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知识问答(1-50)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5   
分享到 :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端的标志是什么?

答: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日本是怎样侵占中国东北的?

答: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日军侵占沈阳,随即在几天内侵占安东(今丹东)、海城、营口、辽阳、鞍山、铁岭、本溪、抚顺、四平、长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广大地区。9月,辽宁(除锦州及辽西)、吉林两省沦陷。11月,黑龙江省基本沦陷。1932年1月,锦州及辽西地区沦陷。2月,哈尔滨沦陷。在短短四个多月内,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3.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是什么?

答:笃行军事至上,谋求世界霸权;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向人民灌输黩武思想,大肆扩军备战;对外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公开发动侵略战争。

4.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国策,始于明治维新初期,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初,并在向朝鲜、中国实施侵略扩张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1890年12月6日,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帝国议会发表的《施政方针》,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山县有朋的《施政方针》突出强调了所谓日本的“主权线”和“利益线”,即:守卫日本的疆土、不容他人侵犯,是为“主权线”;与主权线密切相关的区域为“利益线”,主张侵略中国和朝鲜。

5.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具有浓厚封建传统的日本,效法西方列强,“脱亚入欧”,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侵略中国。

6.日本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的?

答:从明治维新开始的70余年间,日本穷兵黩武,发动或参与了一系列侵华战争。1874年侵犯中国的台湾,随后强行将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并入日本;1894年借口朝鲜问题,发动大规模侵华的甲午战争(史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占台湾及附属的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并攫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一系列在华特权;1900年,日本作为主力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京、津等地驻兵权;1904年,为同沙俄争夺东亚霸权,日本在中国东北与沙俄进行了所谓的日俄战争,夺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随即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和侵华武装关东军;191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借口对德国宣战,强占胶济铁路全线,攻占青岛,夺取了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特权;1915年日本公然向中国的袁世凯政府提出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疯狂的侵略国策,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极其黑暗的一页。

7.毛泽东对近代日本的性质是如何判定的?

答:毛泽东指出:日本是一个带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指出了日本区别于一般帝国主义的本质特点,指明了日本特别富于军事侵略性的根本原因。

8.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答: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时,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较深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的反动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对内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的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争霸世界为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9.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日本法西斯化除了具有法西斯的共性之外,与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化的途径有明显不同:它不是在推翻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基础上确立法西斯专政,再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法西斯化,而是在对现代军国主义旧的国家体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造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过程中,逐步完成整个国家法西斯化的。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继承和发展了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并把两者融为一体,以达到其用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目的,弥补其经济的先天不足和资本主义发展滞后的弱点。军事垄断与经济垄断相结合、军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形成日本式的帝国主义,即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因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特别富于贪婪性、野蛮性和残暴性。

10.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索得多少赔款?

答:2.315亿两白银(其中0.3亿两为退还辽东半岛的补偿)。日本勒索的这些巨额战争赔款,约相当于中国189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2.6倍,等于日本1895年全年财政收入的4倍以上。这些赔款,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并使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得到进一步强化。

11.1927年6月,日本外务省为制定对华政策,在东京召开了什么会议?

答:东方会议。1927年6月27日,针对中国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形势,为制定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这次会议。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会上宣示《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对华动用武力的强硬政策;同时表明,日本对华政策以东北地区为重心,特别强调其在满蒙地区的“特殊地位”,为其下一步的侵略行动造势。

12.1927年东方会议后,日本加紧侵华,先后三次出兵山东,制造了什么惨案?

答:济南惨案。杀害中国军民和外交人员6000余人。

13.日本在中国东北最大的殖民掠夺企业是哪个?

答:“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14.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实力如何?

答: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兵力有1个师团、1个独立守备队和1个重炮大队及宪兵队等,共1万余人;此外,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武装在乡(退伍)军人和各种警察,总计2万余人。

15.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军的军事实力如何?

答:当时,东北军(即东北边防军)总兵力30万人,除因军阀混战随张学良进入关内的11万人以外,留在东北的尚有近20万人,其中,驻辽宁6个旅、驻吉林9个旅、驻黑龙江5个旅,另有公安、警察部队。

16.1931年日本为侵华制造借口,制造了两次事件,分别是什么?

