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讲坛第十五讲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作者:胡钧 沈尤佳    发布时间:2013-12-20   
分享到 :
《资本论》讲坛第十五讲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研究的内容。本篇是马克思关于利润理论的基本总结。前两篇阐明了剩余价值到利润和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形成了一般利润率。这一篇则是考察一般利润率的运动趋势,以及这一趋势中包含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在总体上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在这一篇里,不限于说明利润率下降的事实,而是把理论的分析提高到总结资本主义全部矛盾的综合性表述上。如果说资本主义积累在工人阶级方面造成了过剩的人口,使工资处于它永远不会超出的固定范围之内,使无产阶级注定要日益贫困化,那么,在另一极——利润方面,资本主义积累决定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造成了过剩的资本。这种过剩资本不可能按通常利润使用在现有的生产部门中,迫使一部分资本闲置,另一部分资本外流,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也迫使资产阶级不顾需求、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最后不得不通过全面生产危机的方式来解决。所以,解释危机仅仅用凯恩斯式的“需求不足”解释,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同义反复,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本篇作为对产业资本分析的总的结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界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过渡的,不是永恒的。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过剩资本,是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尖锐化的矛盾的最明显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制约性的最明显的表现。这是本篇的中心问题。

本篇由三章构成。第十三章(本篇的第一章)《规律本身》,揭示这个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十四章(本篇的第二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揭示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使这个规律表现为一种趋势。第十五章(本篇的第三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揭示这个规律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即在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的统一体中所暴露出的矛盾,因而这些矛盾也更接近于资本主义现实中所表现的那些形式。马克思关于利润和利润率(限于它们在利润分成为各种不同独立部分以前的“纯粹形态”) 的整个学说,关于产业资本研究的总的结论,都是由这一章完成的。

以上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的基本结构,下面开始讲解本篇各章的主要内容。

一、规律本身

庸俗经济学最关心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生产不能没有利润。所以,利润率的逐渐下降构成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严重威胁。资产阶级可以在资本额和利润量的增长中寻求补偿。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掉利润率下降这个问题,而是使问题更加混乱。

一方面,是利润率的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利润量绝对额的增长。这两个矛盾的事实是怎样协调的呢?可否这样解释,资本会增长,并且具有低利润率的较大资本会带来比具有高利润率的较小资本更多的利润。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表面解决:因为仍然不清楚,既然利润率在下降,那么,增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积累是怎样发生的?

利润率倾向下降的规律实际表明,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

我们已经讲过利润率会受到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影响。在剩余价值率m'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p'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降低。在这里我们不是讲单个的资本,而讲的是社会资本,即资本的全体。这样,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利润率p'会逐渐下降。

这种下降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决定的。资本家为获取更大量的相对剩余价值,必然要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就是说,使用同一劳动力可以推动更大量的机器、消耗更多原材料,也就是推动更多的不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只不过是劳动生产力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般利润率就必然要不断下降。

在这里讲的利润率的下降,我们排除剩余价值在不同剥削集团之间的分割。如果把这个因素加进来,会影响对事情本质的分析。因为利润的分割,也会使一般利润率降低。我们这里讲的是从事生产的社会总资本的利润率运动的必然趋势;分割则只能在这个不断下降的利润率所决定的利润量的范围内去分配。

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的这种利润率的下降,不表明利润量的绝对减少。因为这里利润率p'的下降只是由于剩余价值量或利润量对增大了的不变资本量的比例减少了。所以,这种减少不是绝对减少,而只是一种相对减少。

不仅如此,利润率p'的下降不仅不表明利润量的绝对减少,而且在利润率p'下降的同时,利润的绝对量还可以增长。这在下述条件下就是如此:从全社会总资本或从单个资本看,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增加了;或者劳动力的数量没有增加,但由于工作日的延长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他们提供的剩余劳动量增加了。比如:

这里,利润率p'大大下降了,但利润的绝对量还是增加了50%。

这清楚地表明,在利润率p'下降的同时,利润的绝对量能够增加。

但是,关键在于不仅说明它的可能性,而是要说明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因为它们是由同一个原因所带来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不断扩大的积累是一种必然趋势。积累是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有力手段。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同样的价值量会表现在更大的使用价值量上面。这就是说,在资本价值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可用作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量增加了。我们都知道,决定雇佣劳动力数量的不是资本的价值,而是它的物质要素的量,即不变资本的实物的量。因此,用作资本的物质数量的增加,就要求雇佣追加劳动力。这当然就会增大剩余价值量从而增大利润量。另外,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剥削程度也会随着提高,剩余劳动总量也必然会绝对增加。

但同一原因,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会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资本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结果是在剩余价值量或利润量绝对增长的同时,利润率p'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不仅对社会总资本来说是如此,对单个资本来说也是如此。单个资本不断增大是必然的。随着资本的积累而发生着单个资本不断增长的积聚。这种单个资本增大的积聚,必然会使它支配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多,所以,在它使利润率下降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利润量的绝对增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是同一过程即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的必然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因而这是同一个规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不只是一种可能性问题。马克思指出“利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产生于同一些原因的这个二重性的规律”。(《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45 页。以下只标页码)

下面我们谈谈这个二重性规律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在什么形式上表现出来。

表面看来,这个二重性规律包含着一个矛盾。取一个定量的资本,比如说100,那么利润率p'的下降必然包含着利润的绝对量的下降。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利润率p'的下降和利润绝对量的增长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呢?

这个条件就是:要在利润率p'下降的同时达到利润绝对量的增长,总资本必须要比利润率p'的下降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果总资本量不变,利润率p'的下降就意味着利润绝对量的减少。如果总资本增长的速度和利润率p'下降的速度相对应,也会造成利润绝对量的下降。这就是说,总资本的增长不仅要按比例与资本有机构成一起提高,而且要比后者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上面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这对后面揭露这个规律的内部矛盾是有很大意义的。马克思说:“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要使用同量劳动力,就需要越来越大的资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248 页) 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了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必然性。

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确切地说,应该这样表述:利润率p'下降和利润量增长的规律。这是马克思首先阐明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各种矛盾表现在这一规律的矛盾性质上。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量置于资本的控制之下,而剩余劳动量则以更大的比率增长着。第一,雇佣工人的人数在增长;第二,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以更大的程度在增长。所使用的活劳动量在绝对地增加,而剩余劳动量既绝对地增加,也相对地(按照对必要劳动的比例) 增加。但是,另一方面,活劳动将被物化劳动所排挤和替代。因而,活劳动无论是它的有偿部分还是无偿部分,相对物化劳动在减少。这表现在利润率倾向下降的规律中:因为表现为不变资本的物化劳动比表现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增长得更快,所以利润率下降。因为剩余劳动量在绝对地增长,所以利润量增长。

一些经济学家限于肤浅的表面观察不理解上述矛盾,不认为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长有何矛盾。他们把资本的增加引致利润率的下降,看作是资本家主观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果,好像资本家用增加资本使利润率降低的办法来赚得更大的利润量。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似乎是说商品的价格是资本家可以任意规定的。

上述错误看法也是必然会存在的。因为,“正如在竞争中,从而在竞争当事人的意识中,一切都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样”,(250 页)“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50 页) 从理论上说,这种错误看法的根源在于他们根本不懂得一般利润率,不懂得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不懂得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从实践上来说,其根源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价格实际上是通过把一个多少带有任意性的利润量加到商品的实际价值上而决定的”。(250页)

利润率p'下降和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下降,同时商品包含的并通过出售商品而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就单个商品来说,这也有可能。因为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会同时减少、绝对减少。但如果由于剩余价值率m'这时提高了,新追加的劳动的总量减少,但无酬劳动部分却可以绝对增加,从而利润量绝对增加。不过,这种情况有一个限度。因为一般说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追加劳动部分在单个商品中会减少,所以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部分都会绝对减少。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它包含的利润量也会绝对减少。

但就商品总量来说,商品价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但由于商品总量增大,所以利润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能是按另一种方式分配在商品总量上(在剩余价值率m'不变的条件下)。

所以,利润率p'下降不能由单个商品价格下降来说明,利润率p'只与总资本的大小有关,价格下降了,即使知道了利润总量,如果不知道使用的总资本,还是不知道利润率p'是提高还是下降了。

