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诞生及其不同版本

作者:[德]罗尔夫?黑克尔 著 朱毅 译    发布时间:2011-11-08   
分享到 :

《资本论》的结构计划:从六册计划书到“资本一般” 

马克思在《大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记下了所谓的六册计划[1]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公开强调了这个六册计划[2]。根据这一计划,这部著作应该包括以下几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马克思写作18611863年手稿的过程已显示出他的叙述篇幅正在明显增加。

因而马克思在18631月为他的著作草拟了新的计划,同时放弃了原来的六册计划,把这部著作分成三篇: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这三篇将分三册出版。第一篇(第1册)计划涉及九个方面的内容。开篇是《商品和货币》,将被作为第一点在引言中予以概述(即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接下来是:2.货币转化为资本;3.绝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结合;6.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殖民学说;7.生产过程的结果;8.剩余价值理论;9.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3]

专业文献曾就马克思是否真正放弃了他的六册计划进行过讨论,认为他没有放弃六册计划书的论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出版之后的几年中所作的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日益触及新的论题,其中就有对国家历史、世界市场和危机的研究。相反的论据认为:马克思自己曾经宣称他将集中精力研究资本一般,而把余下的题目留给他人去研究。

1866年秋天,马克思为整部著作拟定了具体计划:全部著作应分成三卷四册。第1卷将收录《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两册,第2卷收录第3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3卷收入第4册《理论史》。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表示,他认为在第1卷中有必要“从头开始”:“我之所以认为需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叙述的完整,而且是因为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题目也理解得不完全正确,就是说,最早的叙述,特别是关于商品的分析,必然有欠缺之处。”[4]

《资本论》第1卷手稿:“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1863年夏到1865年底,马克思实际上在撰写《资本论》第三稿,首先是完成第2册(手稿I)和第3册的第一个系统的草稿[5],并准备将第1册付印,当然作者在流传下来的手稿中没有注明日期,因此在具体确认写作日期时必须考虑到:马克思的写作不是连续不断的,换句话说,他不得不经常中断这项工作,因为他“受到痈和疖子的折磨”[6];此外,他的母亲于18631130日在特里尔去世,他的朋友威廉·沃尔弗于186459日在曼彻斯特去世——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1卷中为他题了献词,因为这两个人的去世马克思有较长时间不在伦敦。他们留下的遗产改善了马克思一家的物质生活状况,他们于1864年春天得以迁入一所新的住宅。

马克思曾于1863815日告知恩格斯:“我的工作(整理手稿,准备付印),一方面进行得很好。我觉得这些东西在最后审订中……已经变得相当通俗了。”[7]MEGA第二部分第4卷第1分册的编者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册手稿的完成时间是1863年夏天至1864年夏天,而马克思“很可能把第六章作为最后一部分”来写的,关于这个手稿的日期标注以及它是否是“草稿异文”的问题,在研究文献中早有过激烈的争论。考虑到马克思当时的状况,付排稿的完成在时间上应该往后延,很可能不存在什么丢失的“草稿”。直到1866年初情况才有所好转,马克思才得以集中全部精力整理第1册:“至于我的著作,现在我每天用十二个小时去誊清。”[8]

1册的付排稿共约500页。马克思把正文划分为章,引言(“货币和商品”)起初不算一章。各章划分如下:1.货币转为资本,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进一步考察,5.资本的积累过程(各章标题取自《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9])。接下来是“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誊写工作不像马克思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份“誊清稿”只保存下来少数几个印张,也就是最后的第六章,这一章到第495页结束,马克思将“第六章”的68张大开本的稿纸上下对折,上半页写正文,下半页留着做脚注。

1867年初马克思作出决定,第1卷不收入第2册。显然他认为目前手稿I还不能付印。因此马克思很可能还决定:将可以看作是向第2册过渡的“第六章”从第1卷中删去,尽可能把它放在下一册书的开头;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这里只能做一些猜测。这样一来,《资本论》第1卷的结尾只有总结为三句话的一个结论,而1872年德文第2版把这个结论删去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结果是商品,不过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商品上来,并且同它一道进入流通领域。不过,我们要在下一册中考察的不再是简单商品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10]顺便说一句,对马克思来说,删除这个结论使得《资本论》第2卷开头部分的撰写成了问题。马克思曾在手稿I中注明:为了便于理解商品流通,“第六章”的一些内容必须予以重复。[11]马克思在后来的几个手稿中,曾多次尝试联系第1册的内容来撰写第2册的开头部分。