答: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和8月的中村事件。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18.九一八事变后,西方大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绥靖政策。

19.在中国强烈要求下,国联派出了以谁为首的调查团前往中国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

答:李顿。1931年12月10日,国联大会作出决议,组成以英国前代理印度总督李顿为首的5人国联调查团,前往中国东北现场调查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20.《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李顿调查团在东北经过一个半月的访问调查后,完成了调查报告书,即《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又称《李顿报告书》)。报告书出于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不满,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了揭露和谴责,认为东北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的预谋,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权,是日本的工具;但同时又对日本鼓吹的“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表示同情,主张不必恢复东北的原状。报告书企图改变日本独占的现状,以维护列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大暴露。国联的姑息退让态度,不仅未能制止日本对中国侵略,而且也使国民党南京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幻想破灭。

2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什么?

答:“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22.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对内宣传的基本理由是什么?

答: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的基本理由是“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他所谓的安内,主要是指继续“围剿”工农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他所谓的攘外,在此时其实不过是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同清朝末年以来的反动统治者一样,蒋介石总是把国内革命人民看作致命的敌人。他认定“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必须“先清内匪再言抗日”。他袭用过去中国统治者以夷制夷的故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企求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压迫日本撤兵。

23.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是通过什么实现殖民统治的?

答:伪满洲国。

24.伪满洲国是何时成立的?

答: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随后,溥仪与本庄繁以“换文”的方式签订了日满密约,将国防、内政、经济和人事任免等大权,全部交给日本,其傀儡政权的面目暴露无遗。1934年4月,“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改当“皇帝”,年号改为“康德”。溥仪以出卖主权为代价,当上儿皇帝。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25.日本是如何通过移民政策加强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的?

答:实行移民政策,是日本侵略者强化对中国东北统治的重要手段。1932年初,日本拓务省撰写了《满洲移民计划大纲》,确定了移民侵略方针。1936年日本政府把移民列为其国策之一,并制订了庞大的移民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移民到东北8.8万户、21万人(不包括青少年义勇队约1.8万人),占地330万町步(约4910万亩)。日本移民的目的,就是扩大侵略势力,增强统治东北人民的力量。

2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什么样的抗日号召和救国主张?

答: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代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意愿,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提出了收复失地、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和《对日战争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忠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对日本侵略绝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

27.“珍珠桥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答:九一八事变初,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杭州、太原、长沙、西安、开封、广州、福州、武汉、南昌等城市的青年学生,纷纷发表通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931年11月,日军进逼锦州,国民党政府竟然向国联提出将锦州划为“中立区”,交由国际共管。消息传出,全国哗然,各地青年学生立即将请愿团改为示威团。12月17日,汇集在南京的各地学生3万余人举行联合大示威。当示威队伍走到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附近的珍珠桥时,遭到国民党政府警察和宪兵的残酷镇压,当场有30多名学生被打死,100多名学生被打伤,1000多名学生被捕。这就是骇人听闻的“珍珠桥惨案”。

28.谁指挥了江桥抗战?

答:马占山。1932年10月初,日军进逼黑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受命出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代军事总指挥,领导全省抗战,指挥了江桥抗战。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爱国官兵所进行的大规模抵抗日军侵略的壮举,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和支持。

29.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什么性质的武装?

答: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各阶层人民、部分爱国官兵和绿林武装等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抗日武装的通称。其成分极为复杂,其中农村各阶层群众占50%,原东北军官兵及公安警察占25%,绿林武装占20%,知识分子和工人、商人、地主、士绅等约占5%。

30.东北抗日义勇军最早兴起在哪里?

答:辽宁地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辽宁的义勇军便陆续建立起来。主要有:黄显声、熊飞组织的辽宁抗日义勇军,邓铁梅、苗可秀组织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唐聚伍组织的辽宁抗日义勇军等。在吉林地区,义勇军大多是在1932年2月哈尔滨保卫战失败后组织起来的。主要有:李杜等率领的吉林自卫军,冯占海统率的吉林省抗日义勇军,王德林等指挥的吉林国民救国军等。在黑龙江地区,义勇军大都产生在江桥抗战之后。主要有: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苏炳文、张殿九领导的东北民众救国军等。据不完全统计,到1932年4月,东北三省义勇军总数已发展到30万人以上。

31.九一八事变后,北满地区创建了多支抗日游击队。1932年5月,创建巴彦游击队并任总指挥的是谁?

答:北平清华大学回乡学生、中共党员张甲洲。

32.一二八事变是何时发生的?

答: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以20余辆装甲车为前导,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33.一二八事变中同日本侵略军作战的是哪两支部队?

