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升华及世界意义

作者:申森    发布时间:2020-07-09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分享到 :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全新机遇与宽广平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指引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科学全面地谋篇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不可或缺的绿色维度实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认知,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理念和执政策略等维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执政党特别是各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崭新视野与丰富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不断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的更高标准与重大使命。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政党要取得执政成效,都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指南针”和“导航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①]由于实践的发展和认知的推进,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会打上独特的时代印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从实践维度不断开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知的新境界,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理念和执政策略等方面积累了全新认知与丰富经验。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了对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的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持续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巩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一时期经过了不少难关,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解决了不少顽瘴痼疾,取得了一些成效,总体上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局面。但是,必须冷静地看到和承认的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仍然面临重重压力与种种考验。准确来说,这种考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科学判断,即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所处阶段的准确概括,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与精准定位,同时也凸显了强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领导与顶层设计的时空诉求。三期叠加的阶段不仅是实现化茧成蝶、完美蜕变的特殊时期,更是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攻坚克难,逆水行舟的关键阶段。

从国内层面看,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的任务迫在眉睫,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③]。因此,在新时代,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一起成为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决打赢的这三场重要“战役”,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一项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在这种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强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④]。的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将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环节众多、系统复杂,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需要进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

从国际层面看,参与、贡献、引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也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由于具有全球性的特质,已经不仅是某个国家面临的本土任务,而是全球需要一起面对与承担的共同挑战与共同责任。然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在进行; 国外部分人“抹黑”中国、“唱衰”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治理进程屡遭挫折。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也成为证明中国模式和中国力量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⑤]。习近平总书记从正反两个角度入手,对比性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世界性意义。一方面,他从告诫性角度警示全党: “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 另一方面,他以这一举措的重大世界影响与国际反响激励和鼓舞全党与全国人民: “在我们这个十三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⑥]

在当前国内与国际、党内与党外面临着复杂形势与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持续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全面统一领导是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必然选择。

(二)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的根本法宝,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法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醒目凸显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与科学执政能力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神经系统”的大脑与中枢,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总指挥官”。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政治高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已然不仅是一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具体问题,而且日益成为直接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效的关键因素与评价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也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意义融入执政理念与具体执政过程中。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 “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⑧]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西方国家政党狭隘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发展框架下的简单化议题讨论,开始从更深刻的政治文明建设高度着手探索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主义解决方案与破解模式,从政治意义的维度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长远性与持续性提供了根本保障。不仅如此,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认知层次之深还集中体现在特别地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党最高行动纲领的执政党,无论是对世界共产主义政党发展,还是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而言无疑都具有非凡的开创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具体制度体系的建设,不断建章立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些探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机构机制上,通过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彻底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分散机制,优化职能配置,强化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等功能; 二是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接续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在内的40 余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重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厦的“四梁八柱”逐渐完整稳固地树立起来。

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自上而下”地牢牢抓紧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这个“牛鼻子”,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层面不断守正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具有政治确定性、政策支撑性、战略指引性的全面理论保障,也为加强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宗旨的认知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传承的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更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内在宗旨和根本遵循。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⑨]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定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党伊始,共产党人就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⑩]的人民观确立为指导和衡量党一切事业的重要价值准则。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守正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对共产党执政根本宗旨认知程度、永葆自身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核心需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绿色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1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个根本线索与逻辑轴心。在满足人民需要的意义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凝聚着人民群众深切期望的共同的绿色愿景,同时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绿色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和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12]生态环境是具有最普惠性特质的民生福祉,因为作为一种民生产品,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从本质上就是为了探索和回应老百姓满不满意、答不答应的诉求与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绿色生活需要这一使命追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重要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3]这个判断从根本上遵循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内在契合性与高度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一判断还实现了对过去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狭隘理解与误解认识的超越,充分意识到当前赓续不断、竭尽全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不断着力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要不断努力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不断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继续推进和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新时代回应人民生态环境诉求、解决人民“绿色”民生问题的必经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14]。要履行和实现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要把保证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重要着力点与最终落脚点。解决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产与供给更多的绿色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推进是对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把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大推进。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

