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殿堂走向当代大众——《解读<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特价值

作者:杜永明    发布时间:2011-11-24   
分享到 :

编者按: 20111026,《资本论》研究座谈会暨《解读<资本论>》(第一卷)新书发布会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举行,来自日本日本首都大学、日本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以及中国的《资本论》研究学者汇集一堂,就《资本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解读<资本论>》的创新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下是与会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 

解读《资本论》的书,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很多,本书是否沿袭了图书市场的跟风陋习,或者说它是否也是同类书的老调重弹呢?

当拿到该书后,不少人的感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旭教授所言,“我觉得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又出版了一本关于《资本论》解读的著作,也不仅仅是因为一位日本学者的著作,而是他用《资本论》的整体原理,来和当代的日本经济、和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结合的这样一种解读,我觉得是非常新鲜的。”

一、大众化、权威性解读

日本第一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先生的名著《<资本论>入门》成书于20世纪2030年代;王亚南先生的《<资本论>研究》,在大学授课的基础上成书于1973年;复旦大学教授洪远朋《通俗<资本论>》虽列入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却也不仅成书于1988年,且又列入了考研必备参考书。既有的经典解读作品,不是内容较生涩,就是失之陈旧。

宫川彰教授是日本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者学会代表、经济理论学会会员,是继河上肇先生之后的当代日本著名《资本论》研究专家。因而他对《资本论》的解读,本身就具有了权威性。他精心写就的《解读<资本论>》,结合当代日本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人们所熟知的社会生活事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原著的思想精华和理论精髓,逐章逐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说了原著所揭示的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他的受众,是周末自愿前来听课的日本各阶层民众,他所用的语言是他们所熟悉的、所用的案例也是他们所关注却又未经深思或无力用经济理论来分析和揭示的。由于凝聚了自己40多年的《资本论》大众化普及心血,使得他的解读不仅符合了受众的要求,也平添了读者掌握它来洞穿社会现实雾障的欲望。

因此,大众化经典解读是其最大的特点,结合现实的事例分析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该书用一票5000日元的选举投票权和传统的送礼物表心意的礼品说明“货币拜物教”扭曲的理论,用“狗仔队”这个事例讲经济学中“人的异化”理论,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从书中信手拈来。

比如在谈及金融资本问题时,作者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信用卡例子:

市面上充斥着很多类似信用卡的以卡片形式出现的货币……聪明人可能会注意到需要提前预付款购买这件事,即5000日元的卡需要支付5000日元……而提前购买的卡在一定时间里并不能全部使用……在这期间里,提前预付的钱去哪儿了呢?答案是在日本道路公团的金库中。但是日本道路公团会静静地把钱存在金库吗?……他们会进行有力的资本运作,将消费支付的5000日元和1万日元在他们没有完全用完的期间里进行财务投资。这就是资本的理论。所以说,可以多使用的300日元和500日元只不过是其中的小恩小惠罢了。这就是金融资本的原理……

谈及拜金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时,作者用的是公众格外关注的运动员转会例子:

大家所熟悉的足球运动员中田英寿,……从比马俱乐部转会到帕尔玛俱乐部,又转会到罗马俱乐部,转会费大约是17亿日元。如果从比马俱乐部直接转会到帕尔玛俱乐部只有4亿日元,而帕尔玛俱乐部只拥有中田英寿1年时间,通过转会的形式转卖,就赚取了13亿日元的转会费。这和股票、土地的滚动是一样的道理,与便宜买进高价卖出、股票涨的时候一下子出手,如出一辙,是完全的投机行为。

谈到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原理时,作者举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著名服装品牌“优衣库”盛衰、沉浮例子

……从数据来看,到2000年为止的3年期间销售额提高了5倍,经常收益利润提高了16倍,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在通货紧缩的经济条件下,与大多数百货店和商场以及其他的服装专卖店收益减少的情况相反,“优衣库”却异常受到欢迎。……“优衣库”……利用相当于日本劳动力价格的1/25或者1/30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用资本主义的正统方法找到了新方法。……当其他一些超市和服装店也迅速开始以低于“优衣库”的价格来销售类似商品……“优衣库”的收益随之下降。

