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作者:徐洋    发布时间:2013-11-05   
分享到 :

20128月底,随着MEGA2 II/4.3由德国柏林的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第二部分(MEGA2 II)即“《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部分共15卷(23册)全部出齐了。这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编辑史和理论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该部分出齐后不久,德国便先后举办了两场较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在2012年年末也举行了小型学术会议研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再研究。本文拟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略作论述,以庆祝该部分出齐,并希望借此推进中国学者对MEGA和《资本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性质和概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发表文献、手稿和往来书信的完整的、历史考证性的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德文为“Marx-Engels-Gesamteausgabe”(简写作MEGA),意思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一词系根据该版的历史渊源和版本性质加上去的。

“历史考证版全集”有其特定含义。所谓“历史”,就是审查作者遗留下来的全部文献,评估它们在文本形成上的作用;所谓“考证”,就是不仅将全部文献刊印出来,而且对它们进行考证性的研究和评价。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为例,历史考证版性质的全集大致有以下五点特征:(1)全部发表。原则上把已知的作者写成的全部文献毫无保留地发表。(2)用原文发表。所有文献均用作者写作时使用的文字发表,不做翻译。(3)按原貌发表。所有字形字体字号、标点符号、勾画线条、段落划分、篇章结构,均遵从作为底本的手稿或刊印稿,不做变动,特别是对手稿不按内容进行编排。(4)还原历史。通过各种手段,如撰写“产生和流传”,编制校勘表、异文表、专题资料,再现作者创作这些文献的过程(包括创作源起、研究准备、文献来源、写作过程、修改过程、刊印过程、版本差异、流传过程)。(5)配上详尽资料。除第四点所列资料外,还编写极为细致的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报刊索引、名目索引,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在中国曾被称为“原文版”或“国际版”。

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MEWMarx-Engels-Werke,直译应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加以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考证版全集的特点。第一,德文版全集不全。马克思的多数手稿仍付阙如,更不要说笔记部分。第二,德文版需要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用德文写的著作固然可以用原文发表,但他们用其他文字写的著作则要翻译成德文。第三,德文版没有完全按原貌发表。即便是德文著作,编者也对字形字体按照现代正字法做了修改。德文版还对一些手稿按照编者理解的“逻辑顺序”做了编排,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第四,德文版不以还原文本的形成过程为目的。编者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笔误或者刊印错误径直改正,不做说明;只有那些认为比较重要的异文或修改才在脚注中给出。第五,资料部分附在各卷后面,而且比较简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最早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由梁赞诺夫和阿多拉茨基编辑,当时的名称上冠有“历史考证版”字样。该版出版1213册即告中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和民主德国两个党的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的合作下,开始编辑出版新的历史考证版性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者和学术界将之视为梁赞诺夫开启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通称MEGA1)的继续,称作MEGA2(名称上未出现“历史考证版”字样)。本文以下凡出现MEGA处,均指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1990年苏东剧变之后,在有关国家机构和学者的努力下成立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接管了MEGA2的编辑出版工作。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会址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秘书处设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此后,新的领导机构奉行“国际化”、“学术化”和“历史化”的原则,修改了编辑准则,调整了编辑计划,缩减了编纂规模。

MEGA2原计划出版164卷,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主持下,MEGA2的规模缩小为114卷。在两个马列研究院主持编纂下,从1975年到1993MEGA2共出版40卷(其中MEGA2 II/4缺第3册)。从1998年开始,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主持下出版的MEGA220卷(外加MEGA2 II/43册)。总计出版了60卷。MEGA2作为历史考证版,每一卷都分为正文卷和资料卷两本书,有的卷又细分为若干册。

MEGA2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编排卷次。第一部分:文章、著作、草稿,可简称“著作卷”,总计32卷;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可简称“经济学卷”或“《资本论》卷”,总计15卷;第三部分:往来书信(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以及第三者给他们的书信),可简称“书信卷”,总计35卷;第四部分:摘录和笔记,可简称“笔记卷”,总计32卷。

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第二部分的概貌

由于《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MEGA2编者专门把《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从著作卷中抽出来,单独设立了第二部分(MEGA2 II)“《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

MEGA2 II基本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编排卷次,局部也结合了逻辑(内容)顺序。第二部分正文总计1523册,内容如表1