不可否认的是,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绿色底色。绘制好这幅画卷必然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依赖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在不断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进行调整升级的生动实践中聚沙成塔、积水成渊,逐渐筑牢美丽中国的现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维度都在不断地深刻彰显: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与实践也充分地验证与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我们进行一切实践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接续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也愈加清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理解与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具体而言,无论是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转型,还是推动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升级,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每个领域、每个过程、每个方面,人民群众的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这些观点,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巨大力量的珍视与重视。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行动观。准确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必然要求全员参与、全民动手、全面行动的全民性或者整体性事业,其实现的根本路径在于“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16]。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17]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磅礴伟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依赖的可靠力量。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依托于人民群众日日夜夜的生产实践、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革命、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依靠人民群众改变自身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必须紧紧依赖人民群众的宝贵力量,都需要通过形塑人民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全新的合生态的道德行为准则,开展一场广泛性、全民性、持续性的绿色斗争才能实现。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群众之基,打赢防治污染的人民之战,就要凝聚好、利用好、巩固好伟大的人民力量,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行动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实践、勇于革新、实现突破。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领域

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学习型政党,也是具备长期执政能力的世界大党,一直以来重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守正创新开辟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新领域,把锤炼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能力作为在新时代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使命任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深度嵌植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过程之中,不断地拓展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领域。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强党内政治和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组织建设中必须贯穿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如果说,以凸显和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全面制度设计是主动而为的话,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则更多的是从约束性维度采取的一种倒逼机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提升到党内政治建设的重要高度,并且逐渐塑造和形成了呈现显著“绿色化”特质的政绩观和政治生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建功立业的重要领域,广大领导干部要从政治建设维度出发,以高度的敏锐性重视提升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政治意蕴时强调:“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18]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层面和制度维度全面立体地将改善环境质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提供良好的环境明确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不仅是对各级党政机关的规定动作要求,更是要深刻成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环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的重大历史责任。全党上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粗放发展的结果必然也将是自尝苦果,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消减,也会导致党的权威性受损、公信力式微、执政力削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风险,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现实阻碍。

事实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组织建设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鲜明趋势的确引人关注。这些组织建设的制度化探索集中体现在把“绿色”约束深深嵌入到党纪党规等党内制度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主要体现在组织制度层面对领导干部主体责任的约束力度和管理强度显著增强,强化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等制度形式,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有效手段,全面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建设责任的全面考核与多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19],“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成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21],严肃告诫全党“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正视问题、着力解决问题”[22]。不仅如此,领导干部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关键地位和抓手作用得到充分重视,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原则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政主体进行常态化、细节化的管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只有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制度才不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2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政治站位、责任意识等方面为严格规定、严厉约束、严密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制度设计层面守正出新,探索研究并制定出台了不少管用的“强招”“实招”,制度趋紧的倒逼机制使各级党政机关切实树立起“失责必追究,追责到终身”的使命担当意识。比如,2013 年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开创性地从制度机制建设层面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权责进行了规定,文件明确了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要进一步突出和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绿色指标的考量权重。而2015 年中组部和监察部共同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 》则更加精准地明确了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的认定,并对失职行为的追责程序进行了严格细致规定,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设置了不可触碰的“制度高压线”。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出台,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主体责任原则和严格问责、终身追责的考核问责原则牢固确立起来,标志着对习近平生态文明的贯彻执行进入了全新阶段,为新形势下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更精细化的政治制度保障。党内相关制度的密集出台,呈现出在新时代严格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责任量化管理的政治要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校正与保证在新时代政治建设中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建设的政治责任高度高瞻远瞩,着重完善与加强顶层设计和具体制度规定,从权与责相统一、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角度,将绿色政绩观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紧箍咒”与“照妖镜”的约束功能与震慑作用逐步形塑起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集中精力、奋力担当的政治责任。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拓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建设领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地刷新和拓宽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内容和执政领域。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素,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维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域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自扫门前雪”式的孤军奋战,而且是全面联动、协同共建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创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位”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纳入总体布局所产生的是化学反应式的复合结果,不是简单求和的“4 + 1”公式,而是全面代入与深度融合的“1 × 4 + 1”。显然,生态文明建设是环节繁多、机制复杂、系统巨大的综合工程,这不仅意味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25]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意味着各级党政机关需要在生动火热的实践工作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不同领域具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推进,合理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从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整体进程的高度出发,为锤炼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更大空间,把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世情国情党情统筹起来,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建设领域统筹起来。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全新的执政领域也是锻造全方位执政能力和彰显执政优势的关键空间。具体而言,在国内层面就是:在经济建设上,以绿色发展理念继续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与消费方式的全面升级; 在政治建设上,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创新,加大制度供给,全面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塑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人民的绿色生活方式,激活和释放绿色科技创新的潜能与活力; 在社会建设上,建设环境友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健康活力的社会生态,充分保障生态公平与生态民生,汇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合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中国要在国际层面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持续地领导探索构建融通中外的生态文明话语,争取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环境治理秩序深刻重构、深刻变革、深刻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突出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形成和塑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全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组织部门、综合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监察部门等都要把这个事情落实好”[26],充分汇集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在新时代的实践创新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全方位、多维度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建设,全面拓宽党的执政领域,为提升党的执政境界与执政格局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指引与理论前瞻。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和担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推动、参与、引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既实践性地丰富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模式与样态,又理论性地深化、强化、细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执政党和共产党的生态执政和生态参政提供了可参照的生动现实模板。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探索为世界上不同制度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积累了重要的执政经验和治理智慧。人类文明是多样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不同的文明在本质上又是相通的,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生态文明而言,亦是如此。全世界人民对美丽世界景象的美好憧憬与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之间也是相通相融、互利互赢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汇聚并生成了丰硕的生态智慧,不仅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强、可执行度高的实践性模板,也为国际生态治理话语和理论创新贡献了中国思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 5 治理并具有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的发展中大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模式为书写构建世界生态文明的鸿篇巨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灵感思路与创作素材。不论是连续三年被授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故事、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环保工程,以及支付宝平台创新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还是被写入联合国宣言的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的经典模式,抑或是被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充分褒奖的北京治霾经验,无不是鲜明凸显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富有成果、乐于分享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贡献的佳话。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探索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加强党内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借鉴范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遭受严重挫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维度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领域,持续开辟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境界,无疑是为当下国际上较为低迷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开出了一剂“强心”的良方。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共产党探索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事业产生了强大的引领效应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也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依然不是社会主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中国模式振奋和提升了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士气”,一定程度上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广阔前景。

