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

作者:贾毓玲    发布时间:2011-06-22   
分享到 :

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的是中外文语言功底,更是经验、学养、见识、悟性和人品。”笔者认为中央文献的翻译尤为如此。中央文献的翻译包括领袖著作、领导讲话和党代会、人代会、中央全会文件等重要文献的翻译,理论性、政策性和综合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做好这项工作,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基本要求,但对原文的正确解读和透彻理解更是关键。中央文献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求译者在不断探索外语语言规律、积累常用词汇和熟悉翻译套路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深入研究,扩大知识面,对原文有彻底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译文,提高翻译质量。下面笔者结合中央文献翻译特点和工作体会,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注重培养政治理论素养,为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打好基础

中央文献是政治文献,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一)要关注时事政治

中央文献表达党和政府立场,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我们必须结合业务关注政治,了解国家政治生活,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所研究,具备政治敏感性,为准确提出新的译文做好准备。

例如,胡锦涛主席最近在APEC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让“包容性增长”这个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意指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人说译文是tolerant growth,这种译法已经在媒体上使用。这种望文生义的译文笔者认为不妥,会产生歧义,认为我们的增长过头了,但我们得容忍。尤其国外媒体经常批评中国经济增长失控,是neck?breaking growth。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调控的三大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应该是3、4、5,即GDP 3%,CPI 4%,unemploymentrate 5%。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经济总量基数小,还需要解决庞大人口的就业问题。我们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我们是在保8%,怎么会去忍受增长呢?这样的译文会造成错误的外宣效果。反过来,如果我们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知道“包容性增长”第一指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人群,不是少数人的暴富;第二发展要全面均衡,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要同步进行。“包容性增长”的译文应该是inclusive growth,把所有人群、所有方面都要包括进来,去公平合理地布局、分享增长。

要关注时事政治,我们还必须关注重要的中央会议,跟踪了解国家政策措施和相应术语,为提出新译文作准备。例如,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我们并没有翻译任务,也应该学习会议文件,因为它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晴雨表,解读这份文件是我们备战来年年初全国“两会”主要文件翻译任务应该做的功课。例如,近两年来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成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话题,有关各类住房的新词汇新提法也层出不穷。碰到相关段落翻译的译者觉得自己很倒霉,找不到各类住房的对应译文。事实上,这些提法多数在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如果平时注意调查和研究这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就不难提出恰当的译文。例如,“普通商品房”指的是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住房,译文可以是small- and medium-sized condominiums to be sold at low and medium price leves。“自住性住房”指非投资、非投资性住房,译文homes for non-investment purpose;“投机性购房”就可以译作speculative housing purchase。“两限”房指的是限制房价、限制面积的住房,译文housing with limited size and price。“经济适用房”多年前的译文是affordable housing,但这种译文的意思在当今各类保障性住房细化后已经变得不甚明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这类住房主要指它的经济性,即住房的价格比同期商品房要低,所以译文修改为low-cost housing。“二手房”相对于新房而言,译文used homes。廉租房,顾名思义low-rent housing。公租房,即非个人所有,由公共机构出租,译文public rental housing。“保障性住房”的翻译,需要弄清楚它的范畴,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类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两限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等等,也就是指市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提供的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而这个词在英语中有现成的对应词,即low-income housing。这个译文起初提出时,有人不敢用,改为常见的搭配housing for low-income residents。还有媒体把“保障性住房”译为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即“政府补贴性住房”。那么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分配给职工的住房,也全部是补贴是福利,这种译文显然没能体现“保障性住房”的时代特色和中心意思。经过两年的使用,low-income housing现已成为“保障性住房”的规范性译文。

全国“两会”文件的翻译,是中央文献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件是中央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会出现许多新理念、新提法、新词语,需要我们提出新的译文。我们必须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弄清问题,同时思索译文或批判性地借鉴译文。否则,只能临时现抓,影响译文正确性。

(二)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

中央文献无论是领袖著作还是领导人讲话和重要会议文件,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把握译文的准确性和稳妥性。例如,翻译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时,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怎么译?是单数还是复数,是特指还是泛指?是一个整体还是三个个体?有关单复数和冠词的使用,是小学英语就应该解决的问题,相信我们学得都不错。但这些简单的问题在翻译时却并不简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人民大众的立场,是对一个类型的社会的承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方法是辩证的思想方法,不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论、辩证法和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统一体,是要打包到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为马克思对不同事物的各种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泛指,不能用复数,也不能拆分。译文应该是the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整个短语作主语的时候要做单数处理,不是Marxist stand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三)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央文献的脉络,理清脉络对从整体上把握译文很有帮助。还拿上述文章的标题做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国专家认为“体系”一词没有实际意义,就像“加快改革步伐”quicken economic reform、“密切合作关系”close cooperation、“计划工作”planning 一样,是中文惯于使用的类别功能词,英文中没必要出现。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甚至还有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它的确是个理论体系a theoretical system,不是虚词,必须保留。用词解决了,两个句子的关系如何处理?当然我们可以照搬原文并列结构,用and把两部分并置,这样很省事,也保险,但不是好的译文。仔细分析一下全文,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这个理论体系,就要学习这种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运用它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理论体系和掌握观点方法不是并驾齐驱的两项政治任务,是有从属关系的,如果稍微做一下改动,把and 改为to,既能凸现这种关系也能凸现英文的层次感,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为了使标题更简洁,“深入”和“努力”这样的枝叶部分可以不译,因为凡是学习都不应该浮皮潦草,如果不努力也不会掌握。但主干部分必须正确,“Stud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arxist stand,viewpoint and method”。