根据著作性质,这15卷书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马克思为《资本论》撰写的手稿。包括18571867年间撰写的以《资本论》“三大手稿”为主体的经济学手稿,以及18671882年间为《资本论》各卷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主要是第2卷、第3卷的手稿)。

第二种类型:马克思生前已出版的著作及其修订本、译本。主要是指《资本论》第1卷的三种版本,即德文第一版、德文第二版、法文版。

第三种类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在修订《资本论》第1卷时对该卷所做的修订,即体现在德文第三版、英文版、德文第四版中的工作,以及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第3卷过程中产生的编辑稿、编辑文稿和刊印稿。

本文以下的论述按照这三种类型展开。

  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学术价值

()第一种类型:马克思为《资本论》撰写的手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发表(1867年)之前,为《资本论》撰写了三部篇幅庞大的手稿,这些手稿在马克思生前都没有发表。《资本论》第一部手稿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学术界也简称为《大纲》),涉及后来《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内容。第二部手稿为《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涉及后来《资本论》全部四卷的内容。第三部手稿为《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涉及《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以《资本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主标题后唯一的一次集中撰写全部三卷内容留下的手稿。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第1卷付印后直到1883年逝世前夕,继续修订《资本论》第1卷,为第2卷和第3卷撰写了大量手稿。18571858年手稿和18611863年手稿发表较早,国内外对它们研究较多。而18631883年间的手稿在MEGA2发表之前,国内除少数专家外,多数研究者一直无缘窥其全貌,因而比较隔膜。在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着重介绍18631883年间的手稿。

1.《资本论》第1卷手稿

马克思直接为《资本论》第1卷撰写的手稿,流传下来的不多,主要有《第六章〖KG1〗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和“《资本论》第一卷手稿其他各章的散页”,中译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9卷。值得注意的是,1867年《资本论》第1卷出版以后,马克思还为《资本论》第1卷留下了一些手稿,如马克思为准备第二版编制的手稿、马克思1877年为计划中的美国版准备的材料。此外,MEGA2 II在发表《资本论》第1卷各版时,还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的其他文章、手稿、笔记、札记、修改和勾画。这些材料一部分有中译文,散见于《马列著作编译资料》、《马列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有的没有中译文。

2.《资本论》第2卷手稿

MEGA2 II发表第二册手稿的相关卷次中,MEGA2 II/4.1发表1份论述第二册的手稿(第I稿),MEGA2 4.3发表3份论述第二册的手稿(包括第IV稿)和3份既论述第二册又论述第三册的手稿,MEGA2 II/11发表10份论述第二册的手稿(包括第II稿和第VVIII稿),则马克思论述第二册手稿总计17份。此外,MEGA2 II/11的资料卷在第VIII稿的《产生和流传》中,还发表了马克思中断第VIII稿的写作之后于1881年或1882年写下的与《资本论》第二册直接相关的两条札记。如果加上这两份,那么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的手稿共计19份。所有这些手稿中,除了第I稿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9卷、第II稿第一、三部分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50卷,其他迄今均无中译文面世。《资本论》第二册手稿情况见表2

3.《资本论》第3卷的手稿

MEGA2 II发表马克思第三册手稿的相关卷次中,MEGA2 II/4.2发表1份论述第三册的手稿(“主要手稿”或第I稿),MEGA2 4.3发表7份论述第三册的手稿和3份既论述第二册又论述第三册的手稿,MEGA2 II/14发表6份论述第三册的手稿,则马克思论述第三册的手稿总计17份。除“主要手稿”是全稿外,其他的只涉及部分章节,主要涉及第三册开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计算以及级差地租。这些手稿目前都没有中译文发表。《资本论》第三册手稿情况见3

从马克思遗留手稿的角度,可以把马克思18631882年《资本论》创作史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为方便起见,此处使用传统说法中的罗马数字编号):

1.18631867年,马克思创作18631865年手稿(即《资本论》理论部分3册的3个“第I稿”),出版《资本论》第1卷;

2.18671871年,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撰写手稿,例如第三册的IIIII稿,第二册的IIIV稿,以及同时论述第二、三册的“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率的规律,成本价格,资本周转”;

3.18711875年,马克思为《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二版和法文版进行工作,间或为《资本论》第三册撰写手稿;

4.18751882年,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撰写手稿,例如第三册的“用数学方法说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第二册的第VVIVIIVIII稿。

