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习近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

作者:卢周来    发布时间:2018-12-29   
分享到 :

推进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学习习近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

卢周来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重大成果,一个关键性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习近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等等。系统总结并学习理解好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继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务,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六年间,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进展顺利、次第开花,谱写了中国改革新篇章。在一大批改革实践成果与制度成果精彩纷呈的同时,更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改革理论成果,即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习近平强调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学习领会好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尤其是学习理解好习近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继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务,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对于什么是改革的正确方向,习近平作了明确回答:“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他还特别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2115页。】

笔者认为,习近平强调“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实现大国复兴的需要。习近平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5页。】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指出,“改革历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814页。】三是针对国内外错误思潮作出的回答。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国内外对于改革议论很多。其中,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应该注意到,“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页。】。习近平对此洞若观火,强调“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人民日报》2014123日。】。

在如何才能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上,习近平强调得比较多的有三点:一是保持战略定力。他指出,“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尤其是强调,“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81920页。】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他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201921页。】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统一。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参见《人民日报》20171121日。】

二、“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1页。】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方法论中的自然伸展和生动写照,深刻地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谋划改革必须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也是改革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96页。】。习近平要求,在筹划改革过程中,“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人民日报》201542日。】社会事业改革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习近平对此非常关注,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把改革总体设计中有关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实处,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参见《人民日报》2016419日。】对其他“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习近平也提出,“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人民日报》201431日。】。

推进改革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可依靠的最终力量。回首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人民日报》2014123日。】。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创造,推动着改革不断向前。进入新时代,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习近平指出,“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人民日报》2014123日。】习近平尤其看重基层与一线的改革实践与经验,他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人民日报》2014123日。】

评价改革成效要坚持“群众立场”。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8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重申,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他强调,“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要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人民日报》2017720日。】。

三、“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如何处理好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难题。一方面,改革必须突破原有体制与制度的框架,客观上难免与既有法律中相关条文产生冲突,不突破难以推进改革;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如果为了改革动辄突破法律,无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对依法治国将产生严重冲击。习近平提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人民日报》201431日。】。

“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经验,习近平指出,“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莫不如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2页。】。针对新时代新任务,习近平敏锐洞察到,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需要破解一些新难题,也亟待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现在法律的条条框框妨碍和迟滞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二是认为,法律就是要保持稳定性、权威性、适当的滞后性,法律很难引领改革。对此,习近平提出,科学认识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02页。】。

“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习近平要求,“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制同步推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02页。】。习近平区别了四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法治不同的衔接方式:“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02103页。】

统筹推进两个“全面”。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是习近平从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141028日。】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4546页。】这有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彰显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同时强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51页。】这有助于用法治巩固改革成果,彰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意识。

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82页。】。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尤其是,“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2页。】正是洞察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上述特点,习近平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人民日报》2017627日。】。

在如何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习近平提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7页。】。

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39页。】。与此同时,习近平又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实施方案上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实施措施要务实管用,拿起来就能干”【《人民日报》2018329日。】。为了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特别强调搞好调查研究。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人民日报》2013725日。】。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4页。】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人民日报》201429日。】。实际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就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但是,习近平也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3页。】。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5页。】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142页。】。他进一步解释,“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51页。】。在更深入认识二者关系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蹄疾步稳”的改革方法,提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人民日报》2014123日。】。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习近平明确指出,“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6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改革形势,习近平越来越重视“稳中求进”,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并要求将此原则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参见《人民日报》20161210日。】

五、“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人民日报》2016628日。】习近平曾经引用这样一句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来说明打破利益束缚是何等之难!全面深化改革,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因此,要“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人民日报》2018124日。】,让改革落地。

着力强化担当。习近平强调,“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怕得罪人,是难以落实措施、推动工作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2页。】。因此,要有改革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关键问题上要敢于拍板,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要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参见《人民日报》2017325日。】。“对一些难度大的改革,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推动,跟踪进度,敲钟问响。要坚持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对改革中的阻力要敢于破除”【参见《人民日报》2017720日。】。领导干部的担当,还体现在自身对待利益格局调整的态度。对此,习近平提出要求,“要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人民日报》201556日。】。

着力凝聚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习近平历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曾感叹因把握不好守成和变革的分寸而难以形成共识。由此可见,凝聚共识对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546页。】习近平还洞察到,“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正因为如此,他提出,“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1页。】

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针对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现实,习近平一方面提出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另一方面也指出,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分类指导,分类处理。【参见《人民日报》201556日。】改革决策要更加注重发扬民主,听取多方面意见,尤其是各项具体改革的“利益相关者”意见,使改革最大限度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为此,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要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共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氛围。【参见《人民日报》2016126日。】

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人民日报》2016723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人民日报》2016224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出了一系列涵盖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方案。习近平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确保改革落地见效,这样才能真正把改革方案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4页。】习近平还指出,“抓改革落实,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人民日报》2016224日。】。

抓主体责任。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习近平指出,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条条线都要拉直绷紧。地方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改革任务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参见《人民日报》20151210日。】习近平还指出,要把不同改革责任主体的主体责任划分清楚,落实到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配合。专项小组既要抓统筹部署,也要抓督察落实,对一些关键性改革要牵头组织制定方案。改革牵头部门是落实中央部署具体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部门主要领导对改革统筹协调、方案质量、利益调整、督促落实有直接责任,要全程过问,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可落实、可核实的硬性要求。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主体责任,既要把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又要结合实际部署实施地方改革、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参见《人民日报》2016112日。】

抓基层创新。要使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习近平指出,“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参见《人民日报》20151014日。】。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政策配套,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抓督察工作。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抓紧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习近平指出,“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参见《人民日报》2017419日。】要重视督察结果的运用,发现问题的要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挂账整改。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同时,也要善于抓正面典型,及时发现总结基层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落地。习近平还明确指出,抓好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人民日报》2016723日。】。

抓成果巩固。把改革成效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对于已经过实践充分检验过的改革举措,“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人民日报》2017720日。】,“及时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把各项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发展好,努力使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人民日报》2016224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到办一件事成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朝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稳步前进。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民日报》2018414日。】。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改革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既要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又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突破。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日报》2017830日。】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成立中央层面领导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习近平亲自推动下,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前,领导小组共召开了38次会议,有效发挥了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推动落实作用。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有利于改革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有利于统筹协调、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参见《人民日报》2017830日。】党的十九大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习近平指出,这是“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提出,要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研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加强对地方和部门工作的指导。【参见《人民日报》2018329日。】

强化各级党委领导责任。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改革定力,聚集改革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抓实目标任务、精准落地、探索创新、跟踪问效、机制保障,更加富有成效地抓好改革工作。【参见《人民日报》2016628日。】他还特别强调,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主体责任,既要把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又要结合实际部署实施地方改革、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对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要结合本地实际实化细化,时时关心,时时跟踪,盯住不放,狠抓落实。【参见《人民日报》2016112日。】

领导干部要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抓关键少数,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条重要工作方法。具体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指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人民日报》201727日。】。他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参见《人民日报》201572日。】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抓好党建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对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搞培训、提素质,选干部、配班子,育人才、聚贤能,抓基层、打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倡廉洁、惩腐败,都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添措施、建机制,都要用保证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来检验。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6页。】。针对一些干部在推进改革中不敢为、不能为、不作为,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参见《人民日报》2016224日。】

(本文作者:卢周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北京100091)

(责任编辑:刘志辉)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