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作者:陈扬勇    发布时间:2018-12-29   
分享到 :

 

[摘要]习近平关于如何向世界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有很多重要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讲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故事,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讲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自身苦难遭遇和实现发展条件的认知;讲好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为人类社会避免灾祸、增进福祉。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之际,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民日报》2017122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核心内涵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向世界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进一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解决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中国理念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追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的传播力度,“使其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4页。】。

那么,围绕增进国际社会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们应当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告诉世界什么?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有很多重要论述。本文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讲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故事,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为什么能对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主张和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讲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人民日报》201442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比利时期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的这段话,蕴涵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哲理。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中国的许多治理理念,都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为有助于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为什么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华民族崇尚和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故事。20143月,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说,“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5页。】。20171月,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阐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时说:“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5页。】这样的讲述,还有很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国际社会讲述这些故事,所要传递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几千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源自中华民族血脉深处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睦邻友邦、合作互利的对外交往和处理世界问题的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多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称赞他们“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07页。】。公元前130多年的中国汉代,张骞率领一支和平使团,从中国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15世纪初的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占一寸土地,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先辈们开辟的、延续了千年的丝绸之路所表现出来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07页。】讲故事就要讲事实,讲事实才能说服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讲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故事时,告诉国际社会一个铁的事实:“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5页。】,“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45页。】。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华民族没有侵略扩张的事实,一些外国人也早就注意到了。13世纪末,客居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由衷赞叹中华民族的和平精神。16世纪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居住30年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个判断:“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临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不同”【《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59页。】。利玛窦在作出这一判断时,还回应了当时世界上有些人对中国的误解。他说:“他们断言中国人不仅征服了邻国而且把势力扩张到远及印度。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正相反,我常常就这一论断询问中国博学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答复始终如一:即情形不是这样的而且也不可能是这样的。姑不论作出这种错误记载的作者身誉如何,错误之所以出现很可能是因为曾发现有中国人到过中国国境以外的证明。例如,人们可以引证菲律宾群岛,中国人曾打入那里的私人企业,但不是官方正式委派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59页。】

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时,盛赞中国先辈们开创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和文明互鉴之路。他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07508页。】中华文明向来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还决定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人民“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84页。】。这一点,与那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零和思维有天壤之别。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同时也会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讲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故事,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理解。中华文明崇尚和平的基因源远流长,如滴水穿石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受这种基因影响,过去曾长期领跑于世界的中国,没有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而是始终执着追寻促进各国友好交流之路。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够提出并忠实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和底气。

二、讲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自身苦难遭遇和实现发展目标和条件的认知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而是人们思想认知上的隔膜。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会走西方大国走过的“国强必霸”的老路子,还有人甚至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之所以有这种担心和想法,除心存偏见外,还在于国际社会中有些人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心存疑虑,缺乏认识。因此,在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还要讲清楚中国为什么“会”提出这一理念的自身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时,反复讲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就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提出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诚意,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既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又与它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目标密切相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故事时向国际社会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说,要理解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并努力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遭遇、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发展目标和条件有着正确的认知。历史上,中华民族饱受战争之苦,更加珍惜和平之宝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讲述较多的中国故事。他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45页。】,“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6页。】。屡遭侵略的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47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需求。实践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提出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再次向全世界郑重承诺,“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民日报》2018411日。】。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世界和平的受益者。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坚定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45页。】。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过去中国的发展是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合作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和平发展、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向国际社会阐明,“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人民日报》20171028日。】,“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6页。】。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没有和平,建设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6页。】。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倡导建立“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努力构建“真、实、亲、诚”的新型中非关系,全面建立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都是为了全方位推动世界和平。

“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6页。】这是2014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说出的一句名言,也是一个十分生动简洁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讲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旨在向国际社会表明: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繁荣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条件的基本共识,也是中国人民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现实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体现着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十二部分阐述外交政策时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小标题,也充分表达了这层内涵。

三、讲好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为人类社会避免灾祸、增进福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自身更好发展的需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讲中国故事的又一个重要视角,展示了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胸怀。

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在世界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有过惨烈的战争和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到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大劫难。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即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二战结束后,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避免战争、缔造和平。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和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48页。】。

今天,面对风云变幻、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人类社会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放眼全球,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人类生活的关联性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曾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来形容当今的世界。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应当怎么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阐明了中国观点。他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日报》2018411日】。

面对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界,人类应当怎么做,世界向何处去?战争还是和平?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是逆历史潮流的选择,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选择是,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将会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反复引用和阐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是要表明: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一个民族要富强振兴,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那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历史前进的逻辑又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际社会提供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66页。】。这就是中国人民眼中的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前进逻辑,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正是基于这种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把握和历史规律的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世界往何处去的中国主张,“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9页。】。

当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回避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还存在种种矛盾。我们承认矛盾,但是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人民日报》2017122日。】。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启迪。事实证明,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讲述中国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旨在向国际社会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是总结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为了人类避免陷入为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的恶性灾难,是为了人类携手努力、共同应对面临问题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增进人类福祉的良策。

故事可以载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时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13页。】。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通过讲故事,把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会、为什么要提出并努力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讲清楚了,把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道”讲清楚了。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故事的方法和艺术,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讲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世界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本文作者:陈扬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赵丛浩)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