此处未提及《资本论》第二册“第III稿”,尚需略作说明。自从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介绍了这个第III稿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该稿的存在深信不疑。可是在发表该稿材料的MEGA2II/4.3中,第二册第III稿的存在实质上被取消了。综合相关论述,其原委大致如下。1877年,马克思在长期中断《资本论》第二册的写作之后,为了能够在较高的基础上继续撰写第二册,需要归纳整理此前的第二册各手稿的理论成就。为此,他把这些手稿按照写作时间顺序用罗马数字IIIIIIIV编了号,并撰写了一份“早期文稿中将要利用的段落”的手稿。在这份手稿中,马克思称呼自己此前的手稿时用的词是“Heft I”和“Heft II”等等。后人看到的马克思编号为“III”的材料包括装在一个卷宗(文稿夹)里的几份手稿,这个卷宗的封面上写有“属于第二册”字样。原来,马克思大概在1868年以后到1876年或1877年的某个时间,把他主要在18671868年期间撰写的多份手稿分别装入两个卷宗,一个卷宗封面上写有“属于第二册”字样;另一个卷宗封面上写有“属于第三册”字样。马克思在分装的时候把同时论述第二册、第三册的某些手稿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入“属于第二册”,一部分装入“属于第三册”。在编制“早期文稿中将要利用的段落”期间,马克思把这个“属于第二册”的卷宗标上罗马数字“III”。恩格斯据此称这个卷宗里的文稿为第二册“Manuskript III”,中译为第二册“第III稿”。MEGA2编者原计划在MEGA2 II/4.3中按照这两个卷宗来编排该卷的文献。但是“两个卷宗里的内容并非一直保持原样,而且其中的次序也经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三者作过变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第III稿”很有可能并不是马克思当初放到“属于第二册”中的那些材料。实际上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稿的时候,这个第III稿的内容就不仅仅只涉及第二册, 对此, 恩格斯本人在第2卷序言中已经做了说明。因此,MEGA2 II/4.3将这两个卷宗里的手稿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发表,如果同一篇手稿被分成两部分分别装入两个卷宗,则合在一起作为一篇手稿发表。同时,由于“Manuskript III”这一称呼“具有误导性”,MEGA2 II/4.3也不再使用。

MEGA2第二部分用614册的篇幅发表了18571883年间全部流传下来的《资本论》手稿。人们首先意识到,马克思直到生命终结都一直在力图完成《资本论》,尽管他同时还从事了其他多方面的研究。其次,人们第一次可以看到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的原样全貌,可以从总体上对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前有人认为,马克思在1865年底已经完成了《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册的创作,此后的工作只是对以前手稿的补充和完善。MEGA2编者现在则确认,1865年底《资本论》三册(尤其是第二册和第三册)的“第I稿”在结构、范畴和阐述上还有很多缺陷;从1866年准备单独出版《资本论》第一册时起,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资本论》创作的一个崭新阶段。马克思力图结合他在第二册第I稿中提出但尚未回答的问题,系统地阐述第二册的研究对象,写成第IIVIII稿;力图进一步丰富对第三册的中心问题——利润率、资本周转、地租——的阐述并用经验材料加以证明。手稿中展现的马克思的研究过程,比恩格斯编辑的刊印稿呈现出来的样子要艰苦得多,复杂得多。兹略举两例。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范畴在资本周转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第二册的手稿中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早期的草稿中,“zirkulierendes Kapital”这个词有两重甚至是三重含义。它可以表示生产过程中完全转移到产品上去的那部分生产资本(部分不变资本和全部可变资本),可以表示在流通领域活动的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即流通资本,还可以表示全部资本,即处于过程中的、执行职能的资本,因为资本总是处于运动和转化之中。此外,这个词在翻译时还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circulating capital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avances annuelles的对应词。在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中,zirkulierendes Kapital即“流动资本”的概念极为重要,不容有歧义的存在。因此马克思在后来写作第二册的手稿时曾尝试用其他术语比如flüssiges Kapital(流动资本)或者Betriebskapital(经营资本)来代替zirkulierendes Kapital,还为用于表示流动资本的Betriebskapital一词找到另一个词Anlagekapital(投资资本)来表示与之对应的固定资本。马克思发现流动资本的概念之所以容易引起混淆,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往往把生产资本的流动部分和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资本混为一谈。马克思在写作第II稿时,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最后终于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他写道:“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之所以产生,只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价值或生产资本有不同的周转。而周转之所以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是按照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转给产品的方式……之所以有差别,又是由于生产资本借以存在的物质形态有差别,这个物质形态的一部分在形成单个产品时全部消费掉,另一部分只是逐渐消耗掉。”也就是说,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投入原料和工资等的部分,它们的价值在生产中一次全部加入到产品中,固定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投入厂房和机器设备等的部分,它们的价值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逐步加入产品中。但不论流动资本还是固定资本,它们都是生产资本,和长期处于流通领域的流通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不是一回事。然而马克思没有在术语上彻底解决问题。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时候,创造了Zirkulationskapital这一组合词来表示“流通资本”,同时力图让zirkulierendes Kapital只表示“流动资本”。

