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中国—中东欧合作走深走实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专家观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陈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中国—中东欧合作走深走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和奥秘,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不仅给中国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和动力,也给世界分享了宝贵的机遇和红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回答和应对,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 既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的文化基因,又是对时代潮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在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重要时刻,登高望远、拨云见日,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引领人类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这一倡议顺应了世界大势、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的愿望,把中国发展同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加强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促进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深厚。中东欧不少国家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一批国家。70年来,彼此之间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原则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往密切,各领域互利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丰富多彩,双方进一步合作交流面临新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机遇。

通过智库方面的交流合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增进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拉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在这方面,自2016年起,已先后在波兰华沙、匈牙利布达佩斯和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为智库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继续加强多边和双边交流互动,不断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作出新的贡献。

 

TIM图片20191206153419.png

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尤利娅·莫妮卡·厄勒—欣卡伊: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合作大有可为

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值得珍惜和传承。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尤利娅·莫妮卡·厄勒—欣卡伊表示,“罗马尼亚是第三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今年迎来了中罗建交70周年。上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进行了长期的石油勘探开采和炼油方面的合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厄勒—欣卡伊用罗中两国的GDP对比情况,来证实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她说,上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和中国的GDP比例是1:6.6,而现在是1:5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非常健康,而罗马尼亚则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且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失去了活力。否则就不会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失去的10年,就不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当前,罗马尼亚正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谈到对华合作,厄勒—欣卡伊认为,罗中合作基础牢靠,潜力巨大,大有可为。首先是两国建立了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两国领导人在多边场合频繁会晤,相互了解与信任不断增强。在近年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两国领导人密切会见,为深化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为中罗关系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和新平台。罗马尼亚是较早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两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潜力巨大。罗马尼亚有一些港口亟需扩建,但遇到资金短缺等困难,仅靠欧盟方面提供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在5G建设方面,罗平等对待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公司,保障其合法权益。她说,“相信中国公司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不同。”

第三,两国在旅游、教育和文化合作方面潜力巨大。她说,“这是低敏感度的领域,我觉得两国的合作潜力就在这里,相信和中国的合作大有可为。”

 

1.p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关系中心中方秘书长崔洪建: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高质量合作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势头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关系中心中方秘书长崔洪建表示,一方面要对未来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有更多信心,另一方面对未来面对的挑战也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国际变局的各种作用下,结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内涵,应该提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再出发,其目标是向着高质量合作的方向发展。

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受阻,全球贸易和投资形势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也受到了很大挑战。但是,人们对已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基础依然充满信心。崔洪建提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需要设定合理预期,这对维护和巩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彼此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此外,中东欧地区是首个与中国政府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地区,在政治互信、政治沟通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要把“一带一路”合作与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崔洪建看来,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已经成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一大亮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应该发挥支柱性的作用。“中东欧国家在中欧、亚欧的互联互通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东欧国家内部的互联互通也非常重要,未来通过陆海联运,可以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崔洪建说。

 

TIM图片20191206171335.png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杜尚·普罗科维奇:中国企业是欧洲非常重要的投资者

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是欧洲非常重要的投资者,人们也经常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带来双赢的结果,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受益。这种新的思路对于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也日益成为区域政策的新力量。国际社会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到底何去何从,如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所生活的世界。

 

TIM图片20191206154831.png

波兰波兹南经济与商业大学教授卡塔日娜·纳夫罗特: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

波兰波兹南经济与商业大学教授卡塔日娜·纳夫罗特在过去20年中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表示赞叹。她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自己曾经到过甘肃,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也留意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发展成就。在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中,创新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现在有些减弱,但是因为其创新方面的能力,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可期的,对中国发展速度的预期仍然排在世界前列。

谈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卡塔日娜表示,一方面双方的合作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外贸和经济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平衡,以波兰为例,在中东欧国家中波兰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近年来中国与波兰的贸易不平衡有所增加,这种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加强跨文化的互信和互谅是巨大的挑战。卡塔日娜认为,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应该倡导建立一个全范围的、更加透明的、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被纳入的治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共同解决包括世界贸易、全球金融、全球资本流动性、技术和知识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多边主义去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当中。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有一种集体化的力量,能够在各个层面上更好地去控制彼此间的不同。”卡塔日娜说。

卡塔日娜认为,在强化波兰和中国的合作关系过程中,双方应该关注共同利益和公众利益,应该在区域内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比如双方之间可以携手共同解决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文化沟通等共同存在的问题。

 

TIM图片20191206171056.png

塞尔维亚战略选择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米蒂奇:指责“一带一路”倡议无助于解决欧盟内部问题

捷克在“17+1”的格局中处于地理位置靠中间的国家,它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当中,在捷克国内有很多“一带一路”的坚定支持者,巴尔干地区的媒体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很多正面报道。事实证明,中国对捷克的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发展状况很不错。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双赢的局面。有些说法将“一带一路”看作威胁,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欧盟内部的问题,将“一带一路”战略当作替罪羊,这是自欺欺人,也不可能解决欧盟和整个西方的结构性问题。