作者随后的分析是:正如阐述超额剩余价值的特征时提到的一样,提高生产力的经验方法逐渐普及到竞争对手当中,这样市场价格就会一直降低,价格便宜的最终成为平均价格的标准,这种形势下超额剩余价值最后也会消失。在此过程中,T恤等“优衣库”市价的形成、竞争对手的反击及“优衣库”独占鳌头局面的消失等,都可以说是超额剩余价值原理作用下所出现的明显现象。通过这个事例的详细阐释,我们可以深入具体、生动鲜活地理解普遍的抽象剩余价值法则的具体运作机理,从而认识资本环境下各种价格变动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对于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作者通过两张表所显示出来的美国家庭实际收入、日本松下幸之助每天收入907万日元这两个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理解了的事例,进行了生动、直观的分析。它用现代发生的实例,清楚地证实了《资本论》第二十三章的分析结论:“一端是富裕的一方,资本的一方会越来越富裕,而另一端,在贫困的劳动者一方,贫困在逐渐积累。被财富抛弃,与资本家们比起来愈发贫穷,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

这种例子中有理论涵盖、理论阐释中有事例说明的解读方式,使得本书不仅具有通俗化的可读性,而且具有理论把握和高屋建瓴的权威性。

二、难点问题清晰解读

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第二十二章),是一个不好说清楚的难题。因为在人们改变自身处境的现实中,资本所反映出来的,多是对人的自我奋斗机制的提供、个性和自由的张扬,也就是所谓符合“人性”、“人权”本质要求的积极一面。

正因为资本有其积极的一面,往往掩盖了其消极的另一面。对此,人们往往难以认识清楚,因而普通劳动者只能身在奋斗之中,却往往一生疲于奔命而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

对于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现实,作者通过日本著名的英年早逝诗人石川啄木的一首诗歌进行了解读。

石川啄木27岁时,就在孤独与贫困中逝去。他曾经创作过一首《一把砂》的诗歌,诗中写到:“虽然不停地工作,我更加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只能看着双手。”

宫川先生对此分析道,诗人石川啄木对这行了诗歌表达,经济学家克思用滴水不漏的逻辑,通过透的经济理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本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结合劳动者自己身边的事例和感受写道:“可以看到种矛盾的破,普通人可以以富分配不均和收入差距的形式来切身感受它的存在,不,根据上的内容其因果关系能很清晰地暴露出来?并不是这样的。”

作者说,在雇佣关系即提供劳动与支付相的情形下,大家也会得是在行平等的等价交。但另一个现实却是:重的经济上的和收入差距的大。在一般人的意中,把种正相反的两个象建立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比和困的地方了。“所以,本家、阶层就最大限度地以种形式上的等价交和基于自己劳动的所有关系依据……不断地强调这不是一个即使努力也没有回的不平等的社会,而是一个具有回个人努力和才能的制度的社会。”“等价交就像无花果的叶子那,只不起着形式上的掩盖作用,其本是伴随着剩余劳动与榨取的累洪流的得不平等的社会。”

正如作者所言:“《资本论》所解析出来的很多源头,对于我们解读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那些矛盾和问题点,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深刻意义。

三、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阐释

在传统行业所占比重逐渐被以信息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赶超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那么,贯穿其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宫川彰教授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资本论》第一卷中已经被阐明的经济法则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资本带来的隐性人口危机

隐性的人口危机,起源于《资本论》所言的“产业循环”。所谓产业循环,就是经济活动围绕“回复(景气、恢复期)”、“繁荣(高潮)”、“恐慌”、“停滞(不景气)”这四个主要的局面上下起伏的过程。

对于恐慌和停滞期即经济衰退期的影响,宫川彰教授在书中第353-354页的“日本的大量失业与少子化趋势”一节中写道,“严重的少子化趋势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2006年日本的一个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一对夫妻,只会生出1.33人”。这说明,“人口数量是朝着严重的‘缩小再生产’方向发展的”。

资本规律作用下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展,在经济衰退期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少子化”。可以想见,再想要孩子的人,在面对“无立锥之地”、“无下米之锅”的现实时,他们的当务之急是自己如何生存,其他的就根本顾及不了。