再次,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而言,探索共产党自身的党内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诉求的双重目标也要求其在政治纲领中纳入更多的生态文明元素,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无疑也在政党建设和发展路径层面给予其重要的灵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受到各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赏,可以说,引发了一股“向东看”的趋势。如美国共产党主席约翰·巴切特尔( John Bachtell) 高度评价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担当的领导者角色,特别是在巴黎气候协定中的坚定立场。资本主义制度体制下,生态环境治理前景极为堪忧,特别是奉行“美国优先”战略的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严重冲击和破坏了逐渐成型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这显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狭隘之心与失信之举。当然,这也再次向世界充分显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损害和恶化,却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或替代方案,若要根本性彻底性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正如巴切特尔所言,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作为民众型政党必须持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积极作为,生态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诉求,也是人类未来生存的关键”,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不可能等到社会主义到来之后才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现在就积极作出改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27]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绿色执政方略和经验为其探索和发展治党战略和政治主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重要信心,也为其实现政治诉求开启与拓宽了全新的视域。

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同样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进入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速航道,同时也进入了三期叠加的“历史交汇期”。生态环境治理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武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应对实践生成的挑战,化解防范各种风险,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持续深入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执政规律的双重探索,流畅隽永地书写筑牢美丽中国之基、构建全球生态文明之梦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原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20 年第3 期)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59 页。

[②]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5 页。

[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页。

[④]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9 页。

[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 页。

[⑥]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9 页。

[⑦]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页。

[⑧]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 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2009 年版第44 页。

[⑩] 《毛泽东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43 页。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页。

[12]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9 页。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0 页。

[14]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5 页。

[15]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2 页。

[1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9 页。

[17]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51 页。

[1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86 页。

[1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757 页。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96 页。

[21] 参见《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59 页。

[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90 页。

[23]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于《求是》2019 年第3 期。

[2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43 页。

[25]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48 页。

[26]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 页。

[27] 骆小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双重危机的根源——访美国共产党主席约翰·巴切特尔》,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 年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