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作者:杨胜群    发布时间:2012-11-01   
分享到 :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时候,中央编译局编纂出版新版《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和《列宁画传》,这是党的编译工作者、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向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这三本画传的出版,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部画传形象地描述了三位伟人作为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人生经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和进行理论创造的具体历史情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分别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他们的身影已走进历史的深处。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人是先接触他们的著作和思想,而后逐渐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的。在马克思的名字刚传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人还误以为他是英国人。不少人最早读到《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并不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中国人才逐渐对他们的生平业绩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毋庸讳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生平业绩曾经被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淡漠,以致到今天,不少年轻人仍然对他们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一定要让人们走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著作和思想,而且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三本画传,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勾勒和描述了三位伟人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重点表现了他们指导、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和进行理论创造的具体情境。通过阅读这三本画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家著书立说的初衷和主客观环境,他们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的直接实践来源,以及他们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感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他们创立的学说和思想体系。

画传在表现人物方面,较之其他文字出版物具有独到的效果。一张照片,一件手迹,一幅油画,往往能够传达出许多文字难以表达的信息。同时,画传也可以说是一部多种形式交融的艺术作品,使读者将阅读与审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当代读者阅读的新追求。

三部画传鲜明地展示三位伟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体会他们理论贡献中的人格因素,从思想上和人格修养上得到激励和启发。

科学的思想、理论,都蕴涵着高尚的人格因素。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无不具有伟大的人格,他们的思想理论成果凝聚着他们的人格修养,他们的思想理论的影响力蕴涵着他们的人格魅力,即中国古语所说“文如其人”。这三本画册在描述三位伟人人生经历的过程中,真实、鲜明地展示了他们所共同具有的伟大的胸襟、坚毅的品格和崇高的风范。他们鄙视金钱、地位,甘于贫困;他们不畏强权,不苟流俗,毫不妥协地同反动势力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他们谦逊民主,追求新知,热爱生活,伟大而又平凡。读到画传的这些内容,结合着他们的人格修养,我们再去读马克思在贫病交加中写作的《资本论》,再去读被恩格斯比作“啃酸果”而写作的《反杜林论》,再去读列宁在流亡辗转中写作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作品,一定会有新的感悟、体会和各方面新的收获。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内因,是它具有以实践第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主要特点的理论品格。这种理论品格,一定程度上是经典作家的人格修养的结晶。因此,阅读这三本画传,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修养实践,使我们在人格修养上得到新的激励和启发,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上述理论品格,推动我们勤奋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三部画传集中地介绍了三位伟人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关注和他们的著作、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对于从情感上拉近中国读者与三位伟人的距离是非常有益的。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世界人民,对于当时中国这个东方落后国家、中华民族这个被压迫民族同样给予了热情关注。他们对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给予由衷的礼赞,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充满殷切的希望。这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但是,这些内容散见于他们的各种著作中,过去介绍他们的出版物也较少有集中的反映。这三部画传弥补了这个缺陷,对此作了较全面的反映,特别是对他们的著作、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作了专题介绍。阅读这三部画传,让广大中国读者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切感,感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真正属于世界人民,属于中国人民,感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土壤中包括着中国的黄土地,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无疑,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