关于利润率问题,马克思在为第三册写的许多手稿中也有一个反复探索过程。在18641865年撰写的第三册第I稿中,马克思给出的利润率公式为p=m/C,即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此后,马克思力图摆脱比较模糊的“预付资本”概念。他区分了以预付总资本为参照的利润率(称为p′)和以年成本价格为参照的利润率(称为π)。马克思认为,只有以成本价格为参照的利润率π=m/K才正确地反映了对劳动的剥削程度。此后他力图通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进一步区分,通过考察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尽可能精确地确定在一个生产周期中“真正”有多少资本在“执行职能”,“执行职能的资本”(Das funktionierende Kapital)表示有多少资本在年产品或周产品的生产中被“真正”消费掉了。马克思的阐述表现出不断接近普通的企业经济学上的折旧和价格形成的实践的趋势,同时又没有脱离价值层次。执行职能的资本在价值上等于成本价格。也就是说,随着资本周转次数的增加,执行职能的资本(K)不断接近预付总资本(C),直至在n次周转之后最终与之相等。那时,这两个利润率就相等了,即π′=p′。在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这些思想虽然存在,但π′这个符号却被删掉了。

(二)第二种类型:马克思生前已出版的著作

 除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种类型主要有《资本论》第11867年德文第一版、18721873年德文第二版、18721875年法文版。马克思自己曾在法文版的《跋》中评价法文版,说它“在原本之外有独立的科学价值”。而学术界也倾向于认为,所有这三个版本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资本论》第1卷德文版和法文版有中文单行本,并将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二版没有中译本。在MEGA版中,编者通过各种资料详尽展示了马克思对第1卷所做的修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发表《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的MEGA2 II/7中,编者编制了一个“法译文对德文底本差异一览表”,用166页的篇幅展示了法文版同德文第二版的文本差异。

(三)第三种类型:恩格斯修订《资本论》第1卷时所做的修改和整理《资本论》第23卷遗稿时产生的编辑稿、编辑文稿和刊印稿

恩格斯在《资本论》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恩格斯的确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的主要作者之一,也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封面上的“恩格斯编”几个字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说明。

1.对《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为《资本论》第1卷出版了三个版本,分别是1883年德文第三版、1887年英文版和1890年德文第四版。如同MEGA2所收的第1卷的前三个版本一样,这三个版本同样被认为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其中德文第三版没有中译本;英文版没有中译本;德文第四版是国际通行本,也是现行中文版的底本。MEGA版编者通过各种资料详尽展示了恩格斯对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所做的工作,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资本论》第1卷最后定形的过程。

2.《资本论》第2卷的编辑稿和刊印稿

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工作完全不同于他在修订、翻译第1卷过程中的工作。第1卷有马克思编定的底本,而第2卷和第3卷则没有。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对马克思第二册手稿的状况做了描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的手稿是普通人不能直接阅读的材料。恩格斯也对自己的编辑方法做了说明:“我只是把这些手稿尽可能逐字地抄录下来;在文体上,仅仅改动了马克思自己也会改动的地方,只是在绝对必要而且意思不会引起怀疑的地方,才加进几句解释性的话和承上启下的字句……我尽可能把我的工作限制在单纯选择各种文稿方面。”人们常常将这些话作为恩格斯严格遵循马克思的原始文字和写作思路的佐证加以引用。然而应该说,恩格斯有关自己编辑工作的说明是有些自谦的。如果恩格斯仅仅做了这些工作,那么马克思的那些在常人看来是一堆杂乱无章、无法直接阅读的手稿,绝不会变成一部结构合理、逻辑严整、文字流畅的著作。实际上,关于自己所做的大量工作,恩格斯在序言的另一个地方也有透露:“只有第一篇和第三篇出现了实际的、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困难;而这种困难也不小。”MEGA2编者经过对比研究确认,恩格斯所做的工作大大超过了他自己在序言中所做的说明。