由此可见,商品价格下降,而商品总量的利润量增加,只不过是利润率p'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长这个规律的另一种表现。不能把前者说成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马克思概括利润率趋向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长的规律时说:“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量的绝对量的不断增加;结果,总的说来,与可变资本和利润的相对减少相适应的是二者的绝对增加。我们讲过,这种双重的作用,只是在总资本的增加比利润率的下降更快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248页)

  二、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利润率p'下降,会有某种作用相反的影响在发生作用,与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相交错,使其只有趋势的性质。第三卷第三篇第十四章的研究对象就是“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258 页)

马克思列举了六种“最普遍的”起反作用的原因。这里所列举的各种起反作用的原因,已经在马克思逝世后,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明显地强有力地表现出来。任何马克思主义的对帝国主义的研究,都不应当忽视马克思在本章的研究。

(一)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当然,会提高剩余价值率m'的因素,都会同时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但也有例外,特别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日延长),诸如劳动日的延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强度的提高一系列类似因素。但要指出,它只是延缓利润率p'下降,却不能取消这个规律,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在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基础上发生的。

(二)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这是属于“不正常的”情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是从下面的情况出发的:劳动力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但实际上工资却低于劳动力价值。而这里所应当考虑的正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决定于资本家的意志,而是决定于一定的客观条件,这种条件是由技术不断革新所引起的资本积累造成的。作为技术革新结果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本身又引起不断增长的产业失业大军,而失业大军则对工资施加压力。在危机和萧条时期,这种压力特别强烈。

(三) 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变资本的物质量会迅速增大,但价值量却并不以比例增大(不变资本要素便宜了)。这就延缓了利润率p'的下降。另外,现有资本(即它的物质要素) 随着工业发展而发生的贬值,这也会阻碍利润率p'的下降。

(四) 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造成一个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对于最落后的工业部门来说,乃是取得劳动力的后备来源;更确切地说,最落后的工业部门就依靠相对过剩人口才能存在。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也表现为,一些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往往会造成另一些生产部门的技术停滞。资本的技术构成和相应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挤掉和造成了一些部门中的过剩工人,迫使他们大批地转移到活劳动还占有优势的那些部门。这种状况就造成,上述技术落后的生产部门的剥削程度非常高,从而在这里就会取得同所使用的资本量不相称的异常庞大的利润量。由于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落后部门过剩的剩余价值流入较发达的部门,于是一般利润率就提高了。

(五) 国外贸易

在国外贸易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便宜的情况下,就会提高利润率p'。当然也会促进积累,使利润率p'下降。

另外,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 是在一定的国家领土界限内发展起来的;(2) 不平衡地发展,即除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外,也还有不很发达和十分落后的国家;(3) 一些国家是宗主国,而另一些国家则是殖民地。正因为这样,投在国外贸易上的资本也就有着更高的利润率p',原因是:(1) 与殖民地贸易,以少量劳动换多量劳动;(2) 投在殖民地上的资本有高的利润率和剥削程度。额外利润首先被那些参与国外贸易的企业家得到。这能够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的资本家对国内市场缺乏亲爱的感情,而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却组成真正的同盟。但是,由于竞争的结果,只要没有垄断组织,额外利润就会参与国内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提高一般利润率。可见,额外利润是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这解释了发达国家的跨国资本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因,也暗示奥巴马试图吸引本国的跨国产业资本回流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劳。

但必须看到,这些因素又会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提高资本构成,使利润率p'降低。所以,这又看到,这个因素也不能取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六) 股份资本的增加

在理论分析的这一阶段,还没有研究股份资本的可能性。股份资本以存在借贷资本、信用制度和银行为前提。马克思只是简单地说明,股份资本的增加如何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即投在有机构成最高的企业的资本,只获取股息,而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股份资本提供给股东的不是平均利润,而只是更高的利息,即所谓红利。由于股份化,一系列企业、甚至整个部门都停止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均衡化,尤其是那些资本有机构成最高的企业(如铁路)。因此,这些企业不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就意味着,它们没有从具有较低构成的资本的生产部门取得剩余价值,从而暂时缓和了社会一般利润率下降的速度。

