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学习习近平关于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

作者:汪谦干    发布时间:2020-05-29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不同场合围绕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5 月17 日,他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9 年3 月4 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他再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关于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用一个专题讲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他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2018 年5 月4 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他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毛泽东曾经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以历史学科为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历史学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一些人打着重构历史的旗号,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肆意歪曲历史、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比如,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污蔑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等等。在历史研究中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出了问题。

习近平指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比如,在高校普遍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如,十九大以后,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 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继成立,在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发挥排头兵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经典著述陆续编译出版,一批重大理论辅导读物和系列通俗理论读物相继推出,一大批重点教材进入课堂,一大批理论文章在重要报刊陆续发表。这些做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而实际上,也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才能做好。习近平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努力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把握好、利用好、吸收好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资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一系列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其时代价值,结合今天中国的实际和需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此外,还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有益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学习国外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他认为,吸收国外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以开阔历史视野、丰富社会知识、增加文学修养。

值得注意的是,把握好、利用好、吸收好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务必要有批判精神。要在继承、吸收、借鉴前人和别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深刻总结、科学概括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大有作为的时代,也是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习近平强调:“社会大

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我们亲身经历和见证的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科学概括。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国弱民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新中国刚成立时,关于当时我国工业的落后状况,毛泽东曾经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国防工业都有较快的发展,还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更是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也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在理论上取得了丰富成果,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工作。比如,历史学者除了要准确地记录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应通过回顾历史深刻总结和分析为何我们能取得这些成就,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政治学者应着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法学学者可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推进历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社会学者应剖析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及其原因;管理学者要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经验和不足,等等。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好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深刻解读新中国 70多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这些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四、坚持良好学风,认识和引领时代,研究和回答问题,资政育人、服务社会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应该怎样大有作为、发挥作用呢?

首先要认识时代,引领时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这样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全球深层次矛盾突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

那么,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今天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该怎样认识并引领时代呢?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挥好自己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他强调,“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内涵更加丰富、表述更加生动的思想理论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努力引领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研究和回答问题,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即: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

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努力为党和政府、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要努力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好国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机遇,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使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治国理政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不仅在教育部门工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育人的职责,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育人的使命。一方面,要通过研究、宣传、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创新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党和国家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最后要坚持良好学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认识和引领时代,研究和回答问题,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坚持扎实、良好的学风,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毋庸讳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纠正的不良风气。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良好的学风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端正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正做到端正学风,坚持优良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才能有所作为、发挥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应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应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愤图强,奋力拼搏,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书写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汪谦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