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通讯(2016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7   
分享到 :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通讯

2016年第1期 总第13期 2008年11月5日

主题词:理事大会学术研讨会

 

◆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工作通报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大会发言综述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工作通报

 

1. 2016年3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在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局办理了2015年社团年检,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提交了年度工作报告书,检查结果为“合格”。

2. 2016年8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按照“社会组织双覆盖”的要求,进行了党组织建设,具体工作由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党支部分管负责。

3. 2016年8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1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于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4.2016年9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进行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的更新和数字证书的更换,并完成了营改增税务登记办理。

5.2016年10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与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共同主办了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这是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首次作为全

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的主办方。论坛还组织评选了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优秀论文奖,共有10篇论文获奖。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办公室

2016年11月1日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

2016年10月22-23日,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联合主办,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本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80多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魏海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雄、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志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金海主持开幕式。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魏海生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马克

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新时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魏海生副局长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这篇大文章,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魏海生副局长还介绍了中央编译局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央文献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试点、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雄在致辞中介绍了福建省委党校的情况,并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是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福建省委党校的一件盛事,对于提升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开阔教师的视野、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扩大福建省委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志坚在致辞中认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是一个全国性的高规格、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论坛,这一论坛在福建的举办必将有力推进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论坛安排了一天的大会发言,有20多位专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基本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论题做了发言。论坛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分会讨论,有70多位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研究”等三个主题作小组发言。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冯雷,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秘书长胡长栓等分别作大会发言或主持会议,最后冯雷秘书长作大会总结。

本届论坛还按照惯例举办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十位青年学者获得优秀论文奖。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大会发言综述

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联合主办,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年会,于2016年10月22日至10月23日在福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等80多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98篇,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基本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论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所探讨的内容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与会学者就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在回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杨金海研究员认为,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关键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回答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这些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认识模糊、思想混乱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不够、自信心不强的问题。福建省委党校林默彪教授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以理性沉思的方式回到“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面向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在思想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性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现代性的建构。哲学既要反思中国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和意义危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疏离等生存悖谬问题,又要以理性的方式建构引导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的发展的价值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塑造当代中国的思想自我,

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在经典文本、原理的问题研究与现实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互释互动所形成的张力中,蕴涵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可能性空间。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面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避免我们在话语建构中的失语无力现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构建,这是当今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从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指出,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目前存在如下几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1、启蒙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西方哲学解释马克思主义;2、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3、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哲学;4、本真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只强调唯物史观,而忽视了剩余价值学说,本真的马克思主义是《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不研究《资本论》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创新点在于《资本论》及其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晚年人类学笔记,要以马克思的理论创新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点,推动理论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具体概念的探讨。话语本质上就是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概念体系,这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些所熟知的基本概念的涵义做出分辨。福建省委党校王斌副教授探讨了“科学”概念在毛泽东政治话语中的修辞意义。他指出,“科学”概念在毛泽东的政治话语中具有丰富的修辞意义,它较少指代科学知识创造或具体科学方法,而更多的是强调“条理化”、“依据事实”、“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反对迷信”、“遵循规律”等等,这基本符合科学的“逻辑与实证”特征。但在考察“科学”在毛泽东政治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发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倡导远落后于“科学”在民众思想中的价值赋义和意识形态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科学”的误解。参会学者还探讨了马克思的有机体、资本、意识形态等概念。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福建师范大学郑又贤教授指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原创性、导向性与学理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武汉大学朱传棨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要义包括三个方面:1、要以历史地、完整地、忠于原著的态度研读经典著作,这是“原原本本”的内在要求;2、读原著不是为了研读而研读,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3、原原本本读原著的根本要义在于理论创新,一方面要依据现时代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研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还有学者具体探讨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神圣家族》、《评李斯特》等经典文献及其当代意义。

对资本逻辑的探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刘志洪探讨了资本的核心逻辑与附属逻辑。资本不仅具有创造文明的逻辑,而且还具有摧毁文明的逻辑。价值增殖的逻辑同时衍生出了创造文明和摧毁文明这两种对立的逻辑,并牢固地支配它们的运作。资本在运动中还呈现出提高效率的逻辑与降低效率的逻辑、竞争的逻辑与垄断的逻辑、公共性的逻辑与私独性的逻辑等诸多相互矛盾的正向逻辑和负向逻辑。但这两类逻辑都由价值增殖逻辑所规约,并服从价值增殖逻辑。唯有价值增殖逻辑是资本的核心逻辑,其他逻辑都只是资本的

