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中央文献翻译

作者:霍娜    发布时间:2015-10-30   
分享到 :

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她的一举一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褒贬不一。这既为我们加强理论外宣工作提供了更多机遇,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理论与中国声音,成为党和国家宣传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呈现,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如何传播,对外翻译是一个关键环节。

一、中央文献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文件是其中的主要载体。中央文献翻译工作是党的理论外宣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支撑性要素,肩负着“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的重任,对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性意义。做好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既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误解,实现化异求同,让国际社会更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治国理政设想、改革发展思路以及具体政策内容,又能为中国外交、新闻、外宣等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统一规范化表述的文本依据,提高对外话语体系内在一致性。

二、中央文献的翻译难点

所谓翻译,其实是一门要同时满足作者的表达目的和读者的阅读期待双重要求的艺术。翻译中央文献的从业者,首先是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读懂党的方针政策,坚定政治立场,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外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使用符合他们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央文献的翻译还要求译者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找到完美平衡。

对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来说,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甚至思维定势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真正做到相互了解并不容易。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精气神”、“不折腾”、“四风”、“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两岸一家亲”等这些表述,都是特定的历史、国情条件造成的,是中国当今的现实,而我们如果想向海外读者和受众群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就无法回避这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在熟悉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阐释,向受众介绍一些他们国家所没有的新概念、新现象、新问题,实现传播者和受众在沟通方面的顺利对接,把党和国家想要说的问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海外读者。

下面,我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的阿文翻译为例,将书中的翻译难点列出与大家探讨:

(一)语言表达灵活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全面系统,深刻透彻,妙语频出。习总书记善于运用“大白话”和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生动地表达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的精髓。众所周知,在翻译过程中,从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而言,能字字对译最好,可以“留其形”且“达其意”;若不能,则可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在对原文意思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另一种语言文化、传统的理解,使它不再拘泥于原文一词一句的严格一致,做到“传其神”并“达其意”,这样更能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表达,也更容易被相应的语言受众所接受。

举个例子:摘编全书共7次出现过“啃硬骨头”的表述,这个说法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在初译的时候,大家顺理成章地把它翻译为“???? ????”(啃骨头)。但这种表述对阿拉伯国家的读者不好理解,一则这种吃相实在不雅,二则他们在吃饭时更习惯用刀叉,很少直接用牙把肉从骨头上啃下来。所以如果我们直译的话,势必会引起笑话,并容易产生歧义。经过商讨,我们决定用“???? ??????? ??????”(完成艰难的任务)来解释这个句子,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并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

(二)对引经据典的处理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多处引经据典、运用比拟、比喻、暗喻等修辞手段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更深入地阐明事件的意义。这种修辞方式,不仅使政论性文章中的深奥哲理以活泼浅显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且还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从而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如果翻译处理技巧得当,就会达到“金镶玉”般的效果。

有一些阿语修辞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汉语修辞格,比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阿拉伯语中有一个与之对仗的表述“?? ???? ?????? ??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则可直接转换为“?? ????? ???? ??? ???? ???”。

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墨守原文的修辞方法,只得通过增加词语、引申词义、转化比喻形象等方法来表达原文修辞格所表现的感染力。比如“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没有必要把“役”字翻译出来,根据它的本意,我们将之译为“?????? ?????? ???? ?????”(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再如,把“我们不能邯郸学步”译为

“?? ???? ??? ????? ??????? ??? ??? ????”

(我们不能盲目地效仿别人);

把“投石问路”译为

“????? ????? ??? ????????”

(通过实践找到出路)。

(三)中国特色专业术语的解释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我们日常运用的词汇自然而然会受到本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文化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民族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文化和语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对中国特色的语言词汇作进一步的解释工作。这些解释虽然篇幅稍长,但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

比如,翻译“两个毫不动摇”时,我们会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解释翻译好放在该术语后面的括号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如果这里不做注解的话,对读者来说这个口号是非常空洞且令人费解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 ?????? ???? ????? ???? ???????? ????? ???? ???? ????????? ?????? ???????? ??? ???????? ??????? ??????? ?????? ????? ??????? ?? ??? 2049)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的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条件。应该说,我们做好翻译“三个进一步解放”等中国特色术语的解释工作是一种严谨、负责任的表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结合上下文,使译文更加规范

在中央文献翻译中,我们秉持语意精准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文表达的原则,尽量做到不增减词汇、不改变原意群结构,但生硬地遵照这些原则,有时又会造成语义的缺失,所以我们对一些词汇的翻译做了灵活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实质。

还是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为例。这本书由于是一本摘编,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不能完全拘泥于从原文摘编出的段落,而是应该做个有心人,把要翻译的文字梳理清楚,使译文更加通顺并易于理解。

比如在书中第一章的段落中,“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是一个无主句。我们通过上下文分析,确定主语是“我们党”,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有了主语就顺畅了。

?? ????? ???? ??????? ??? ????? ??? ???? ??????? ??? ???? ?????? ?? ?????? ????????? ???????.

