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要求

作者:秦书生    发布时间:2018-12-29   
分享到 :

习近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要求

秦书生

 

[摘要]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高度关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当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另一方面,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破解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国家,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分别为18FKS0042017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美丽中国”,比如,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第九部分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专门论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参见《人民日报》20171028日。这些论述,表明了建设美丽中国在新时代具有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关注。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再到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就建设美丽中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由于人类掠夺式地开发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对立、紧张的状态。过度开采、过度排放、过度消费等,引发了自然资源枯竭、大气和水体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灭绝等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正不断加剧,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给世界各国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为解决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些国家开始注重把握发展机遇,加强环境保护,积极谋划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抢占世界绿色发展高地。2009年,英国政府连续出台《低碳转换计划》《可再生能源战略》等国家战略文件,全面系统地发布了自己的绿色新政。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制定多种政策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一些相对落后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也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如肯尼亚实施了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政策,大力推进地热资源、核能、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12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研讨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2013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华沙开幕,强调全球应携手追求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2014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秘鲁利马开幕,探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2015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12月,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201611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探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7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参与本届气候大会的国际社会代表纷纷呼吁加快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各项任务,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可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成为国际大趋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1028日。。习近平多次参加国际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并在多个场合声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态度和立场。20137月,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人民日报》2013721日。2015年,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页。20164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38页。

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论述,顺应了世界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国际大趋势,顺应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时代浪潮,树立了我国新型生态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强化了我国在世界环境事务中的公信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肩负起了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担当。

(二)国内背景

从国内方面来说,习近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论述是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解决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作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人均占有率相对不足,资源人均储备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利用、铺张浪费等问题,由此又造成了资源能源的供需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处于差或较差水平,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和退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和消亡,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习近平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7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因水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习近平明确指出:“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页。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民日报》2013525日。可见,习近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正是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破解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环境问题而作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0页。“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日报》20171028日。20185月,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民日报》201855日。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涵,就是要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第一,营造绿水青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最基本的就是要营造出绿水青山的环境,改变环境污染的状况,修复被破坏的生态。习近平明确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3页。,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1464日。,要“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7页。。绿水青山是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概括,表现出原生态的自然之美的鲜明特征和魅力所在。自然之美是一个拥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生产生活空间,是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家园。共享自然之美,就是人们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吃上天然无污染的生态食品,享受绿水青山的怡人风光,等等。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空间,为人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涵之一。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1028日。“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民日报》2015122日。。习近平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层内涵所在。其理论核心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人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来,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走弯路、错路,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520页。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认清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荣、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页。,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与自然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第三,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活之美。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页。“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3页。。这些论断,生动地体现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出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的情怀。让人民生活在一个美丽、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之中,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当今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加多样,水准也大大提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既是要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人民日报》2018520日。为此,必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活之美。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美丽中国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在2018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了明确部署。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人民日报》2018520日。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18520日。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现实国情要求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可以从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和生态文明社会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国家。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8520日。,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5页。。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安身立命的空间和场所,生态环境质量是决定居民能否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国家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目标。中国美丽了,人民才有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战略目标,“美丽”一词作为新增的内容,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在从20202035年的第一个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阶段,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得到全面提升。参见《人民日报》20171028日。

建设美丽中国还关系到我们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目标之一。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171028日。“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4页。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走美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这条路之所以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在根本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必须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放在中心位置。习近平明确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6页。所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二,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这是一种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人民日报》2018520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8页。。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社会全体成员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立起符合环境伦理的社会模式,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与环境的互利双赢、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的有序共存;要求人们自觉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和履行环境义务,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倡导使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使各种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要求形成符合长远生态效益的经济社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要求切实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破坏自然环境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在保护自然中实现发展,通过不断促进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最普惠的生态幸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社会最终将会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要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清晰勾勒和描绘出美丽中国总蓝图,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实践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以思想理念的转变为先导,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6页。。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人民日报》2018520日。,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民众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才会积极承担生态责任,才会理解和支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

第二,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推进为基础,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参见《人民日报》20171028日。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日报》2017528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一是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参见《人民日报》2018520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二是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通过绿色开采、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来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三是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四是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构建和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的产品、企业、行业,重点发展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给予这些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生成。

第三,以体制机制的绿色化推进为抓手,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10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要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红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完善以源头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制度、以过程补偿为核心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末端修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制度、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环境监督制度等。

其次,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政绩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构建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参见《人民日报》2018520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人民日报》2018520日。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当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失职失责,导致地方政府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严重恶化的情况时,要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习近平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00页。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能够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肩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要为错误决策而导致的恶果负责,从而有效地引导、激励领导干部把精力集中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第四,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生态幸福指数。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日报》2018520日。人民群众的幸福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充裕、精神生活的富足和生态环境的美好等。生态环境是衡量幸福生活的一项硬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是最重要、最普及的民生工程。这就要求着力解决损害百姓健康的环境问题,在保证空气质量、保护水源等方面下功夫,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样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实现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生态福祉。

第五,构建生态环境风险的治理体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如水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少、能源和矿产等资源短缺;能源安全存在风险,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70%;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大气污染严重,雾霾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潜在风险不断累积;一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习近平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人民日报》2018520日。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必须构建生态环境风险的治理体系。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人民日报》2018520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体系。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机构,对现有以及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开展评估,进行风险识别。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目的是预测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并在预测和预警基础上,制定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预案,提前作好各种生态环境风险发生的应对准备,以避免损失。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降低和减少危害。同时,要建立基于生态环境风险的综合决策体系,构建有效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路线图,还要制定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目标和综合性的管理战略,完善管理支撑体系,加强应对能力建设。

第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参见《人民日报》2018520日。“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1页。,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构建多元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人民日报》20171028日。。构建多元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企业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政府作为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者,在战略规划、制度设计、环境监管等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充分利用排污权交易、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税制度等,将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变成企业看得见的运营成本,倒逼企业更好发挥环境治理主体的作用,积极开展绿色化升级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建立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社会监督反馈制度,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治理效能,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4页。“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71页。。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下,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我国要积极开展生态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发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再利用、污染治理等绿色技术,降低生产生活过程中废气的排放,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对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真正实现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习近平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人民日报》20171028日。。市场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只有将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置于市场中,才能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价值,推进企业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这为环境状况实时监测和危机应对处理提供了极大便利,是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应用于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

综上可见,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美丽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以及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秦书生,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辽宁沈阳110169

(责任编辑:杜栋)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