三、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上面阐明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以及说明它为什么不在绝对形式上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一个趋向。《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第十五章则是揭露这个规律所包含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利润和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但也因此显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极大局限性。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意味着,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威胁;另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暂时性和历史制约性。庸俗经济学家,甚至他们之中最客观的人,也只看到了前者,而没有看到后者。这是因为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同一般生产混为一谈,把威胁资本主义的东西看作是根本动摇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

前面已经指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绝对增长,不过是劳动生产力发展、可变资本绝对增长,但对总资本的增长来说相对减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发展了的形式。关于后者,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已经揭示了(在那里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但那里是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研究,在那里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但还没有揭示这个规律在现实中的具体形式,从而那里所揭示的矛盾也只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阶级利益的绝对对立性。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般利润率形成后,这个规律就表现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绝对增长的形式上。这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发展了的形式”,是直接生产过程的规律在生产总过程中的表现,它有着极其本质的意义。

既然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中显示的矛盾,就不能仅限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矛盾,而是包含着生产过程和流34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通过程的总体的矛盾。这首先就是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些矛盾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间的矛盾。

马克思在本章中就是要阐明这些问题。阐明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

所以本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本卷前两篇研究的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研究总结。它在三卷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至于本篇以后的研究,那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说明利润所采取的一些独立形式,这些形式又如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矛盾的发展。

本章分四小节。(1)《概论》。揭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的一个明显的表现。(2)《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间的矛盾,更深入地揭示出矛盾的实质,即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有限性。(3)《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最尖锐的表现:全面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及其表现,显示出它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4)《补充说明》。

(一) 概论

这里是揭示这一规律所包含的矛盾的一般表现。

马克思首先说明了利润率下降的一般意义。利润率下降和资本的加速积累,在它们反映生产力发展的限度内,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积累会造成资本构成的提高,从而加速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下降又会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又反过来加速资本的积累。所以,由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所引起的矛盾,在这里都必然进一步加深。

另一方面,还应看到,不仅如此,利润率下降不仅揭示着同样一个矛盾,而且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矛盾情景。利润率是资本价值的增殖率,这是资本生产的直接刺激,也是资本家的直接目标。所以利润率下降会阻碍新资本的形成,威胁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且在人口过剩之外,又会引起资本过剩。这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李嘉图虽然知道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他不能正确说明其原因。由于他把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混用,把剩余价值率当成利润率,所以他实际上观察的是剩余价值率。同时,他又认为劳动日是个不变量,他看到的剩余价值率又只是相对剩余价值率。因此,他就认为利润率下降只能由工资的提高而引起。与这点相联系的是,他又把利润率的下降和地租率的上涨联系起来,这个说明是错的,因为地租只是利润的一个独立化部分,它只涉及利润的分配问题。马克思这里研究的是总利润问题,至于地租问题首先就要排除。

马克思在做了这些说明后,就着手阐述这一规律的内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绝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占有尽量大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为了夺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就尽量发展劳动生产力。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总资本的增大,剩余价值量就迅速地增大。

但剩余价值不是生产出来就完了,还要实现。可是,实现条件和生产条件是不同的。生产条件是由资本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实现条件,正如第二卷中所阐明的,要受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

社会消费力不是由绝对的生产力决定,也不是由绝对的消费力决定,而是决定于该社会的分配关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273页)

(二)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二重性:从资本方面说,第一表现在生产力的量的增大上,表现在生产资本的绝对量的增大上;第二表现在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上。

就劳动力方面来说,也有二重的表现:(1) 剩余劳动增大,必要劳动时间缩短;(2) 为推动一定资本量所需的劳动力减少。

这种二重性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它是同一个事情,即劳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所以它们又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两个方面。

但是,它们却对利润率p'发生着相反的影响,p'=m'v/(c+v)。前者会提高剩余价值率m',从而会提高利润率p';后者会减少可变资本v 的量,则使利润率p'下降。剩余价值率m'的提高虽然会阻止利润率p'的下降,但却是有限的。所以总趋势,利润率p'仍是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利润量却会随总资本量的增长而增大。