 

TIM图片20191206171423.png

匈牙利总理内阁办公室首席分析师丹尼尔·加博尔·乔波: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双赢

在巴尔干地区有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需要建立更多的燃煤电站来满足这些需求,因为在这一地区,燃料煤炭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在巴尔干地区投资建设燃煤电厂,以及火力发电厂和水电站。中国的银行为这些项目建设也提供了贷款。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建设项目提倡双赢,针对人们关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也发布了针对中国海外企业投资的指导方针,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该遵守东道主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环境方面的规定。

 

3.png

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拉脱维亚-中国学术交流中心讲师西吉塔·施特鲁伯加:抓住契机迈出教育交流新步伐

人文交流是各国间交流的基础,教育和科技之间的交流又是其中很重要一个部分。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拉脱维亚-中国学术交流中心讲师西吉塔·施特鲁伯加认为,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应该利用"一带一路"以及17+1机制,抓住相关机会打造更高水平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

施特鲁伯加认为,“17+1”模式的合作对于教育交流是一个更加广泛的平台,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可以在更加制度化的平台上进行更加频繁的互动和交流。一些制度化做法和倡议,也都是在“17+1”的模式之下进行和布局的。比如教育政策的对话等交流,显示出各方有决心加深互相之间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合作,而且期待更加透明的互信的交流,推动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联合科研项目的好方式,包括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合作,NGO和智囊团之间的合作。我们期待合作更加双向并且密集。我们关注到,中国在本科生的出国生源方面是非常大的贡献力量,他们可以选择的中东欧国家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施特鲁伯加认为,迈出教育交流新步伐,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深相互了解。为了能够实现平衡和长期的战略合作,中东欧各国与中国应该在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制订有效措施便利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教育管理和程序方面的巨大差异,阻碍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在学位制度方面,应该制订更多的举措对欧盟和中国的法律进行讲解。三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性部署。中东欧国家需要明确的政府支持和教育专项支持,需要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交流和沟通,构建共同愿景,以期长久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TIM图片20191206154528.png

保加利亚国立世界经济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部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亚历山大·斯托扬诺夫·季米特洛夫:“一带一路”倡议给欧洲带来巨大机遇

保加利亚国立世界经济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部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保加利亚国立世界经济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部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亚历山大·斯托扬诺夫·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能够进一步联络各个大陆之间的关系,实现互联互通,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制,是传统机制的重大补充。一些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发展,而中国也能够与这些国家共同获利。

“这个倡议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季米特洛夫说,过去一年的经济会议和相关的会议中,各方创建了很多的贸易和投资机制,来进一步促进相关制度的落地,而且在机构层面也做出了很多的承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于未来,各国应该有怎样的期待和预期呢?季米特洛夫认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巨大的欧亚市场,并进一步促进欧洲内部的一体化,因为欧洲内部的一体化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非常重要,欧洲需要更多的整合和一体化。欧洲也需要进一步改变目前投资的条件和环境。“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进一步帮助欧洲增强竞争力,对中东欧国家来说也是很好的合作机会,相信未来将得到更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亚历山大·斯托扬诺夫·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能够进一步联络各个大陆之间的关系,实现互联互通,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制,是传统机制的重大补充。一些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发展,而中国也能够与这些国家共同获利。

 

TIM图片20191206153336.png

爱沙尼亚塔林大学人文学院高级研究员马格努斯·伊尔姆贾夫:波罗的海国家对华基础设施合作潜力巨大

爱沙尼亚塔林大学人文学院高级研究员马格努斯·伊尔姆贾夫认为,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17+1”合作,尤其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伊尔姆贾夫表示,波罗的海国家都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投资力度,立陶宛成为该地区中国投资的最大接受国,占中国对波罗的海国家投资总额的75%。此外,中国对拉脱维亚的投资也在增加。但总体而言,波罗的海国家只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伊尔姆贾夫指出,中国发表了极地政策白皮书《中国的北极政策》,鼓励积极参与北极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在北极海域石油与天然气钻采、可再生能源开发、冰区航行,参与北极航道开发利用和旅游资源开发、海底光缆建设等。波罗的海国家临近挪威、芬兰等极地国家,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的货物通过北极航线运往欧洲将变为现实,给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目前,波罗的海国家正在研究建设跨海隧道项目,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通过海底隧道连接起来,使两地的交通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挪威和芬兰也在考虑修建北极铁路,将挪威的港口与芬兰的铁路网连接起来。伊尔姆贾夫指出,由此将形成一个连接东北亚与西欧之间的新通道,与现有的绕行苏伊士运河的航道相比,这一航道路程较短。赫尔辛基塔林海底隧道,将为现有船运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TIM图片20191206171231.png