《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和它引起的直接反响

18674月,马克思亲自带着誊清的付排手稿到了汉堡,把它交给出版商奥托·迈斯纳。1867816日,《资本论》第1卷最后一个印张校阅完毕,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12]一个月后,这卷期待已久的著作出版了。它不像1859年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那样仅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而是一本厚达784页的书。

恩格斯在整理《资本论》期间就校读过清样,令他感到十分高兴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得到了清楚而明确的表述,尤其是马克思对“工艺术语”的掌握给恩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恩格斯稍感遗憾的是本卷开头部分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叙述,他请求马克思用较为通俗的方式来叙述货币的历史起源。马克思部分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撰写了一个附录。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激励读者:“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13]

该书出版后,马克思在几本书上题了献词,寄给亲密的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马克思还委托出版社向以前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友以及国际工人协会的会员寄送了大量赠书。许多受赠人十分感激,例如日内瓦一家月刊的出版者约翰·菲力浦·贝克尔就说道:“最近我收到了我们朋友的书——对我来说这是圣物,对世界来说这是珍宝。”[14]

马克思期待着德国的报纸和杂志对此作出反应。《资本论》第1卷发行不到一个月,马克思就按捺不住地写信给恩格斯:“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你能够比我自己更好地向他谈论我的书。”[15]恩格斯回应了这一请求,并给汉诺威的医生路德维希·库格曼寄了两篇文章,请他负责在德国发表。恩格斯认为这两篇文章“适用于任何一家资产阶级报纸”,关键是让人们关注《资本论》,迫使那些庸俗经济学家“不得不来表示自己对它的看法”[16],并同他们“冲淡”经济学的做法作斗争[17]。

恩格斯撰写的书评,不管是人们熟知的出版物,还是保存下来的手稿,都能体现马克思这部著作的“严格的科学性”。恩格斯还多次指出这部著作的实用价值,例如,他认为,关于工作日的叙述可以为美国正在开展的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运动”提供诸多论据[18],而此时英国已通过了新的工厂法,把许多产业地区的工作日缩短到10小时。恩格斯认为,“资本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工作日是他评述的最重要的方面。当他1868年春天着手为英国《双周评论》撰写更为详细的书评时,他发现自己必须作摘录,他打算“整理”出一份摘录提要,以便将来在为《资本论》撰写评论时手里有一些备用资料。

但恩格斯并没有对全书的内容作摘录,而是在摘录完第四章即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叙述以后便中止了。恩格斯在研究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同时,收到了马克思的一封信[19],信中记述了利润率的形成;这使恩格斯受到进一步的启迪并激发了他作为商人的研究兴趣。他询问马克思,应该怎样理解m即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没有“全部落入生产它的产业家的钱袋”,而是“在工厂主、批发商、零售商等之间”进行分配。[20]马克思于是详细解释了“利润率的阐述方法”[21],这使恩格斯第一次明白应如何处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各个叙述阶段,同时在第3卷中应详细论述社会资本的现实运动。

无论摘录还是通信都表明恩格斯的兴趣在于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对恩格斯来说,在分析商品及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性时,通常提到的“开头部分的困难”是必须摘录的部分。当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章开头部分逐字逐句摘录到下述内容时,他似乎如释重负:“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因此,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及其发展,即贸易,总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22]

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批驳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社会主义的观点时,再次利用他从《资本论》中获取的认识。他的著作《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反杜林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该著作于18771878年在社会民主党的《前进报》上连载。他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马克思的帮助。

《资本论》第1卷后几个版本的改动:“最后加工的一个版本”  

《资本论》第1卷在付排期间就发现了问题,朋友恩格斯在校读清样时请求马克思把第一章即商品和货币中有关价值形式的部分写得易懂一些(通俗一些)。马克思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撰写了一篇附录《价值形式》。《资本论》在1872年需要出第2版时,马克思不得不重新撰述这段内容,这样第一章《商品》便成为一个全新的文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6卷首次发表的《补充和修改》这一手稿可以使人了解马克思在撰写这一章时的工作方法,尤其是《价值形式》这部分的叙述精确化了。有人认为可以从价值形式的阐述中瞥见货币形成的历史,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这里是在解释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

