畴上,《著作集》只给出了400多个,而我们则各出了1200多个。而且我们从客观性、学术性和方便查阅等角度对范畴的排列下了很多功夫。在整个《资本论》中,马克思只在第2卷中使用过一次“资本主义”概念,对这一事实我们在事项索引和注释中都做了说明。

总之,在我们所编辑的卷次中包含了很多以往新MEGA所未曾尝试过的东西。现任“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曼夫赖特·诺伊豪斯先生在东京研讨会讲演的最后,引用了作家森欧外在柏林演演讲中的一句话,即“我相信,终究会有一天,日本的研究成果会输入到欧洲”,诺伊豪斯先生认为在新MEGA事业上,应该给这句话再加上“为了在欧洲印刷”一句,以表征我们所编辑的新MEGA实现了伟大的文学家的梦想。这句话虽然没有写进当时的讲演稿中,但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句话更让人感到欣慰的了。

五、今后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一下今后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经迎来了20周年。德国的柏林科学院对新MEGA编辑的承诺只是到2015年。现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学者都认为2015年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MEGA的编辑出版工作。所幸的是,由于对新MEGA的评价很高,估计德国的柏林科学院在2015年以后还可能将支持再延长5年。问题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学者大多年事已高。新MEGA编辑工作的2号据点是莫斯科,但在那里从事这一工作的学者少得可怜,因此这一据点早晚会在今后几年内关闭。

事实上,德国的状况也很严峻。如果失去了莫斯科这一据点,那么亚洲能不能承担这一工作?MEGA编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还需要资金,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人才和时间。我本人在编辑完第II部门第13卷以后的2008年前后又接受了2卷新MEGA的编辑任务:一部是第I部门的第5卷,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工作;另一卷是第IV部门的第14卷,即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摘录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纪录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唯物史观诞生过程的重要著作,也是两人共同撰写的。那么,两个人究竟是怎样合作的?两人对手稿的修改过程如何?围绕着这些问题,自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争论不断,就是再最近,我和南京大学的张一兵教授还在进行着争论。有鉴于此,“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决定为收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新MEGA卷次出版一个电子版,在这个电子版中,将公开手稿原件的画像,与此同时,还要将全部修改过程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公开。我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关于这个电子版的负责人,鹿儿岛大学的涩谷正教授是该编辑小组的负责人,除了5名日本学者外,中国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也是该小组的成员,这一工作已经持续了近3年,现在正处于紧张的编辑阶段,我们计划在明年公开我们的成果。

这一工作结束后,我本人会全力以赴地去编辑IV/14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摘录笔记卷。最近,有一位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要到我那里留学并攻读学位,我请他帮助我做这一工作。

几个月前,我的恩师服部文男先生遗留下的全部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杂志都赠给了清华大学,其中就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已经出版MEGA和其他相关文献,这总数高达15000册的“服部文库”已经展示在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里。我已经年过60,就快要退休。古人云:“三十四十五欲牵,七十八十百病缠。五十六十却不恶,恬淡清净心安然。已过爱贪声利后,犹在病羸昏耄前。……不用嫌他耳顺年”,我想在有生之年,培养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精英以及日本的研究生,让以新MEGA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在亚洲生根发芽。

恳请在座的各位帮助我实现这一愿望,谢谢各位!

 (作者: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编委;译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