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几个特点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5   
分享到 :

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几个特点

陈理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呈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制定的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是面向未来,面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面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遵循客观规律,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精心进行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对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呈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概括起来说,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战略部署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从根本上说,同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深刻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比如,第一个明确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确立,就决定了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要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对标对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都要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来进行科学安排。

第二个明确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重大判断的提出,决定了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要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特别是聚焦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根本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个明确关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本身就是五大建设、“四个全面”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

第五个明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新时代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化改革都要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来进行。

第八个明确点明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原因的深刻总结,深刻回答了今天中国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与之相对应,“十四个坚持”的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明确提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要求,十分明确地指明了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如何加强党的领导问题。不难看出,第八个明确和第一个坚持有着直接对应的紧密联系,既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领导问题,又回答了如何加强党的领导问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的高度统一,对新时代如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行动纲领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深刻昭示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直接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一一对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项工作中的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和具体展开,对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坚持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个坚持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个坚持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四个坚持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等重要思想,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必须一体遵循和认真贯彻落实。第五个坚持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六个坚持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七个坚持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八个坚持关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九个坚持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十个坚持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要思想,也分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部分内容中得到很好的展开和贯彻落实。

不难看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能从五年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感受到新思想的力量,在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中,我们也能进一步深刻感受新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引。正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十九大制定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才能站位很高,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这是五大建设一系列战略部署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的深刻体现。

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部署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时,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就郑重表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用“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来概括他的执政理念。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更集中全面的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一个核心词汇。报告开篇便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党的十九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更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强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制定的战略部署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分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

那么,什么是今天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呢?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特别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正是建立在我国基本国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以经济建设为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这一总体判断,是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推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必须注意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所谓不变的一面,是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谓变的一面,是指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明确我们今天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更加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经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要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只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畅通我国经济循环的血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同时,还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二是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改变农业是“四化同步”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状况,根本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四是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区域关系方面的不平衡。过去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一些。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大政策。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需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解决协调发展问题,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尽管比较突出,但差距也是潜力,潜在的需求如果能激发出来并拉动供给,就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是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还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现在,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四、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是面向未来,面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面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和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制度优势,就是能够很好地运用战略思维,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通过一代一代持续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中国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在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中,这一点也体现得非常充分。其中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主要有三个大的时间节点,一是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二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任务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就清晰地勾勒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图和行动纲领,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定了调,作出重要的顶层设计。

与这一总体战略安排相对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体现了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的鲜明特点。一方面既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多时间的现实安排,另一方面又着眼于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战略安排进行对接和规划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个大的时间节点的生态文明建设都作出全面规划部署,明确了发展目标。在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个阶段里,我们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其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更是重中之重。在三年多点时间里,这方面任务相当艰巨。在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阶段里,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将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标志。在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个阶段里,我国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特别是把“美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这不仅进一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生态文明扎扎实实的建设,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与这三个阶段大的时间节点相对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这些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突出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理念的升华,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这些战略部署既重视治标,更重视治本,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包括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给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不难看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治标力度很大,提出了一系列十分严格的重大举措,而且具有关于理念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更根本、管长远的重要思想内容。通过这样标本兼治,特别是通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遵循客观规律,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精心进行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早已不能再单打独斗,孤军奋进,而需要更多顶层设计,按照各项事业的内在联系,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全面谋划,通盘考虑,使各方面建设能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并对新时代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其目的就在于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排在第一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过去的五年之所以极不平凡,首先体现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建设一枝独秀,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是我们最大底气所在。在充分肯定五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的思想,始终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全篇,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经济建设这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开门见山便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政治建设是根本保证,保证我们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这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但我们要始终牢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新时代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最为关键的是要始终做到“三个不能变”。这就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这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文化建设是灵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社会建设是目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在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包括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这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短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生态环境建设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所有这些,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备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都是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而展开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早是由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但强调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统筹推进,则是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一个总体安排,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一个总体战略部署,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五个方面特点的这些梳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过五年来实践的探索,我们党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变得更加自觉,运用得更加娴熟,我们党治国理政、驾驭全局和领导发展的水平、能力有了巨大提升,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这对于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陈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六编研部主任、编审,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刘志辉)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