劳动生产力发展如何会促进资本量的增长呢?资本绝对量的增长取决于两方面:(1) 现有的资本量;(2) 利润率。

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提高了利润率,那么就有更大比例的价值量转化为资本。但在这种条件下,利润率怎样才能提高呢?(1) 相对剩余价值增大;(2) 不变资本的部分价值下跌。也就是说,使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商品价值下跌,从而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和降低不变资本价值,从而提高了利润率、增加了可能转化为资本的价值部分。这表明资本价值增加要依赖资本的贬值,但这二者都包含有现有资本贬值,都包含有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因而都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又都会延缓这种下降。另外,工人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增加,因而造成社会上的更多的生产要素转化为资本。

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会间接地促使现有资本价值的增加。因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会使资本价值体现在增大了的使用价值量上,增加资本的物质要素,可吸收更多追加劳动,从而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也就会有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我们这里看到,在同一个过程中,利润率在下降,资本量在迅速增长,利润量在增长。这里包含着一个矛盾。这里发生着相反的作用在同时彼此对抗着。

与总资本的迅速增加、从而刺激劳动人口增加并排着,就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与利润率下降并排着的,资本量的增大、资本贬值,从而就有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起反作用,从而刺激加速资本的积累。与生产力发展并排着,资本构成会提高,可变资本会相对减少。这些互相矛盾的作用往往通过危机得到暂时的解决。

这种矛盾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而根本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是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却同时造成利润率下降和现有资本价值的贬值。结果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而手段却成了利润率下降和现有资本贬值,这种对抗性的矛盾表明它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是不可能解决的。

资本主义生产要不断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的这些限制,但是,这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固有的限制。越要克服这种限制,结果越导致更严重的对抗。

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的价值增殖这种狭隘生产目的的对抗性的矛盾,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经常的矛盾,表明它不是一种绝对的生产方式。

(三) 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包括利润率下降和绝对利润量增长的同时并进。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即资本量要以比利润率下降的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对总资本来说是如此,对个别资本说也是如此。若从个别资本看就会发现,大资本才能做到这一点,小资本则不能。这样,利润率下降就使得这部分小资本不能有正常的生产条件,从而表现为是多余的、不能发挥机能的,出现了资本的过剩。

马克思给资本过剩作了这样一个说明:“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利润率的下降不能由利润量的增加来抵消的那种资本——新形成的资本嫩芽总是这样——的过剩”。(279页)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人口过剩是由于资本缺乏。这是一种辩护理论。事实上,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是同时并存的,这种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是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所以这也是利润率下降规律包含的一个内在矛盾。这就是: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资本,另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劳动人口。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的一个最荒谬的现象。

因此,资本过剩,不是指某种个别商品的生产过剩,而是积累过剩,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剩。它不是指个别部门的资本由于比例不合适一时显得过多(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是这样看的),而是从全社会来说的绝对过剩。

显然,这里的资本过剩或积累过剩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来说的。当追加资本不能增大利润量,只能生产相同的利润量或更少的利润量,这时积累就成为多余的了,资本积累就会使一般利润率发生突然的下降。

在现实中,资本过剩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1) 新资本排挤了旧资本,使它们闲置起来,以保证新资本的价值增殖。(2) 一部分资本在以较小的利润率来增殖,因为有一部分资本停止使用或半使用,从而利润率下降了,而且利润量也绝对减少了。

由于追加资本并没有带来劳动力使用上的增长,也未带来剩余价值率的增加,所以利润量即使不减少,因为它要与一个增大的资本相比(其中一部分不能投入生产活动),利润率就下降了。

如何分担这种损失呢?此时就不是像分配利润那样形成平均利润了,而是迫使一部分资本成为过剩,退出生产。但这种事实是通过资本之间残酷的竞争来实现的。不通过激烈的竞争,不会有哪一个资本家甘心愿意宣布自己旧原资本贬值。

这种情况表明,从整个资产阶级来说,损失已不可避免了。但由谁来承担这种损失、谁分担多少,就要由资本之间的竞争来决定了。

所以说,利润率的下降是由资本过剩引起的,单单说是竞争造成的是不对的。实际上是通过竞争,使一部分资本闲置起来、或遭到破坏,这样来恢复应有的平衡,使资本得以有正常的自行增殖的条件。