此外,马克思把这部著作具体分为七篇。但内部结构即著作结构本质上没有变化。新的篇章划分主要是为了帮助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理解这部著作,同时这种划分对于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原来的章改为篇,同时将《工资》一节提升为篇,因此现在一共是七篇而不是六篇。另外马克思又把该卷细分为25章和许多节。这样做比较接近恩格斯的想法——他早在出第1版时就要求马克思进行“教科书”式的阐述,不过这同时成了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难题,因为他必须为这两卷作相应的章节划分。

这一版出版后不久,马克思即与译者约瑟夫·鲁瓦合作,准备《资本论》的法文版,在法文版中马克思又作了很多修改,他现在着重修改的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这一篇,对它给予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另外马克思还把有关原始积累的部分抽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一篇。[23]有关这一篇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法文版这篇中有一小段重要内容在后来的几个德文版中未收录。在叙述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时,马克思最初是这样表述的:这种剥夺在各个国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具有典型形式。对俄国土地关系的研究显然影响了他,因此,他现在是这样表述的:这种运动最初在英国进行,其后在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经历了同样的运动。[24]

马克思在法文版中第一次分析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即资本的质和量的构成。在这方面马克思区分了集中和积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在德文第1版和第2版中从内容上确定了资本的积聚过程和集中过程,但他在叙述这两个过程时只使用了积聚这一个概念,因此积聚既表示单个资本的增长,又表示对分散的、单个资本的“吸引”。为了从概念上明确界定这两个过程,马克思在法文版中引入了集中这一概念,以此表示单个资本被集中在一起,后来的德文第3版吸收了这一点。

在准备法文版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系列翻译上的问题,有些概念是经马克思审定的,如:sur\|valeur(剩余价值),se valoriser(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词也是一个问题,法文中的avancementdéveloppment都是“过程”的意思,但马克思最终采用了processus一词。我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而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就像马克思在法文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法译本“在原本之外有独立的科学价值”[25]。

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不久,《资本论》有必要出新的德文版。[26]恩格斯承担了为新版做准备的工作。有马克思手迹的《资本论》德文第2版和法文版成了恩格斯出新版的依据,马克思在这两本书中对下一次出版时准备修改的段落做了标记。此外,马克思还为1877年有望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未能实现)编制了“第2版修改意见表”。恩格斯这次对文本内容的修改主要参照了法文版,但没有按照法文版改动原有篇章的划分。恩格斯所做的文本修改还包括概念的细化,例如区分了“工艺”和“技术”这两个概念。

《资本论》德文第3版扉页上注明这是一个“增补”版。“增补”主要是指概念的细化和概念的增加,以及恩格斯自己增补的一些注释,并标明是编者注。“增补”还指恩格斯所作的补充,这是他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中摘取的内容,例如分子理论和蒸汽机马力的计算。

19世纪80年代终于可以准备《资本论》的英文版了,这一版本于1886年出版。[27]该版由赛米尔·穆尔和爱德华·艾威林翻译,恩格斯审订。所依据的版本是德文第3版。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也参与了该版的工作,她负责核对马克思的引文。

19世纪80年代末,恩格斯再次忙于第1卷,准备德文第4版,该版于1890年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不久问世。这时德国工人运动蓬勃高涨,《资本论》该版的问世正是时候。德文第4版依照法文版作了五处修改,在有些地方恩格斯还使用了新的语言表述。经审核的引文按英文原文给出,恩格斯补充了13个脚注。但恩格斯当时还没有想到要对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予以阐述,例如补充垄断化的过程。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恩格斯没有将法文版中新增加的一些段落收入德文第3版和德文第4版。

所有在这里简述的改动情况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610卷的索引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想详细了解文本的发展过程,可以查阅历史考证版的这些资料卷。从中首先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发表第1卷法文版、英文版和所有四个德文版的重要意义。《资本论》第1卷通常以最后一版即德文第4版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23卷也是如此。《资本论》的专题研讨日益表明,其中存在着一个文本发展的过程,我们在研究某些特定的理论要素时,应该参考所有的版本。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第I分册,第4464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5]参看MEGA2II/4.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42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0卷,第36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498页。

[9]参看《资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同上书,第743页。

[11]参看MEGA2II/4.1,第14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329页。

[13]JP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4]见约·菲·贝克尔1867107日给燕妮·马克思的信,载于MEGA2I/21,第121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364页。

[16] 同上书,第56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30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568页。

[19]参看马克思1868422日给恩格斯的信,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656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68页。

[21]同上书,第7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385页。

[23]参看《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65838页。

[24]同上书,第770页。

[25]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6]载于MEGA2II/8。

[27]载于MEGA2II/9

朱毅: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