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马克思学 超越马克思学

作者:陈叶军    发布时间:2014-06-16   
分享到 :

近些年,中国马克思学作为学术流派之一,登上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舞台。6月7日,“中外马克思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认为,源于国外的马克思学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借鉴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学界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探索。

认识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殊方式

何为马克思学?马克思学由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梁赞诺夫创立,并由法国学者M.吕贝尔发扬光大。吕贝尔认为,当马克思研究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就成了一门学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克俭表示,马克思学研究包含三个层面,即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马克思著作版本研究以及马克思思想理论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就开始对马克思学进行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学是一种学术研究方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说,它致力于对经典作家原始文献、文本的编辑和考证,希望藉此还原他们的原始思想及其表述、论证过程。他认为,马克思学代表着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特殊思路和方式,按照梁赞诺夫、吕贝尔创立这一学派时的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是在人类自我解放历史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不曾拒绝任何东西,相反,他对一切都仔细加以审察和改造。因此,马克思学研究要求后继者继续马克思的思想历险,追随马克思去探索他所触碰过的一切问题。

“在今天的国际大背景下,能够唤起人们怀念马克思的正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问题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小萍提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马克思”还是“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重读马克思”,提出或者追求这些研究潮流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时代的语境中,强调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问题意识,强调这一问题意识与当下世界和人类自身命运的休戚相关。

借鉴马克思学

以文本为基础但不搞文本绝对化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文学作品创作,学者写论著不同于作家写随感。“学术离开思想犹如躯干没有了灵魂,而脱离学术基础的思想则是一种虚妄。”聂锦芳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这块园地,有些学者不屑于做具体的资料积累、细节考证、条分屡析的爬梳工作,这种现象需要改变。

聂锦芳举例说,马克思人学思想成为近年马克思研究的热点之一。苏联人学学会负责人之一阿达那绍夫从马克思文本出发,对马克思人学理论做出了发展。阿达那绍夫以马克思“把人的世界还给人”为线索,辨析了其内涵和意义所发生的扩展、深化和变迁,以及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出版了长达713页的资料研究集《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人”的问题的论述辑录》。聂锦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史出论”,“用材料说话”,书中所阐释的马克思思想深邃而准确。

受访学者表示,当前应加强对马克思文本的学术研究。魏小萍说,学界要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编辑出版机遇,加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深层发展路径。然而,在考证和梳理文献、文本的同时,更需要对其进行宏观和整体性把握。“MEGA只是为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了权威的文本基础,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有了终极结论”,聂锦芳强调,真正的研究最终应体现在对文本、文献的解读、分析和评论中,换句话说,进行马克思思想研究,既注重实证,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唯实证论”,不搞文本绝对化。

超越马克思学

引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走向

鲁克俭介绍说,国外的马克思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一种作为MEGA编辑者的苏联东欧学者,偏重文献学版本考证;另一种是西方学者,侧重于马克思思想研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擅长版本考证,但受教条主义影响,在马克思思想研究方面较为僵化;后者思想活跃,常常能够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但在利用MEGA及其文献学最新成果方面存在欠缺,一些结论大胆新颖却有过度诠释之嫌。

“我国的研究者应当结合国外学者的特长,在充分掌握国际文献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准确阐释,以形成马克思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鲁克俭说。

MEGA2的出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国外学者开展平等学术对话,并在国际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鲁克俭表示,我们现在开展马克思学研究,不是仅仅为了驳倒西方学者,而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是满足于在西方学者制造的话题中打转,而是为了超越源自国外的马克思学,从而引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