这个竞争的现实过程的最尖锐的形式,就是全面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是这样看的。首先受到影响的是股票、证券形式的资本。由于利润减少,它们的价值马上减少了、贬值了,金银货币退出流通、商品过剩,只有靠价格的猛烈下跌才能完成其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由于价格变动,原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比例关系就遭到破坏,从而使整个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陷于混乱。由于价格变动和流通过程的混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机能也遭到破坏,并有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了整个支付关系和信用关系。这些都反过来进一步加深紊乱、促使危机的猛烈爆发,使资本贬值、再生产过程萎缩。

但是,在危机中也包含着另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危机现象消失,再生产过程的条件重新创造,工资下降、由价格下降引起新技术的采用、不变资本价值的减少,这又是利润率提高的一个因素。

很明显,资本过剩不是生产资料一般的过剩,这里的过剩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说是过剩了,所以本质上是相36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对的,不是生产资料的绝对过剩。

因此,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同时存在绝不是什么矛盾,而恰恰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既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又同时造成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过剩。

另外,资本过剩和一般商品生产过剩也绝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资本过剩会造成一般商品生产过剩,因为资本过剩会加强资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手段就是把价格低的大量商品抛到市场上来,这样在人口过剩和工人贫困的条件下,就发生了商品的普遍过剩。当然这种过剩也不是绝对的,并不是工人根本不需要而是没有钱买。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这种过剩的相对性,“只是在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剩余产品才具有这样一种形式:剩余产品的所有者只有在这种产品对他来说再转化为资本的时候,才能让这种产品由消费去支配”。(286 页)

绝对地说,生活资料是不足,而不是过剩;生产资料也是不足,而不是过剩。这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发展的限制:(1)“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287 页)(2)“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生产扩大到在另一个前提下还显得远为不足的程度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287 页)

由这一节的分析,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的最具体的、综合的表现形式,即生产过剩的危机。这也最有力地证明,作为劳动生产力发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力量。这就最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必然灭亡,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四) 补充说明

这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它的历史暂时性的论述的几个片段。解释为何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导致本身的解体。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任务是由内在矛盾性的资本完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劳动量,同时也减少了劳动的价值。但是,资本家所消耗的不是劳动,而是构成生产费用的资本,并且在资本上面还要加上平均利润。因此,资本家只有在机器减少它的生产费用,而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或那种机器。对资本家来说,使用机器的好处根本不决定于机器减少活劳动到什么程度,而决定于机器减少劳动的有偿部分到什么程度,即决定于被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价值和从机器上转移到成品上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只要前者超过后者,采用机器就对资本家有利。

其次,随着积累的增长,生产的积聚增长起来;各企业借合并而扩大,经营企业所必需的资本数额(最低限度的) 也被提高。而这对中小资本家来说是办不到的。如果中小资本家在竞争斗争中不遭到彻底破产,那么,他们的资本就会或者转移到最落后的生产部门中去,或者转化为借贷资本,最后,或者被投入股票。马克思在这里特别着重指出中小资本被排挤和股份资本的形成之间的联系。被抛出大生产的中小资本重新又侵入其中,但已经是以股份资本的各个部分的形式侵入的了,并且所取得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利息(这一点特别重要),更确切地说,是稍高于一般利息的红利。

再次,马克思论述了竞争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当新的生产方法已经被采用并获得相当推广的时候,对于所有的资本家来说,它就成为必须遵行的东西了,否则,他就有完全破产的危险。生产力会发展,总利润量会增加,但总计起来平均利润率却会下降。中小资本家都会停业,因为他们不是完全破产,就是变成食利者。对于他们来说,第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总利润量的增长来补偿;第二,他们的资本,对于在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独立经营企业,已经显得不够了。

最后,马克思关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的三个基本事实。第一,生产资料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被社会化了,这表现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巨大规模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同时也是生产资料被从直接生产者那里收归公有。社会化和收归公有是等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性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在于此;作为社会力量的生产资料和作为一个阶级用以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力量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也在于此。第二,实行“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化和劳动社会化。“从这两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私人财产和私人劳动扬弃了,虽然是在对立的形式上把它们扬弃的”。(296 页)第三,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狭隘的消费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

