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原标题: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作者:于朝霞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

100年前的1920年3月,在五四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乃至成立中国共产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根本解决以前,还须有相当的准备活动”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和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19年8月,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批驳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他指出,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对中国的问题,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而在根本解决以前,还须有相当的准备活动才是”。
  解决旧中国的问题,“须有相当的准备活动”,而理论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都是不可或缺的。1920年初,陈独秀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秘密离开北京去往上海。在途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针对多数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比较陌生的情况,李大钊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来吸引和影响进步青年。
  在李大钊的带领和影响下,1920年3月31日,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在成立之初没有公开开展活动,实际运转一年后,经报蔡元培校长同意,于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成立启事,对外正式公开活动。启事刊出后,全校为之震动。除北大学生外,北京其他学校学生闻讯后也前来报名参加。随后,研究会将启事单独付印,邮寄分发全国各地,外地报名入会成为通讯会员的人一时大增。见报名者颇踊跃,李大钊喜出望外,对罗章龙说:“我们初步获得成功,是大家长期努力所致,今后还应本此精神,继续工作,打开局面。”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而载入史册。
  “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布的成立启事指出,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对于马克思派学说研究有兴趣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的会员”;入会手续“由会员介绍或自己请愿,但须经会中认可”;研究方法,以搜集、编译、刊印马克思主义文献,召开讨论会、演讲会等为主。自成立到1926年前后停止活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搜集、翻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这是研究会进行的一项基础工作。研究会搜集了众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图书,其中一部分是向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后的手抄本,其余的主要是由会员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捐献而来。研究会还计划翻译出版共产主义系列丛书10种,列宁系列丛书14种,马克思主义丛书14种。研究会实际从事过《共产党宣言》《震撼世界的十日》和《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工作。在《资本论》第一卷时,罗章龙等人都觉得翻译这本书很难,啃不动,便请德文老师给他们讲解,德文老师也说:我认得文字,但不懂得意思。最后他们还是把它译出来了。
  第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研究会成立之初,设有“劳动运动研究”“共产党宣言研究”“远东问题研究”等特别研究小组。后增设了10个研究小组,分别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专政及马克思预定共产主义完成的三个时期”“社会主义史”“晚近各社会主义之比较及其批判”“经济史及经济学史”“俄国革命及其建设”“布尔什维克党与第三国际共产党之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夺之实况——特别注意于中国”。研究会会员可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活动。在讨论会上,会员可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会员可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展辩论和交流。
  第三,定期举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会、演讲会。研究会规定每周六晚上举行一次讨论会,每月举行一次演讲会。1922年2月19日,李大钊首先带头作《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公开演讲,参会人员认真听讲,很多人都作了笔记。黄绍谷记录整理了一份,在2月21日至23日《晨报》上连载发表;陈仲瑜记录整理了一篇,在2月21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扩大了研究会的影响。1922年5月5日,研究会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大会,李大钊、陈启修等应邀作演讲。1923年1月15日,是德国无产阶级战士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牺牲4周年,研究会为此专门举办纪念会。除会员外,纪念会还吸引了很多会外人士参与,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当时,李大钊还与胡适、张东荪等人就“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展开辩论,辩论会吸引了校内外很多师生。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解答问题,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传播。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结合”
  除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外,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是为了以学会友、以研会友,这是李大钊把“对于马克思派学说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联合起来的一个开创性的重大举措。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之初,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室,取名“亢慕义斋”(德文“共产主义”Kommunismus的谐音),也即“共产主义小室”之意,专门存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多方努力和筹措,至1922年12月,“亢慕义斋”收藏有数百部中、英、德、俄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其所藏图书对毛泽东等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关键作用。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活动期间,同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保持密切联系,并用心阅读他们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书刊。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在北京期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就是“亢慕义斋”所藏的《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和《社会主义史》。罗章龙回忆说:“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庞大的翻译组,大量翻译外文书籍,《共产党宣言》就是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不长,全文翻译了,按照德文版翻译的,我们还自己誊写,油印,没有铅印稿,只是油印稿。我们酝酿翻译时间很长,毛主席第二次来北京后看到了。”“亢慕义斋”虽小,却大有乾坤,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处。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像毛泽东一样越来越多的共产主义者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鉴于此,李大钊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于是乎,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成员开始参与北方地区的建党工作。研究会成员朱务善回忆说,成立研究会,“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结合,企图建立共产党”。研究会19个发起人中,后来有1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包括李大钊在内,邓中夏、罗章龙、吴汝铭(吴雨铭)、李梅羹、刘仁静、范鸿劼、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等10人,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16人),名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58人名录中。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必要准备,是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