附属逻辑。资本核心逻辑和附属逻辑的分野,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对资本逻辑与现代世界矛盾性的理解;在实践上启示现代人类特别是当代中国应合理对待资本及其逻辑,建构更高文明形态。中山大学黄寿松副教授探讨了列宁对资本逻辑、权利平等与社会平等等问题的思考,平等既是列宁动员俄国民众参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话语旗帜,又是他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标识。与资本主义把平等主要理解为“权利的平等”不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追求“社会的平等”。列宁社会平等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平等的价值向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对马克思“重建社会”思想的探讨。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重建社会”思想及其生态意蕴。资本主义的分工是一种强制的分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服从于社会的强制力量,这不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是片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重建思想内涵着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一是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根据,二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支配”的社会批判,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克服劳动异化,还会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被资本主义“工业支配”所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的探讨。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探讨了如何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2015年再次成为英美学者热论的话题。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及如何建构的探讨,给正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国学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要发挥好“攘外安内”的作用,超越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咄咄逼人的攻势,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能够对外抵御,对内安抚、提振、凝聚人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发挥好对市场经济的“补救”作用;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有“中国情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正义”不宜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首要价值,因为“正义”过多地着眼于利益冲突和协调利益冲突,重视“界分”,而中国文化传统则把“和谐”、“友爱”、责任视为首要价值,如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过程中过于偏重于“正义”的价值,就无异于中了自由主义的“木马”。

对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探讨。军事科学院李德义教授探讨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应以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为指导,营造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创造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形式;以马克思主义军队本质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以马克思主

义军队战斗力要素理论为指导,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积极防御理论为指导,创新发展当代战争条件下的积极防御战略;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变革理论为指导,深化和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国防大学张伊宁教授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广运用于军事领域,代表着一种新的军事思维方式,蕴含着军事领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军事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地位。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习近平始终强调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历史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的群众观可以概括为: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身入群众,心入群众。

首都师范大学徐志宏教授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文化引领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里争得话语权。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历了诸多坎坷,当前的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重新唤醒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应当包括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是把我国各个民族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

中央党校邱耕田教授探讨了实践任务论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解决三个根本性问题,即逐利、强力和明理。在逐利和强力、明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地包含着利、力和理这三个关键性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同样承担着逐利、强力和明理这三大根本任务。

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教授从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与和谐理性三个维度探讨了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释读。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理性主义发展观,在中国语境下,五大发展理念在实践理性维度、价值维度与和谐维度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做了深刻释读。

武汉大学袁银传教授从反思历史,立足实践,着眼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路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需要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

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需要立足实践,揭示当今时代、实践、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当今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当今历史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曹典顺教授从“中国道路”与“世界性眼光”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哲学学科的基础问题。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理论思维能力的表征,哲学学科的生活基础是与当下中国道路具有同一性的现实生活世界,哲学学科的当下水平体现着中国道路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思维”是中国道路最为重要的时代背景之一,哲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应该具有世界性眼光。

中国石油大学张荣华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时代意蕴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是应对现实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要避免重复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老路,在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素和理念,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生态化,最终实现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率先走出工业文明的困局,实现由社会主义工业文明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渡和转变,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价值指向和时代意蕴。

最后,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冯雷研究员作大会总结。他指出,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会前认真准备会议论文,会上踊跃发言,会上会下热烈讨论,实现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和学术的交流。会议发言和论文,内容丰富,有不少精辟之论,在很多问题上深化了认识,增进了共识。他指出,本届论坛充分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我们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同时也对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在本次论坛的发言和讨论中,参会的专家学者都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要求,体现出了热情、积极的担当意识。不少学者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加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应当承认,过去某些时候,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确实存在着偏重纯学术研究而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倾向。我们必须清楚,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只停留在书斋里

和书本上的理论,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历史把光荣的使命赋予了当代中国人民,有理想、有抱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努力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二是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理论自觉。在这次论坛上,不少学者把研究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其思想精髓、理论体系作为专题来研究;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阐发;更有不少学者通过重温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观点,着力提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解释。学者们表现出的这种自觉的理论追求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显著特点。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按照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理念,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这一具体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续推进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三是在本届论坛上青年学者更加活跃,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今年青年学者论文的质量有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问题意识更接近中国现实和理论现实,分析和论述显示出学术基础更加扎实,有些论文还展现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谈到发展21世纪的、属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意识到我们所探索的这种新的理论形态,将既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等同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表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将意味着一种极大的理论创新,而实现这种创新的希望归根结底在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身上。近年来理论工作的“四个平台”建设,特别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已经显现出成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和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愿意尽最大努力把新涌现出来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吸收进来,共同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美好明天。 

(执笔:林默彪、李永杰)

?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名单

姓 名 所在单位 获奖论文

刘志洪 北方工业大学 《论资本的核心逻辑与附属逻辑》

黄寿松 中山大学 《资本逻辑、权利平等与社会平等——列宁的思考、探索与启示》

郭彩霞 福建省委党校 《论资本主义的空间殖民》

林育川 中山大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民主制思想再探》

王增收 南通大学 《论自由主义正义的限度与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

李永杰 福建省委党校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辨析与构建》

施 钰 安徽大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关系的多维透视》

王素玲 安徽农业大学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的逻辑演进理路与启示——基于阶级意识?文化批判?微观政治学的理论范式》

王 斌 福建省委党校 《“科学”在毛泽东政治话语中的修辞意义》

张 彤 黑龙江大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