另外,书中第三章有这样一句话:“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细心的译者会发现,理论体系是无法丰富的,文章想要表达的其实是要丰富理论体系的内容,经过这样补充以后,语句的关系就清楚了。

????? ????? ???????? ??????? ?????????? ??? ??????? ???????.

再如,书中第五章中写道:“不要以土地改革、城乡一体化之名,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之实,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不能干。”句中提到的“土地改革”,我们就不应该直译为“????? ???????”,否则字面意思就成了开垦土地。其实结合上下文,文章实际上指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译为“????? ???? ???????”就对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第七章里提到的 “本领恐慌”。这个概念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开展学习运动时提出来的。他在1939年的一次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毛主席把学习比喻成“开铺子”,如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要告罄,你不进货就要关门倒闭。如今,“本领恐慌”实质是一种本领危机,也就是说,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有不适应的一面。所以,我们在翻译这个表述的时候,切不可翻译成“??? ???????”(才能的恐惧),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 ????? ????????”(由于丧失本领而感到的恐慌)。

三、中央文献翻译工作中值得总结的几点经验

毋庸置疑,翻译中央文献要求很高。高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还是主观上如何对待。为了更好地完善未来的翻译任务,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下功夫:

首先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语言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旧词又被赋予新的涵义。今天我们的翻译人员如果依然埋头于故纸堆里,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知识深度、广度和及时的要求的。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出中央文献中出现的专业术语、新生表述、中国特色词汇以及古文俗语的原意,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搜索引擎,从内容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网络中,反复查找与所译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从而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领悟。

其次是重视校对的重要性。校对是对耐性的最大考验。前一阵,我读了《翻译家黄灿然谈翻译的十个条件》一文后很受启发。他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在校对译稿方面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通读译文初稿,碰到疑问时再返回来查原文进行修改;第二步是进入原文与译文逐字逐句对照校对,至少要反复三遍后再进行通读;第三步是只读原文,如同通读译文那样,遇到陌生的句子,或觉得与记忆中的译文不同的句子,就回查译文,最后再通读译文。在经过译文初稿通读、原文与译文对照、通读原文和译文这三个步骤之后,校对工作才可以算是基本完成,而这一过程就像是对译文的一次洗礼,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遗漏的问题了。

第三是增加自身知识含量并培养外文阅读习惯。在中央文献的翻译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就是难。这个“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央文献、领导人著作内容博大精深,在透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二是在阿文翻译中找到与中文的对接点,以及在准确表述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一方面,除了相当的外语水平和汉语修养,译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译者自身知识含量越高,就越能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另一方面,译者还应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外文读者。外语的难度,最终不在词汇上,而在于理解上下文的意义中。翻译作为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外文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翻译工作。

总而言之,中央文献的翻译工作,很多功夫还是要下在翻译之外。无论是对党的重要理念和决策的充分体现、对专业性表述和概念的准确翻译,还是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都需要我们不吝时间对原文进行准确的把握理解,对翻译选词进行反复推敲,对词组结构进行精细调整,力求将党的重要观点在阿文译本中毫无缺失、精准无误地表达出来。这是对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外宣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责任。

四、做好中央文献翻译的设想

面对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

一是继续发挥中央编译局对外翻译的传统优势,重点做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的对外翻译工作,阐释好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精神,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影响力。

二是鉴于中央文献是诸多重要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主要来源,我们在继续做好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中央文献的传播形式,使中央文献蕴藏的精神和理念能更立体、更鲜活、更有效地传播,帮助国际社会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三是加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着力创建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进一步研究翻译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翻译传播规律,为做好翻译工作提供可靠的学理依据。

四是加强对中央文献翻译成果的传播跟踪和评估,借助术语发布、学术交流、出版推介等多种方式,提升中央文献的传播影响力。

五是加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沟通协调,凝聚外宣合力,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强与部委、协会和相关机构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翻译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六是加强中央文献翻译人才培养。我局在多语种对外翻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应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强化翻译队伍建设,扩大翻译队伍规模,在拓展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提高翻译能力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阿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