答: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他们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30多天,以装备简陋之师,抗击装备精良之敌,连续击败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使侵华日军遭到九一八事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中国军队为反抗侵略、洗雪国耻,付出伤亡约1.4万人的重大代价。

34.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谁是中国空军抵御外侮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答:归侨飞行员、军政部航空第6队副队长黄毓荃。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他英勇善战,击落日机数架,立下赫赫战功,在2月5日的空战中,遭到数架日机围攻,不幸以身殉国,成为中国空军抵御外侮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35.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海民众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夜发动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军和随后参战的第五军(张治中任军长)部分官兵,不顾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远不如日军等种种困难,发扬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坚持抵抗一个多月,取得重大战果。日本侵略军被迫三易主帅,数度增兵,结果是损伤1万余人却无法实现速战速决的迷梦。

36.1932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上海停战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产物,规定中国不得在交战区驻兵,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规定日军可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37.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在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联合抗日的宣言。这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代表团讨论的意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名义起草的宣言正式发表,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38.1933年3月,以宋庆龄为主席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联合上海20多个进步团体成立的抗日团体是什么?

答:国民御侮自救会。

39.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何时成立?

答:1933年5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促进下,以冯玉祥为首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告成立。队伍很快由数千人发展到10万余人。抗日同盟军于6月中旬在张家口召开军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同盟军的纲领等决议案。会后,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率部北上迎击日伪军。1933年10月底,同盟军遭到失败。

40.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何时英勇就义?

答: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乔装潜回天津。1934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进行抗日活动。11月9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1月24日在北平就义。

41.吉鸿昌英勇就义前,写下了著名的诗句。这首诗句是什么?

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4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是什么战役?

答:长城抗战。

43.《大刀进行曲》是根据什么题材创作的?

答:根据1933年长城抗战而创作。长城抗战中,特别是在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以有我无敌的气概,手持大刀,拼死肉搏,予日军以大量杀伤,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词曲者麦新据此写出《大刀进行曲》。歌曲发表后迅速传遍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

44.《塘沽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933年5月31日,国民政府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代表中日双方签订《塘沽协定》。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顺义、通县、香河、宝坻、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不得有“挑战扰乱之行为”,并将长城以南冀东22县定为中国不得驻军的非武装地带,从而使整个华北地区的门户洞开。至此,长城抗战中广大爱国官兵的满腔热血和奋勇拼杀,换来的不过是一个屈辱的结果。

45.何谓福州事变?

答:上海一二八抗战后,第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蒋光鼐、蔡廷锴决心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以及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黄琪翔等,公开发动抗日反蒋的行动,史称福州事变。

46.国民党军中最先接受共产党的三个条件、实行停战抗日的是哪支部队?

答:第十九路军。

47.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日本吞并整个华北,与日方签订了哪两个协定?

答:“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1935年5月,日军出动坦克、装甲车、炮队到河北省政府门前武装示威,制造了河北事件。

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交禁止全国抗日活动等条件的“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致函梅津美治郎,表示6月9日所提各事均承诺之。梅津美治郎的“备忘录”和何应钦的书面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在河北事件发生之时,日本关东军又借口其人员在察哈尔张北受到中国军队盘查,制造了张北事件。6月27日,国民党政府指派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以换文方式签订了“秦土协定”。国民党当局同意从察哈尔省撤退中国驻军和国民党党部,解散抗日机关和团体,“招聘”日本人为军事和政治顾问。“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

48.华北事变是怎样发生的?

答:1935年4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和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共同发起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历史上把日本通过逼签协定、扶植“自治”政权和进行经济侵略等手段,而逐步攫取华北主权的一系列行为,称作华北事变。其实施步骤是:首先利用《塘沽协定》对日本的有利条件,把国民党中央势力从华北排挤出去,实现华北政权特殊化;然后选择屈从日本的傀儡,成立华北“自治”政权。在扩张方向上,以热河为桥头堡两面并进:一面是南下河北和平津,进而“蚕食”整个华北;另一面是西入察哈尔和绥远,控制内蒙古西部地区。

49.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使华北五省二市脱离中国,鼓动“防共自治运动”,利用汉奸建立了什么伪政权?

答:“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本侵略者为使华北五省二市脱离中国而“独立”,大力收买汉奸,鼓动“防共自治运动”。

1935年11月25日,日本扶植汉奸殷汝耕在河北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东22个县。

50.国民党当局为适应日本“华北自治”要求,在北平成立什么妥协机构?

答:冀察政务委员会。国民党当局计划于1935年12月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适应日本要求“华北自治”的妥协办法。这个委员会以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军长、曾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为委员长,委员中包括日本推荐的老官僚王揖唐、王克敏等人。在日本政府看来,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使华北成为第二个“满洲国”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