经济复苏后,生产活动对人口提出了新需求。而人口的生产周期与产业循环的周期根本不同步,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宫川彰教授的分析是:(1)使用失业后备军;(2)推迟退休年龄;(3)促进全职主妇的女性就业,“激活潜在劳动力”;(4)引入外国劳动力。

但在资本全球化不断扩展、全球人类越来越少、上述办法都不成其为办法的时候,资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人口危机。对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预警才是。

(二)工资问题

“对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这个问题,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日本终身雇佣制转变为成果主义工资的现实问题的阐释来说明和解读的。

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加之“劳动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这一术语被混淆使用,使人们无法充分、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劳动与工资的关系问题。因而只是感觉工资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但却说不清楚真正的原委来。为此,作者在该书第282页写道:

比如我们常说太阳东升西落,它其实表述的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心说,而不是表述地动说。……劳动的价值和工资这一表述使剥削关系变得模糊难辨……我们在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进行经济学批判的过程当中,能不断地体会到“工资”这一表述本身所蕴含的魔术和所隐藏的剥削关系,要不是以批判的意识来认识“劳动的价格”的话,就会错误地认为,小时工资1000日元是对提供1小时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其中并不存在什么剥削关系。

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共同感受之后,作者认为,“揭示表现形式所暗含的背景是科学的任务”。于是,他结合现实生活中争论最大的话题“终身雇佣制”和“成果主义工资”作为事例,详细解读了工资问题。

作者在第十八章总结道,现在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从20048月份开始连续下降,消费支出从9年前开始一直在下滑,这应该是上述的工资法则在日本社会兴风作浪的结果。这一结果是怎么形成的呢?

作者首先指出:在利润率非常低迷的条件下,十几年来,资本家引进和推进奉行业绩主义和能力主义的工资形式,也就是用“成果主义工资”这种新的形式推翻论资排辈体系和终身雇用体制,制造出一种气氛,让大家相信成果主义工资将成为未来工资形式的主流,这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到21世纪成熟阶段的计件工资形式的发展变化。

接着,通过民意调查,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优点和引入的原委,然后,通过《朝日新闻》2001321日的报道“成果主义工资——富士通公司最先引进8年后对其弊病的重新认识”,讲述了日本IT代表的富士通公司率先在日本引入成果主义工资的经过和失败结果,再辅之以《赤旗新闻》2011413-14日的相关新闻,作者最后写道:

对于上述这些情况,相信大家都有切身感受。特别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很多人在工作中都会被动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计件工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特别是工会组织必须奋发起来发挥好其监督职能。前面对工资规律进行分析时曾提到:可怕的工资规律会孤立每一个劳动者,把他们分别投放到竞争的环境中,最终使劳动者陷入地狱般的境界而万劫不复,这种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抑制这个趋势,劳动者们必须团结起来与掌握巨大经济权力的资本进行对抗。成果主义工资制度发展到今天,已进入重新认识的转换时期。

眼下的人们对现状普遍有一种闭塞感,急于为心中的疑惑找到答案,而马克思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洞察了这一切。如借用日本共产党前议长不破哲三新作的书名,那就是——马克思还活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嬗变为一种混合所有制。已逾1.5亿的外来务工者面对的,多数是私企老板。这是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处理好1.5亿农民工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因此,该书中对工资关系的新解读,对我们不无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之,《解读<资本论>(第一卷)》,整体贯穿的指导思想就是其大众化的经典解读。这种解读一方面反映出很强的时代特色,生活气息浓厚,增强了人们阅读、了解《资本论》的吸引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却又处处在事例之外,体现了理论的概括和分析,使本书的品质得到升华,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从而把自己的独特之处体现得十分明显。本书正是通过这种时代生活的浓郁气息和准确完整的理论解析,彰显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要的是大众化、普及化。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对象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更是干部、群众。宫川彰教授说:“大家学习《资本论》,不是学习完就结束,而是终生受益。就好像取得驾驶证一样会终生受用。掌握了这种力量的源泉,就可以用科学的视点去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理论只有被准确、完整地掌握,才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有力工具。本书的独特价值,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