(四)要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

作为一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对我国政体、国体、党的组织机构、领导体制、人大和政协组织构成都要明白,不应该缺乏政治常识。但常有人把党的中央委员会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混淆,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应译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常有人错误地译为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因为不懂得是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开第五次会议。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为提高译文的透彻性提供前提

政府文件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集中体现,对此翻译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是产出优秀译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要把握政策的时代特色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不同,从“增长”改成了“发展”。两个字的改变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反映了我们党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态度的变化。growth 和development 这两个词我们以前经常掺和着用,以减少译文重复。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为了避免重复,把建设译作growth,就会出现“聚精会神谋增长”的译文,“We will concentrate on growth and be committed to development”,有违整个大会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最终译文“We will concentrate on development”同义反复的表述不译。

(二)要领会政策的内在关系

2009年全国“两会”主要文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是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这个要求可以有两种译法,一种译法是八项内容全部并列,“We must boost domestic demand,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carry out economic restructuring,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implement reforms, make the economy more vibrant,stress the people's wellbeing and promote harmony.”另一种译法是把八项内容合并为四项,做偏正结构处理,前一项是后一项的手段,后一项是前一项的目的。“We must boost domestic demand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to raise it to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press ahead with reform to make the economy more vigorous,and give top priority to ensuring people's well-being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如果我们结合形势仔细解读一下这句话,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所以保证8%的增长率成为政府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出口急剧下降,外需萎缩,需要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手段,保增长是扩内需的目的,两者是偏正关系。“调结构、上水平”也有这样的内在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抓改革、增活力”就更不能割裂开来,如果不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加经济活力就无从谈起。看似八项内容,实际上是宏观调控的四个目的和要达到目的的四个手段或者四个着力点。所以第二种偏正结构的译文意思更透彻,行文也更地道。

中央政府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它的成因、要求、手段和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必须正确解读政策,仔细分析原文逻辑关系,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并列结构转换成适当的主从结构,或者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凸现英文的层次感和逻辑性,从而提高译文的透彻性。这样的处理方法在政府文件的翻译中随处可见。

例如:“农业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途,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段译文是:“China's agriculture needs to feed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but our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food security has always been our biggest unspoken worry. 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resolve this issue but to rely on high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y cultivating new, safe and high-yield superior crop varieties and healthy, special-purpose new animal breeds to greatly raise our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在第一句话的译文中,增加了连词和and,表示人口多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忧患。第二句话的译文,用短语no other...but 把前两项合并显示其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三项使用介词加动名词结构表示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方式,第四项使用动词不定式to 表示整个句子的目的,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人多地少的难题。

(三)要把握政策主线的导向

以全国“两会”《财政报告》的翻译为例,报告的专业性和难度在逐年增加,有时觉得看不懂,似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政府所实行的财政政策始终是理解报告的一条主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a prudent fiscal policy,还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会决定整个报告的方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内需、保增长成为2009年文件的主题,财政政策也从数年的稳健转向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理论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要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增加公共投资,来扩内需、保增长,同时体现其它宏观调控政策,突出社会关切,这是报告的主线。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安排都和这条主线相一致,所有的科目、数字金额以及要达到的效果都与这条主线相匹配。抓住了政策主线,理清了脉络,从而理清了这部看似深奥的国家预算,提高整个译文效果。

三、不断扩大知识面,为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提供支撑

领袖著作、政府文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求译者除去语言知识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我们需要结合文献翻译内容,扩大知识面,学习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知识,注重知识更新,做到懂所译的东西。具备了相关知识,在翻译和审定有关文件和文章时,能更好地理解上下文,更好地把握词汇的专业性,使译文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例如:2010年全国“两会”《计划报告》中提到“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原译文把“两只手”的比喻去掉了,“We will make full use of both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function of the market.”实际上,如果我们具备一点经济学知识,就会知道“无形的手”是个经济术语,源于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斯,他将自由市场的运行规律归结为一只无形的手。我们在描述市场的作用时也要保留中文和还原英文这个形象的比喻。“We will make full use of both government regulation as the visible hand and market forces as the invisible hand.”原文中“作用”一词不言而喻,不译。但“两只手”译为“一只有形的手”——政府调控,和“一只无形的手”——市场力量,结构完全对称,原文意思尽显,增加了用词但没有改变原意,还保留了原有比喻。而这样的译文要靠语言以外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是靠搜索引擎和查字典所得不到的。“创业板市场”2010年的译文是the ChiNext stock market,因为市场及名称已存在,我们借用即可。但在2009年的报告中,这个市场才准备推出,没有现成的译文。但如果了解资本市场历史,就会很自然地去美国的纳斯达克股市寻找译文的启发,因为它也是为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而设的融资市场。由此产生解释性译文Chinas stock market for growth enterprises。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中“居民收入”译文income received by individuals 完全可以,但更地道,因为individuals 在西方税收体制中更相对于households 而言,而“居民收入”是相对于“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而言。“劳动报酬”work remuneration 尚可,但wages and salaries 更透彻,因为“劳动报酬”就是工资,以区别于红利、利息、租金收益等非劳动性收入。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注意词汇的积累,需要时就可以拿来或者改良或者推陈出新,使译文更地道和更可读。

综上所述,中央文献的翻译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我们这支翻译队伍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占领这个阵地。我们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置疑,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写作班子,时间上也做不到慢工出细活。我们也不能过度依靠外国语言专家,因为他们并不比我们更了解中国国情。我们必须注重学习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培养综合学养,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做支撑,才能透彻理解原文,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建立逻辑关系,调整语序,不仅形似,还要神似,朝形神兼似努力,进而打造翻译精品,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