除了辨认字迹,进行抄写、口授和校订,恩格斯大致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选择文稿;划分篇章结构;制定编辑稿。

恩格斯要做的第一个工作是选择作为底本的文稿。马克思为《资本论》第2卷留下了十几份手稿,其任务、对象、篇幅、结构各不相同,这样就必须对它们加以仔细研究,考证它们的写作时间,比较它们的理论成就,从中选择最成熟的表述。以第一篇为例。除了选自第IIVIII稿的少数文字,这一篇按照文稿从晚到早的写作时间顺序,依次选用了第VIIVIVIV稿的文字。

作为《资本论》的一部分,《资本论》第2卷的篇章结构划分方式必须与《资本论》第1卷保持一致。但是马克思的手稿并没有做这样的划分,而且各份手稿的章节划分也有出入。因此划分篇章结构,并给篇、章、节、目确定标题的任务就落到恩格斯的肩上。

编辑稿(Redaktionsmanuskript)是MEGA2编者对恩格斯在马克思众多手稿的基础上编成的《资本论》第2卷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稿的称呼。这份编辑稿完整流传下来,发表在MEGA2 II/12中。编辑稿原稿各页被折成左右两栏,左栏誊抄马克思的手稿,右栏供补充、修改、外语引文翻译和编辑使用。恩格斯一开始自己书写,后由于健康原因,从编辑稿第38页开始请奥斯卡·艾森加尔滕做助手,恩格斯口授,艾森加尔滕笔录,后来还让艾森加尔滕直接誊抄马克思的手稿。艾森加尔滕笔录或抄写之后,恩格斯进行修改和编辑。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原始文稿进行了补充、删减、合并、修改,等等。恩格斯的《资本论》第2卷编辑稿在MEGA2中是第一次发表。

为了全面反映恩格斯在编辑稿阶段对马克思手稿所做的修改,MEGA2 II/12的编者专门编制了三个独特的“索引”或者说“一览表”: 1)恩格斯编辑稿同马克思手稿章节划分比较(“章节划分比较”);(2)恩格斯采自马克思手稿用于编辑稿的段落一览表(“出处表”);(3)编辑稿与马克思手稿文本差异一览表(“差异表”)。恩格斯对处于编辑稿和刊印稿之间阶段的由艾森加尔滕誊清的付排稿和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校样又进行了修改。在准备《资本论》第21893年第二版的时候,恩格斯对文字又做了少量修订。为反映恩格斯这两个阶段的工作,MEGA2 II/13的编者也专门编制了三个独特的资料:(1)第一版、编辑稿和第二版章节划分比较;(2)第一版与编辑稿文本差异一览表;(3)第一版与第二版文本差异一览表。因此,MEGA2 II为《资本论》第2卷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演变历史图景: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的编辑稿→恩格斯的刊印稿;而且还对其中的演变细节做了详尽的考察,并以简明的形式提供给研究者。例如,“编辑稿与马克思手稿文本差异一览表”篇幅达271页,展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所做的非纯技术性修改,即在大小写、缩写、纯翻译等等方面以外产生意思变动的修改。

3.《资本论》第3卷的编辑文稿和刊印稿

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3卷的情况大体相似。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1894年刊印稿的《序言》中对马克思手稿的情况和自己的工作方法做了描述。恩格斯为《资本论》第3卷留下的编辑文稿同第2卷的编辑稿性质有所不同。第3卷没有类似第2卷的完整编辑稿的文献流传下来。MEGA2 II/14发表了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3卷期间产生的34篇手稿、笔记、札记、提示,其中有32篇是第一次发表。这些编辑文稿有的是对某一篇进行编辑加工的长达好几页的材料,有的仅仅是对细节问题稍加评论的几行字。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反映了恩格斯为编辑《资本论》第3卷殚精竭虑工作的情形。工作的过程同第2卷的编辑工作类似,所不同的是由于马克思为第3卷只留下一部“主要手稿”和其他大多篇幅较小的手稿,所以选择底本的任务较之第2卷显得困难少一些。但由于第3卷论题更为复杂,手稿的草稿性质更为明显,恩格斯在文字编辑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困难。MEGA2 II/14将恩格斯对第3卷的编辑工作做了如下分类:

第一类:改变原文的编排:

·划分章节

·调整位置

·把插入部分编入正文

·把脚注变为正文

·修改关于结构计划的表述

第二类:扩展原文:

·内容上的补充

·增补新出现的材料

第三类:删除一些段落

第四类:处理重复的地方

第五类:润色原文:

·分段、合并段落或增加铺垫语

·取消着重号

第六类:订正

·订正内容

·统一概念术语

·修辞改动

·核准计算数字

·复核、补充和翻译引文

MEGA2II/15的编者指出,大体上说来,“没有一页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是毫无改动地照搬过来的”。为了全面反映恩格斯的编辑工作,MEGA2 II/15的编者编制了专门的三个资料:(1)恩格斯采自马克思手稿用于刊印稿的段落一览表;(2)恩格斯所做的重要增补一览表;(3)未改正的笔误一览表。此外在该卷的“产生和流传”中,还详细列举比较了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的刊印稿在结构和标题方面的差异。

4.《资本论》第4卷的编辑文稿

恩格斯生前除了尝试让考茨基熟悉马克思的这一部分手稿外,自己也计划亲自编辑出版这一卷。他在189410月为《资本论》第三册撰写的《前言》中明确说道:“第四册——剩余价值理论史,只要有可能,我就着手去编。”MEGA2 II/14发表了恩格斯18851894年期间有关《资本论》第4卷(册)的三份手稿,其中两份是第一次发表。

  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一)MEGA2在编辑语文学上的成就

本文不能详尽讨论这一问题,只是想指出,MEGA2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巨大的学术冲击力。MEGA2的读者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珍宝中间,在其学术上的壮丽和纤美面前目瞪口呆。从MEGA2这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近代以来德国人占据了思想史和思想大师编辑史上的制高点。可略举一例。MEGA2 II/4.3发表了属于马克思1863年“补充笔记本A”中的一份手稿(马克思为该笔记本编制的索引)。该手稿在正文卷中只有区区两页,但是MEGA2编者用了4页篇幅在“产生和流传”中详细考证该手稿的前世今生,又编写了21页的注释,交代该手稿每一行字的来龙去脉以及同其他文献的关系。我们能从MEGA2编者那里汲取怎样的学术理念,学习怎样的治学方法,值得深入思考。

(二)MEGA2 II提供的新材料

按照历史考证版的原则,MEGA2 II把流传到现在的《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予以全部发表,其中包括随手在信札空白处或单张纸上记下的公式、札记。可以通过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俄文第二版)和中文第二版的比较来显示MEGA2 II提供的新材料。

首先看中文第一版。(1)手稿。18571863年间的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都收入了中文第一版。而18631883年期间的手稿,第1卷除了《第六章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以及《资本论》第1卷其他各章的散页,第2卷除了第二册第I稿以及第II稿的第一、三部分,其他的手稿都没有收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编辑手稿全部没有收入。(2)《资本论》第1卷。中文第一版只收入了1890年德文第四版的中译文,其他五个版本都没有收入(1867年德文版和18721875年法文版均只收了少量材料)。

再来看中文第二版。(1)手稿。中文第二版原则上将全部收入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手稿。但是恩格斯的编辑稿不一定全收。(2)《资本论》第1卷。除1890年德文第四版外,第二版还计划收入1867年德文第一版和18721875年法文版,其他三版不收。

可以看出,中文第二版较之中文第一版在文献上更加齐备,但由于版本性质的关系,不可能做到彻底齐全。MEGA2 II提供的新材料对于深入研究《资本论》创作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三)MEGA2 II展现的新思路

第一,恩格斯编辑的刊印稿的出版不等于马克思的手稿的发表。

MEGA2 II发表马克思手稿的情况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中文第一版)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这一点。俄文版编者在第50卷发表《资本论》第二册第二稿时只发表相当于第一、三篇的内容,原因是相当于第二篇的内容“经恩格斯作少量文字上的修改后,几乎全部编入现行的《资本论》第2卷的第二篇《资本周转》”。马克思为第三篇留下的唯一一份后期手稿第VIII稿,大概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没有收入该版《全集》。据此可以推测,俄文版编者认为马克思的手稿被恩格斯编入《资本论》刊印稿,就算是发表了。但在MEGA2 II编者看来,马克思的手稿被恩格斯采用并不等于已经发表。例如属于第2卷的十几份手稿,MEGA2 II指出只有第I稿和第II稿的一部分曾在俄文版补卷(第4950卷)发表过,其余的在MEGA2中都是第一次发表。

