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五个重要思想的守正创新

作者:武市红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人类命运的新理念,其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对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五个重要思想的守正创新。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作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判断,对当今世界作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的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改变了过去一直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邓小平判断,世界大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生,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判断。这个判断是40年来我国集中精力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提出,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时代潮流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他对世界大势的判断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是时代潮流。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二、继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策,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工商界代表人士时,针对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好战”时指出,毛泽东、周恩来多次声明,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他还说:“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今天,针对一些人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观点,习近平指出,这要么是一种误解,要么就是一种曲解。他说,为了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16页。)。

三、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造“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全球伙伴关系

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相继实行过“一边倒”“两条线作战”“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秉持完全独立自主、同任何国家都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结伴”,就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伙伴”关系,习近平的解释是:“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伙伴意味着合作共赢、互学互鉴”。(同上书,第184页。)他还说,在当今世界,“解决某些问题,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努力做不到,只有广泛建立伙伴关系,心往一起使,劲朝一处使,才能不断取得积极成效”(同上书,第166页。)。

四、坚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针对世界上南北差距扩大,国际政治领域由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的新趋势,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习近平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同上书,第7页。)。“现行的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要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载《人民日报》2019年12月4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五、继续坚持对外援助,全面提升和拓展我国对外援助的水平和层次

我们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57页。)1964年,我国确立了以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为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无私支持。1978年以后,我们把对外援助由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2013年,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和拓展了我国对外援助的水平和层次。“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要建设一个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的各国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用习近平的话讲,“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

(武市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