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把浮名付此书

——编译人素描

作者:莫贝舒    发布时间:2012-01-06   
分享到 :

在中央编译局院内,有一座铜牛雕塑,伫立于青坪之上,默然不语,终日成俯首耕耘之态,这正是编译人的深刻写照。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百余年间,几代翻译人不仅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辛,“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且经受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依然坚守信仰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中央编译局成立之初,除了师哲、陈昌浩、张仲实、姜椿芳、谢唯真等老一辈翻译家和为数不多做过翻译工作的同志外,大多数是从俄语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一出校门就来到中央编译局参加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把翻译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奉献给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编译局发扬“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培养了一支肯吃苦、能战斗、业务精湛、成果卓著的翻译工作者群体。自2001年全国开展资深翻译家评选工作以来,中央编译局共有138名长期从事经典著作编译和中央文献翻译的专家学者获得全国“资深翻译家”称号,构成了中国翻译界最大的资深翻译家群体。其中有许多翻译家,他们毕生勤奋耕耘,笔耕不辍,却从未在译著上署名,有的著名翻译家,直到逝世都没有得到任何荣誉称号。尤其令人心痛的是,在我国自行编译的《列宁全集》中文第260卷历时15年,终于顺利编译出版后,有11位同志因积劳成疾,相继辞世。他们有的甚至没有来得及评定职称,他们为经典著作的编译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依然无怨无悔。

林基洲、岑鼎山、张瑞亭、周亮勋等一大批翻译家,始终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荣辱不惊、波澜不兴、埋头伏案、甘为人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地为党的理论翻译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林基洲,1953年中央编译局成立时最早来局的一批人之一,先后参与了三大全集第1版的编译工作。1975年,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负责主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编译工作,这是我国自行编辑的、迄今为止仍是全世界列宁著作版本中收文最全的版本。从最初的编辑构想、策划,到编译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甚至译文的校订,他都亲自参与,耗尽了心血。遗憾的是,《列宁全集》第2版出版后不久,林基洲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时年64岁。

岑鼎山、张瑞亭为了使《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尽早面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一崇高的事业,经过15年不舍昼夜的奋战,在看到自己亲自编译的成果出版后,终因疾病缠身,溘然长辞。

周亮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他长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事业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工作。21世纪初,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艰巨的编译任务,周亮勋虽然年逾七旬,仍像年轻人一样全力以赴地投人工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甚至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突发脑溢血刚做完手术意识还未恢复正常时,他仍记得一件事,那就是“我要工作”!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烈责任心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他的潜意识里,融入他的血脉之中。2007年,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编译家牺牲在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翻译岗位上。

在中央编译局,像这样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的编译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直到现在,中央编译局仍有一批年过花甲、年逾古稀、年届耄耋的同志为编译事业呕心沥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而无私奉献。几十年来,这个群体中先后有4位同志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有太多人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他们为这个事业前仆后继,体现了崇高的人生境界。

回首往昔,从中央编译局成立伊始就来此工作的原副局长顾锦屏充满深情地说“在几十年的工作当中,我们这些年轻人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马列主义的编译事业,我们感到很光荣,也很崇高,我们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奉献,甘心寂寞,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无比的荣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