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大意义

作者:万建武    发布时间:2020-06-10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摘 要]脱贫攻坚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重要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对人类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和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核心要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了反贫困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谋划者和指挥者,是这一成功实践的主要推动者,是这一理论创新的主要贡献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与理论认识,对于坚持走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习近平扶贫论述 共同富裕

 


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迈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上,乃至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这都是彪炳史册的大事。能成就这个伟业,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和坚强领导。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反贫困实践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为坚持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提供宝贵借鉴和深刻启示。

一、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诠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这个重大政治论断展开的。脱贫攻坚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完成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关系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岀版社2018年版第31页。】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第一,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把体现党的性质宗旨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的这句铿锵有力的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诠释。他在讲这句话时,直接联系的就是扶贫问题,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岀版社2014年版第70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扛起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搞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贫困农民翻身得解放;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下决心啃下绝对贫困这根硬骨头,让广大农民彻底摆脱贫困、一起奔小康。试想一下,如果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还没有解决脱贫问题,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那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该怎样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信该怎样维护?这个极其紧迫的问题,是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他一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第二,深刻阐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立足点。这是习近平在十八届二中全会部署扶贫工作时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他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岀版社2018年版第5页。】这句话看似平常,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从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口中讲出来意义就很不寻常,展现出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使命意识。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讲:“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实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的GDP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却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习近平不止一次讲,面对这种巨大反差,“我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载《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与否、优越与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把自己第一本著作命名为《摆脱贫困》,坚持把扶贫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来抓,其深远意义就在这里。

第三,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道理,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习近平经常讲这句话,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切感悟其中的道理。“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就像毛泽东讲的那样:“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37页。】就今天而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很显然,维护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分配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习近平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岀版社2016年版第827页。】我们必须作出更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体制,尤其是做好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脱贫攻坚战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是争取人心的一项重大政治工程。

第四,郑重立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军令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但从现实情况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这是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反复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而且不止一次说“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7页。】,就是要提高全党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立下雄心壮志,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确保打赢这场硬仗。2020年3月6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工作的严重影响,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脱贫攻坚目标必须按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发出了最后冲刺的动员令,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注入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经过脱贫攻坚战,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2019年底的52个,可以说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这些重大成绩,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

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和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是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他强调,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建立起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对反贫困“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00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89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建设什么样美好社会的设想。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8卷第652页。】。这些重要思想在中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并有新发展。

一是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放在首位,明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强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4页。】脱贫攻坚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直接涉及上千万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绝对不行,必须把目标任务明确下来,否则“增进人民福祉”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经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党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

二是强调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脱贫的根本举措。马克思精辟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6页。】反贫困也是这样。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幸福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习近平特别提醒要树立扶贫的正确政绩观,不能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不能再走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的老路子。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会运用“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的辩证法,让贫困地区依靠自身的长处、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特定领域先飞,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三是强调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抓好精神扶贫,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梦想成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并不是说要大包大揽,而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的机会,享有人生成功的机会。习近平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37页。】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有同志说等富了以后再抓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了时间再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都是错误的”【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8页。】 。

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方略,对反贫困“路在何方、办法是什么”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根本路径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蓝图,还指明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路径,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很多宝贵思想。比如他们强调,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9—560页。】。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309页。】。要真抓实干,“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301页。】。这些理念和要求贯穿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全过程。

一是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思路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有好思路、好路子。习近平指出:“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574页。】他高度重视扶贫方式创新,提出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措施。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思路,这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中的体现。

二是强调关键在精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实效。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精准。习近平明确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总的原则,就是坚持精准方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施精准识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实施精准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实施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实施精准考核,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三是强调坚持从严要求的作风,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指出:“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13页。】必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扎实实抓下去。为此,他提出脱贫攻坚的“四实”作风要求,即“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反贫困“怎样组织保证、如何攻坚取胜”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政治优势的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35页。】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这个政治优势,强力开展脱贫攻坚。“越是进行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46页。】

一是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为脱贫攻坚提供政治保证。习近平突出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明确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一个是抓好党建促扶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维护农村稳定的领导核心;一个是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二是强调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脱贫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习近平创造性提出构建扶贫大格局的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从力量构成上,提出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一个是从扶贫形式上,提出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一个是从运行机制上,提出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三是强调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支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否则很多扶贫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即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不乐观的情况下,仍然做到扶贫资金没有减,而且中央和省级财政还明显增加了投入。在这个时候,怎样用好扶贫资金就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专门作出部署,强调要严厉打击扶贫领域的“苍蝇式”腐败,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肃处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综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清晰看出:围绕反贫困这个实践主题,习近平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目的、路径、保证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总结出“六个坚持”的脱贫攻坚基本经验【“六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活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还清晰看出,围绕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对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反贫困的中国方案。这些理论认识和制度成果,集中诠释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特别是关于反贫困的理论。习近平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谋划者和指挥者,是这一成功实践的主要推动者,是这一理论创新的主要贡献者。

三、中国减贫事业对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减贫方案,以及中国在反贫困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广泛支持。

第一,反贫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责任担当。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贫困问题。反贫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致力于全人类的反贫困事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造福,也要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

第二,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中国也在大力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形成反贫困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同样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方案给予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转引自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第三,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是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世界的必然选择。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目前,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指出:“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基于此,他作出“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723页。】的重要论断,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明确发出“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的号召,强调要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把为人类减贫事业作贡献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紧密联系了起来。

从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的理论,回答“为什么要反贫困、怎样反贫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到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到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递进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从对人民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这样三个维度,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时代担当。正是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脱贫攻坚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

四、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验与启示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描述。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就是把共同富裕当作“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来看待的。他深刻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他还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就是按照邓小平当初的设想,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对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脱贫攻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一步,其成功意义重大,经验弥足珍贵。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结合上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践与理论的分析总结,我感到,以下“八个不能”对于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至关重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动,这是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性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只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共同富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这是动力源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场新的长征,需要持续不懈努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意志和拼搏精神,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能有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克服艰难险阻,把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不能弱,这是重要法宝。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这是生命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必须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彻始终。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要求,才能主动适应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完成好,一步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第五,新发展理念不能改,这是基本遵循。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而且是高质量发展。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任务。

第六,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不能乱,这是路线图。党的十九大在谋划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时,对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安排。第一步,就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就是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这个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才能确保按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第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不能停,这是发展的外部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国人民历来把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使命。实现共同富裕,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妥善应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为人类作出贡献,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不能丢,这是科学方法。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好传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本领的关键。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对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全面考验。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既部署好“过河”的任务,又解决好“船”的问题,扬思想之巨帆,迎时代之新风,聚全民之伟力,胜利抵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彼岸。

(万建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