第二,MEGA2 II使恩格斯真正成为《资本论》的第二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不言而喻是马克思。至于恩格斯在其中的贡献,传统上主要从恩格斯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生活下去,在思想、资料上帮助马克思进行写作,以及在整理出版第2卷和第3卷过程中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的角度来论述。以前的各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集,也都只发表马克思的手稿和《资本论》各卷。MEGA2 II则发表了恩格斯作为真正作者的文献,即恩格斯在整理第2卷和第3卷过程中撰写的各种编辑文稿;不仅如此,MEGA2 II还对第2卷和第3卷刊印稿中马克思的论述和恩格斯的论述(特别是恩格斯增加的文字)做了仔细区分。这样一来,恩格斯是《资本论》的第二作者这一说法就有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最后,在MEGA2 II/14中还发表了纯粹的恩格斯的文章,例如通常附在《资本论》第3卷之后的《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交易所》。

第三,MEGA2 II展现给我们的《资本论》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体系。

传统上认为,《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是一个严整的、完成的理论大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中文第一版)在正卷中连续发表《资本论》四卷(第23242526卷),在补卷中以修补的方式收入了认为比较重要的手稿或手稿中未被恩格斯采用的部分(第4647484950卷)。可以说这体现了俄文版编者的如下思路:《资本论》是完成了的著作,应当保持其完整性和系统性;手稿只不过是对已经发表的四卷的补充。MEGA2 II则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发表了从18571895年马克思恩格斯流传下来的全部与《资本论》相关的材料,以具体文献和文献的编排方式告诉我们《资本论》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没有能够完成第二册和第三册。然而即便是第1卷(第一册),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是在不断地完成过程中。马克思生前出版过《资本论》第1卷的德文第一版、法文版和德文第二版,临终前还在编辑德文第三版。恩格斯继续马克思的工作出版了德文第三版,后来还出版了英文版和成为国际通行版的德文第四版。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叙述结构还是阐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MEGA2 II这里,不仅马克思的手稿,而且马克思自己出版的刊印稿,当然还有恩格斯的编辑稿和刊印稿,都是作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历史上的一环而出现的。

(四)MEGA2 II取得的新成果

MEGA2 II在资料中,特别是在“引言”(“导言”)、“产生和流传”、“校勘表”、“异文表”、“注释”以及各个专门针对本卷编制的索引或一览表中,发表了在编辑相关卷次的过程中取得的丰富的学术成果。这里可以特别指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MEGA2 II仔细考证了各手稿的撰写日期、创作过程。例如以前人们认为马克思在撰写了《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以后,接着先写的是第III稿和第IV稿,然后才写了第II稿;而MEGA2 II/4.3的编者则明确指出,马克思对自己手稿所作的III等等的标记反映的只是这些手稿的写作时间顺序。又如,人们一直以为恩格斯为《资本论》第3卷撰写《交易所》是在该卷出版之后的1895年;而MEGA2 II/14的编者考证后将写作时间修改为1891年或1892年。第二,MEGA2 II重视阐述相关手稿在整个《资本论》创作史上的地位。例如MEGA2 II/11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第II稿和第VVIII稿的理论成就做了系统梳理。第三,MEGA2 II公布了不为人知的一些发现或澄清了一些聚讼纷纭的疑案。例如《资本论》第一册“第I稿”的去向;恩格斯所说的第二册“第III稿”的真实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名词“资本主义”(Kapitalismus)的使用;恩格斯在编辑第2卷的过程中创造了“Zirkulationskapital”(“流通资本”)一词;恩格斯在编辑第3卷的过程中用后来确定的“Arbeitskraft”概念代替“主要手稿”(18641865年)中的“劳动能力”(Arbeitsvermgen)概念,等等。

(五)MEGA2 II开启的新课题

MEGA2 II发表的材料激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兴趣,引发众多研究成果。就国际学术界来说,研究者首先是MEGA2 II相关卷次编者本人,其次是其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从国籍来看,这些学者主要分布在德国、苏联/俄罗斯、日本。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如下问题:(1)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各手稿的过程和思路,其中的重点难点;(2)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的过程和思路,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得失;(3)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和恩格斯的《资本论》编辑稿之间的对比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这几个领域基本上还处于译介阶段,有必要以MEGA2 II提供的材料为出发点,展开自己的研究。

(作者简介:徐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央编译局马列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