  四、学习《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当代实际意义

某些西方经济学者极力否定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以否定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必然性的理论。琼· 罗宾逊就妄言:“对于这样一个世界,马克思的分析将没有用武之地,他那部分依存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危机理论全部都要破产。”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否定大致罗列了这样几方面的理由:第一类研37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究认为,对于新投资,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力,没有任何理由保证资本家将倾向于采取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的生产形式。第二类研究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价值,因而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大份额的新创造价值来保持利润率。第三类研究认为,即使长期而言技术变革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但资本家是否采用一项新技术并不是依据“劳动生产率准则”而是依据“成本准则”——即新技术条件下按原有价格计算单位商品成本降低——以保证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是有利可图的。还有一类研究假定实际工资(必要生活资料量) 的提高和技术构成的提高一样快,从而会相互抵消。或者假定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劳动) 价值下降的幅度在两个部类中是相同的,从而有机构成不会变化。

第一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势必会有一些创新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投资,这一点能够得到经验的支持。第二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劳动力价值降低的抵消影响有限,必要劳动时间不可能缩减为负数,而生产资料的积累则没有限制。第三种观点的错误在于,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未来投资成本的削减,不会帮助个别资本家从当前的投资中获利,一两年后购买新机器的成本降低,不会导致资本家对现有机器的支付减少。事实上,技术创新越快,生产率增长越快,机器就越容易遭受“自然贬值”而过时,这必然也对利润率产生愈来愈大的压力,而不是减缓压力。只有一种方式能够使得新投资成本的下降缓解利润率下降的压力,那就是那些因为新投资成本降低而贬值了的原有投资从账面上被抹去,也就是说,那些遭受了损失的资本家被排挤出了行业,而另外一些资本家从廉价购买他们的厂房、设备和原料中受益。危机正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掠夺的条件而缓解了利润率长期下降的压力。第四种观点的错误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首先使技术构成提高,然后才会影响到实际工资的变化,所以实际工资提高的速度只能比技术构成的低。生活资料部类产品的价值比生产资料部类产品的价值下降得更快。

只要承认劳动价值理论,就必须承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利润率的下降。由于竞争,资本家被迫不断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这是通过使每个工人使用更多的生产资料来实现的,于是,生产资料的物质数量与雇佣劳动力人数之比,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但生产资料物质量的增长将导致生产资料投资的相应增长,后者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劳动力投资的增长,也就是说不变资本的增长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作为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然而,活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投资增长快于劳动力增长,也就快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的增长,即资本投资的增长快于利润源泉的增长,因而,必然使利润与投资的比率即利润率下降。资本集中到金融领域正是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的反映。

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如凯恩斯,虽然也承认危机的存在,但对危机的解释的出发点根本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解。

凯恩斯在回答危机的根源时,仅仅局限在流通领域,认为危机的原因就是在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因而提供的解决办法也只是在流通领域中提供足够的购买力来避免危机。他避开了深入到生产领域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探讨生产与消费为什么会处于对抗性矛盾之中。

凯恩斯研究实际的生产当事人资本家的日常活动和他们对经济运行的预期和决策活动,将总产出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等危机的表现归因于心理因素,认为是消费不如收入增加得快的消费倾向,和资本家对投资回报的悲观预期引起了有效需求不足。我们不否认人的主观心理对有效需求有影响,尤其对实际生产当事人资本家来讲,这种主观心理因素是发生作用的,人的行为都是受他个人的意志支配的,受他对周围环境判断的影响。但必须看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全部总结果来说,也只具有从属的意义。用人的主观心理解释事物的客观运动,不可能解释事物的本质,其结果只会掩盖事物的本质。左右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可是凯恩斯却并不追究这些心理因素得以形成的根据。对抗性的分配关系是导致全社会购买力不足更根本和重要的原因。是财富在一极的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的积累导致了心理需求旺盛的穷人没有支付能力,支付能力掌握在缺乏消费倾向的富人手里。用心理因素来说明总体的规律性的现象,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这里涉及的人是资本关系的人格化, 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的体现。单个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来考察的,考察他们的合乎规律性的思维和活动,不陷入生产当事人的日常经营活动。马克思说:“竞争的实际运动在我们的计划范围之外,我们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的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叙述出来。”(941 页) 他研究危机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逐渐变旧、开始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277 页) 另一方面,周期性地爆发全面地生产过剩危机,造成资本和劳动的双重过剩,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决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293页) 表明它的存在的历史暂时性。

(作者单位:胡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沈尤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