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循环经济思想及其当下启示

作者:王金水    发布时间:2013-12-19   
分享到 :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可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的。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模式。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伟大巨著中,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问题就作了深刻的阐述,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源泉,是指导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虽然当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概念,但其经济思想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念。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对于我国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主要论述

《资本论》在论述工业发展的污染、废料利用及“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等问题时,曾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

1.废料利用的经济动力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废料利用的经济动力问题。他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117又强调:“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出新的资本材料。”[2]664

2.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就明确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117他还多次强调:“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物质。”[2]117“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1]118马克思列举了工业废料利用的情况,指出当时麻纺织业和丝织业都对废料进行了利用,而利用工业废料最显著的是发展了的化学工业,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成苯胺染料和药品。他指出:“从1839年到1862年,真正生丝的消费略为减少,而废丝的消费却增加了一倍。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1]118在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在实现废物利用中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问题。

3.提出排泄物再利用思想。首先,将排泄物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2]116。生产排泄物一般是指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抛出的废物,消费排泄物一般是指消费品和生物新陈代谢等活动所产生的排泄物。对于生产排泄物要尽可能地使之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对于消费排泄物,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伦敦人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处理粪便只好将其投到泰晤士河中,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污染了泰晤士河。其实,粪便本可以作为很好的肥料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并在农业生产中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极好的环境效应。因此,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废物利用,积极寻找变废为宝的途径,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其次,提出了关于人类对生产排泄物的利用条件。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作过精辟的论述,多次强调劳动条件大规模使用的重要性。他深刻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条件下才有可能。”[2]117“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2]95其重要启示是,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的可能时,才有循环利用的价值,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4.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厂中不清洁生产的严重性。他说:“在这里我们只提一下进行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声等等,都同样地损害着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傅立叶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难道不对么?他还揭露了由于劳动条件的恶劣和生产所制造的污染,英国工厂里平均每周有15人死于肺结核等疾病。”[3]466-468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工厂的“灰色生产”对工人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意识到清洁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5.充分利用生产废料是节约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算在原料的费用中。”[2]95如果这种废料能重新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回到生产过程中来,它就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就会按照它被利用的程度相应降低原料的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我国生产所产生的废料数量是很大的,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6.充分利用原料和辅料,节约资源。马克思指出:“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等都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源泉。物资循环运动起到节约资源与减少污染,减缓资源枯竭的步伐。人类不但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而且要和自然界形成物质循环,增加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在生产环节中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提高产出,作为一个整体协同运行。

  二、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当下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针。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要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认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可以从中找出对当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禀赋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4]。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富矿少,难选冶矿多,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20%[5];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资源富集区多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加之,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资源需求,同时资源供给的刚性制约也在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铜、水泥、铁矿石、氯化铝等重要矿产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2—2014年,我国将迎来2.4—2.6亿吨的铁的年消费高峰;21世纪头20年铁的供给缺口为30亿吨,2019—2023年我国将迎来530—680万吨铜的年消费高峰;2022—2028年,我国将迎来1033万吨铅的年消费高峰[5]。特殊的国情,对我国珍惜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1.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倡导循环经济理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有1/3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一半,每年废弃价值近4000亿元[6]。这个数字,可以用来建造105个国家大剧院。全国每年要生产1亿多盒月饼,耗费大量木质材料,相当于仅仅一个中秋节全国人民就要“吃掉”一片面积很大的森林。我国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问题,我国一年约生产12亿件衬衫,其中8亿件是盒装,8亿只包装盒需要用纸24万吨[6]。如果以直径10厘米的大树为标准计算,每7棵树可以制1吨纸,8亿只包装盒就相当于要砍伐168万棵大树[6]。因此,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把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社会团体,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使社会公众提高认识,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到发展循环经济中来。广泛开展循环经济“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回收、科学利用废物资源。

2.通过生产环节的循环,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零排放。我国循环经济基本上只停留在废物回收资源化方面,通过生产环节的循环,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零排放还很缺乏。为此,一是要积极推进原材料的节约利用。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从而缓解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二是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大宗废弃物煤矿石、粉煤灰、石粉、脱硫石膏等应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三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大对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的再生利用。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整合、改造、规范和提升现有回收体系,以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形成社区回收站点,规范化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紧密结合的回收体系。四是在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进而使上游产品(或产业)的“流”成为下游产品(或产业)的“源”,环环相连,构成工业生态群落、农业生态群落或工农业生态群落[7],最后达到传统经济发展中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如福建省邵武市完善竹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全市竹产业现已形成从粗加工到高端产品,从竹筷到竹家具,竹纤维的完备产业链。全市百余家竹制品粗加工的下脚料也能卖个好价钱,旺旺喜等数十家竹制品高端企业,其生产原料就是当地竹拉丝厂购进的竹地板条、竹拉丝等半成品[8]。所以,在循环经济中,关键环节是研究产品之间、工艺创新和生产流程创新,尽量延伸产品(产业)链,扩大产品(产业)网,通过企业内部的生产循环、企业之间的生产循环和产业之间的生产循环,以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产品,同时,也达到少排放少污染甚至零排放零污染的效果。五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

3.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重污染企业较为集中区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的产业链建设。在建立工业生态园区时,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工业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规划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时要注意其内生性,合理引导工业企业集中地区,使同一工业生态链上的关联企业集聚在一起,协助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区内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使废弃物排放量降到最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5.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仅靠政府推动循环经济,既行不通,也不可持续,最终还得依靠市场。因此要在政府构建的体制、机制、政策的保障下,由市场来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徐绍史.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1-04-22[13].

  (作者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