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24   
分享到 :

作者:张现民 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媛

ISBN 978-7-5098-4875-3

定 价:48.00元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在大量收集国内外档案文献及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考订、比较与研究,勾画了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这是课本里的钱学森。我们知道的钱学森,是他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国,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钱学森归国历时五年,其间种种艰辛,恐怕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中共党史出版社)一书对种种细节做了详细披露。

“羁绊”,是钱学森自1950年回国被拒被捕被限制行动开始的艰辛时日。“归来”,记述钱学森1955年终于回归故土的情形。彼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本书在大量收集国内外档案文献及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考订、比较与研究,勾画了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人物研究往往会陷入拔高主人公、演绎主人公故事的泥淖,然而本书作者审慎地避免了空泛的抬高与议论,叙述以资料档案为依据,以还原历史场景为目的,呈现出钱学森经历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当年,钱学森回国受阻、行李被查扣,甚至被囚禁在特米诺岛上,直至被保释出狱,美方对钱学森的怀疑、调查一直都在进行着。美国司法部还召开了四次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听证会。检察官古尔丘与钱学森的一问一答的对话,把读者带入紧张的氛围里。面对“你忠于谁”的发问,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忠诚于中国人民。假释期间,钱学森必须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信件和电话都受到审查。在这种状态下,钱学森依然写出了《工程控制论》,引起学界强烈反响。钱学森曾说:“当时并没有想到建立新学科,而是为避开美国特务的追踪和迫害。那时我还很年轻,虽然痛苦,精力还很充沛,我不能消沉。我必须积累知识,随时准备返回祖国,为建设新中国尽力。”

在这期间,中方也就被强迫扣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与美方进行积极的交涉。1955年8 月 4 日,美国移民归化局签署了同意钱学森归国的正式通知。书中提到,当钱学森预定船票时,被告知一等舱船票没了,只有三等舱,但这也不能阻挡他一家回国的步伐。并且,钱学森坚持不要美国政府的船票款。最终,“克利夫兰总统号”载着钱学森等中国学子,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

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可以说是一部鲜活而真实的爱国大片。在钱学森回国事迹感召下,一批有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海外留学人员也选择了回国的道路。例如 1956 年回国的吴锡九,在其著作《回归》中这样说:“在1956 年追随钱学森归国”,还说:“钱学森的回归行动对我们不仅具有爱国激励作用,而且又多了一层兄长式的表率作用。”回国后的钱学森更是抓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撰写完成《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刊登了《核心中国科学家》,还说:“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支付酬金和信任了 15 年的人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第一颗原子弹送上了天空。”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在南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6 月 4 日,《洛杉矶时报》以《美国培养的火箭专家》为题聚焦钱学森。可以说,该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该书基于档案资料的叙述,着眼于研究与分析,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读来犹如身临其境。强烈的画面感,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细节,不由人不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