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视察新华社始末

作者:万京华    发布时间:2020-09-18    来源:百年潮
分享到 :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到新华社视察,并看望了新华社的干部职工。这是新华社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党的新闻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邓小平此次来新华社视察,却是一次不在日程之内的“意外”活动。

“意外”之行的缘起

对于新华社,邓小平是十分熟悉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对解放区和军队的新闻工作就非常关心,与前线记者接触也较多。1946年10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派到前线的记者方德、吴象根据延安总社指示前往军区司令部采访刘邓首长,邓小平当场口述一篇新闻稿,由记者记录誊抄后发回新华总社广播,及时攻破了国民党中央社所发刘伯承将军已战死的谣言,成为党的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多次对新华社工作作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1957年2月,邓小平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专门讨论新华社工作的会议上指示:“新华社的性质不变”,“可向世界性的大通讯社的方向努力,要有这样的雄心”。这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作出的重要指示之一。

邓小平与新华社记者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情谊。1978年10月,把邓小平请到新华社来的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李琴,是一名资深外事记者,多年直接负责采访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李琴是中外媒体中唯一被批准参加采访的文字记者。李琴的丈夫杨立三,是新中国第一任解放军后勤部部长,在长征途中为病重的周恩来抬过担架。20世纪50年代初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为他执绋送殡。“文革”后期,在1975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江青接连在山西大寨发表讲话,矛头指向当时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领导开展全面整顿的邓小平,并影射攻击周恩来。采访会议的新华社记者将情况向社党的核心小组作了汇报。听取汇报后,副社长穆青提出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反映。作为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成员,李琴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她在会上提出,如果不便以组织名义上报,可以以个人名义向上反映。社长朱穆之表示“完全可以”。会后,李琴将江青在大寨讲话的情况向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作了反映,请她代为向毛泽东报告。随后,李琴又在采访间隙向邓小平作了简要汇报。不久,朱穆之和穆青决定将记者整理的一份书面材料呈报毛泽东,并附上由他们签名的呈报信。李琴接到材料和信后,毅然在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采访外事活动时交给王海容上报毛泽东。反映江青的问题,无疑将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朱穆之、穆青、李琴深知其中利害,仍然义无反顾地采取了行动,体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虽然在呈送过程中,形势有变,信被退了回来,但后来这件事还是被“四人帮”知道了,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朱穆之、穆青、李琴被迫停职检查,接受批判,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朱穆李事件”。在“朱穆李事件”中,虽然在信上签名的是朱穆之、穆青、李琴三个人,但实际参与这一过程的还有其他一些同志,它反映了新华社很多干部职工的心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不久,“朱穆李事件”平反,朱穆之、穆青、李琴也重返工作岗位。

悄然到访与热烈欢迎

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的复出,顺应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各个领域亟待开展的拨乱反正的工作。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市委书记赵鹏飞等陪同,视察北京前三门新建的公寓住宅楼。邓小平视察活动当时没有发新闻。李琴听闻邓小平正在新华社附近的前三门一带视察的消息,向社长曾涛汇报后便急忙赶了过去。邓小平视察完建筑工程之后,陪在身边的李琴以征询的口气问道:“新华社就在斜对面,是不是到我们那里坐坐,看看?”李琴也没想到,邓小平竟然很干脆地答应:“好嘛,去啊!”负责保卫的同志一听急了,连连说:“下次吧,下次吧!”可是邓小平却示意李琴坐上他的车引路。

上午11时许,没有事先通知,没有前呼后拥,邓小平乘车来到了新华社。进门时,门卫由于没有得到通知,伸手示意不得进入。坐在车后排座位上的李琴连忙拉开咖啡色车窗帘,争取门卫放行。几乎是同时,邓小平拉了拉李琴的上衣,示意不要让人知道他坐在车内。幸好门卫认识李琴,顺利放行了。

邓小平来新华社,只有两部车。一部车上坐的是邓小平和卫士长,另一部车上坐的是陪同邓小平考察住宅工地的林乎加和中央警卫局的一名卫士。

他们一行人来到新华社办公楼门前下了车,径直乘电梯来到四层社长曾涛的办公室。曾涛看到邓小平进来,满脸惊喜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前与邓小平握手。接着,副社长穆青也从办公室过来。大家围坐在长条会议桌四周。曾涛简单汇报了新华社的工作。邓小平便和大家随意交谈起来,气氛融洽、亲切。

当谈话结束,他们一起走下楼时,新华社很多同志闻讯后已自发赶了过来。邓小平看到满院子的人,便问跟在身边的李琴:“是不是你李琴搞的?”李琴答道:“这哪里是我安排的,是同志们闻讯后自发赶来向遭受‘四人帮’迫害后复出的小平同志致意的!”新华社的同志们看到邓小平出来,都热烈鼓掌、欢呼,整个大院一片沸腾,邓小平也含笑向大家挥手致意。此时,新华社摄影记者郭占英抓拍了一张十分传神的照片。

邓小平1978年10月20日视察新华社,受到广大干部的热烈欢迎

偶然之中的必然

邓小平这次来新华社,确实偶然。但偶然发生的事,往往也有其必然性。

对此,李琴曾表示,小平同志来新华社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朱穆李事件”给他留下了印象;二是新华社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等重大报道中态度鲜明、报道有力;三是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新华社怀有更大的期望。她个人起的作用只是抓住时机发出了邀请。

新华社从1931年创建以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都是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文革”结束后,国家处在历史大转折的重要关头,十年内乱留下的严重后果和造成的混乱在短期内消除并非易事。新华社当时的一些报道,已涉及冲破“两个凡是”禁区等问题。如1978年3月播发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全国植棉模范吴吉昌》,最早发出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声音,发表后就曾引起尖锐的反映。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报道中,新华社大力支持的鲜明态度,也曾遭到来自上层的批评。面对“文革”刚刚结束后徘徊前进的复杂政治局面,新华社的报道无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新华社必将肩负更加艰巨的任务。邓小平的到来,充分反映了他对新华社工作的支持和关怀,给了新华社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所著《穆青传》一书中这样评述了这场会面:“在刚刚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这一天,邓小平来到新华社,虽然没有更多的语言,却胜似千言万语。这是一次心灵的相会,一次战士和将军的相会,一次历史的相会。”

(作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史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原载《百年潮》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