匈牙利对外事务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哲尔吉·伊利亚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俄罗斯也在借鉴、利用和实施中国的一些技术新方法和体系。匈牙利的5G网络由华为建造,中东欧国家在致力于向中国学习。”匈牙利对外事务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哲尔吉·伊利亚斯对中国的发展赞赏有加。

哲尔吉·伊利亚斯认为,中国是匈牙利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未来的机会方面,中国可以带来非常多的希望。对于匈牙利来说,中国是经济合作的优先目标国家。匈牙利是一个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既从开放的世界经济当中受益匪浅,也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的影响。“一带一路”的贸易路线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了一些自然屏障。匈牙利非常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参与到跨国界的项目当中,和伙伴国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加速推动合作项目,很多项目释放了巨大潜力。

哲尔吉·伊利亚斯表示:“互联互通不仅仅是区域之间的,而且应该是区域内部的和跨区域的。我们对邻居的建议可以总结为,我们应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把城市之间、国家之间连接起来,各国应该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中国在欧洲建立了多个物流中心,在中东欧也建立了物流中心。中欧的物流枢纽可以成为一种多边的性质,能够进一步促进多边合作和政策协调,进而促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区域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我们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之中。”

 

TIM图片20191206154916.png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部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拉加娜·米特罗维奇: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影响力的大国。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部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贝尔格莱德亚洲问题研究所主任、教授德拉加娜·米特罗维奇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非常快,欧洲花了150年时间完成工业化,而中国在短短25年间就完成了。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中国在学习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期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分享更多发展的成功经验。

德拉加娜认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了联系和合作,这种互相交流的理念对于其他国家大有裨益,能够促成友好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很多合作机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在世界价值体系中成为核心力量。

作为全球重要的参与者,中国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德拉加娜建议,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进行合作寻求共赢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公平性和平等性。每个国家的参与程度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疑虑,所以中国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可能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此外,中国市场应该更加开放,允许有更多的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补充中国的市场产品品类,也可以减少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中国在全球的环保、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角色未来还应该得到加强。

 

TIM图片20191206171153.p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王莉:四种努力让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动能更澎湃

当前全球变局下,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重新趋于复杂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王莉认为,中东欧地区政治新态势增加了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复杂性。中方一直强调,“17+1”平台不是地缘政治平台,而是经贸人文合作的平台。而且中国已以实际行动对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合作新挑战作了回应。

第一,强调合作的互利和务实。中国和中东欧的贸易在“16+1”和“一带一路”框架下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贸易逆差问题一直存在。中国近两年来在想方设法改善双方贸易中的逆差问题:宁波的中东欧博览会从地方级转为国家级,上海进博会邀请中东欧国家参加,对中东欧优质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这些都是促进贸易平衡的实实在在的措施。从数字上来看,中方的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虽然贸易逆差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在朝着好的方向迈进。

第二,倡导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表达了愿意与中东欧国家继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希望。同时,中国始终十分重视回应欧洲的关切,强调这是对中欧关系一个有力的补充。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16+1全球伙伴中心”正式建立,推动帮助双方企业更好地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欧盟的法律法规,这也是中国在与中东欧合作中充分尊重欧盟法规的生动体现。

第三,重视合作的创新性。正视双方对于发展的共同需求,通过协调与对话不断改善合作条件,寻求合作动能。一是创新合作方式。比如中小企业的合作、地方合作,均是在双方长期合作中不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东欧国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二是创新合作内容。创新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发展经济、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绿色经济的合作,对于双方创新发展都有助力。

第四,重视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对话和民心相通,用好并扩大双方均兴趣日增的地方合作以及旅游、卫生、体育、智库交流等,通过人文交流的方式来增进了解,化解疑虑,构建信任。其中,旅游业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双方民众的沟通和了解,有望成为一个持续合作的增长点。总之,中国与中东欧加强合作,符合双方的需求,有助于中欧关系整体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TIM图片20191206153522.png

希腊帕潘德里欧基金会学术与国际项目部主任迪米特里奥斯·奥伊科诺穆:共同应对挑战 共谋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和技术鸿沟等。” 希腊帕潘德里欧基金会学术与国际项目部主任迪米特里奥斯·奥伊科诺穆表示,“我坚信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此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商讨处理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光明未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都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把大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应该看到,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这些挑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 奥伊科诺穆表示。

首先是气候变化。数据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应对环境问题时,各国都应该献计献策,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问题。

其次是不平等问题。当今世界不平等问题非常突出,贫富差距悬殊。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都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而不平等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巴西一个贫困小镇里,穷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4岁,而富人平均寿命则能达到75岁,这两者间有20多年的寿命差距。

第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技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平等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奥伊科诺穆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挑战有一个共性的背景,就是世界将人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面对共性的挑战,我们不管身处何方,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