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思想研究

——基于文本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概括

作者:曲秀丽    发布时间:2013-12-25   
分享到 :

《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作为《反杜林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创作的历史、阶级、人物背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该部分在文本结构上表现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样一种严密、规整的文本结构对中国现时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一、《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的写作背景

《反杜林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因此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针对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所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伟大变革的奇谈,放下手中工作着手《反杜林论》的写作,于1877年6月到3月完成了第二编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书写(除第十章)。它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历史、阶级背景以及人物背景。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70到90年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为欧美各国工人阶级展开阶级斗争提供了范本。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使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层出不穷。无论是理论宣传还是群众组织上,都促使革命运动中心从法国逐渐转移到德国。

(二)阶级背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增要求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工人政党的建立实现统一。由此形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威胁使得德国政府采取暴力手段对付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在思想上则使用庸俗折中主义来腐蚀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革命中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动摇,摇摆于坚信社会主义和调和阶级矛盾之间。这种两面性使得各种伪善派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路障,杜林便是其中之一。

(三)人物背景

欧根·杜林是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马、恩的文章,自1867年他就不断进行批判。通过马、恩在1868年1—3月的通信中,我们能够确定从那时起,他们就确定了对杜林所持的批判态度。杜林于1875年转身坚信社会主义,并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大家,妄图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不过是庸俗经济学观的老生常谈。但是他的学说在刚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却产生了重大影响。杜林理论的泛滥加之机会主义者的吹捧,党内一度出现了组织上、理论上的混乱。何者是党内的指导思想?面对这种困惑,马、恩认识到了强力回击杜林理论以保持党内思想统一的重要性。由此,《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问世。

二、文本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

在《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出发,系统阐释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原理以及对政治经济学学说史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恩格斯在开编就写到,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由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界定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含义,这也是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所做的第一个界定。随后,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做了第二个界定,“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中,关于它的研究对象,恩格斯其实已经表述出来,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和交换。在第二个界定中他还强调了包括与此相应的分配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分配、交换的有机统一,但杜林“首先把生产和交换合二为一,统称为生产,然后使分配和生产相并列,把它当做同第一个过程毫不相干的、完全外在的第二个过程。”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分配都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决定的。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在关于这个问题上,恩格斯强调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分配方式,“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所以绝非是政治决定了经济。同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过往历史研究成果和当下研究现状的结合。政治经济学“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恩格斯强调回到社会事实中去,要根据各阶段生产力状况裁定社会发展而非是道德和法。

(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原理。即政治和经济谁决定谁的问题。恩格斯强调,无论是掌权阶级的更换还是社会形态的更替,全部过程都可以纯经济原因所说明。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还是单纯从暴力表现形式以及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即使是剥削劳动、剥削工具和剥削程度,都是由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而绝非需要“掠夺、暴力、国家或任何政治干预”。

2.劳动价值论问题。在这里,恩格斯划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的计量标准是劳动时间。对于价值,绝非是杜林所说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在杜林看来,物的存在价值是由“本身所包含的劳动”和“附加税”两部分构成,但这无非就是回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3.剩余价值论问题。资本以货币形式出现却并非源于货币。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源于流通领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当然更不可能是由于暴力和欺骗行为,最终不过是因为特殊产品———劳动的购买。它在创造自身存在的价值的同时创造了高于自身几倍的额外价值,这成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绝非如杜林所说,劳动进行生产,暴力进行分配。

4.地租理论的问题。对于地租是否等于利润,绝非如杜林对地租所下定义是“土地所有者本身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租地者在所有收入中除了获得需要缴纳的地租部分的同时自己也获得资本利润,可见,地租并不就等于利润,只是利润的一部分。

5.评价。对于历代政治经济学大家,在《批判史》部分展开,马克思针对杜林对其批判所进行的批判性论述,阐发了对经济发展史的辩证分析观点。杜林对于柏拉图嗤之以鼻,否定滑稽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诺斯是个坏家伙,配第运用轻率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对其偏见一一展开了辩证的批判。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部分,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从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出发,其论述的体系性也是特别突出的。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启示

《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它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从而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述的相关理论体系上。虽然马、恩著作卷帙浩繁,但是该编中论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不仅是整个理论体系的中心,更是对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指导意义的蓝本。

恩格斯的论述体现在文本结构上的理论性、系统性告诉我们,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形式、条件,要全面看待,科学分析,“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中生产、交换和分配形式的多样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对于这样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能够结合时代特点、生产力发展状况制定出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经济制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基于马、恩对于政治经济学在文本结构上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论述,才增强了我们对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可读性,才增强了我们对于现时代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才能使我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的、系统的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崔伟奇,翟俊刚.《反杜林论》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

[3]李可.《反杜林论》中的政治经济学[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79(4).

[4]李向荣.积极的批判科学的阐述———学习《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部分”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5]刘惠林.《反杜林论》与杜林的经济论战[J].经济研究,1979(9).

[6]卫兴华,侯为民.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7]杨华夏,左玲《.反杜林论》的现实激励意义与前瞻性印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