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政治优势托举伟大减贫奇迹

原标题:独特政治优势托举伟大减贫奇迹
作者:郭如才    发布时间:2020-10-20   
分享到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构筑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年,我们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个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一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制胜密码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吃饱穿暖住好,是中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朴素愿望。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提出过美好设想,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近代以后,我国山河破碎、战乱频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长期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生活,遇到大灾大乱,更是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党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向全党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如果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党的宗旨怎么体现、我们的承诺怎么兑现呢?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最深的牵挂、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去了河北阜平县,后来又去了不少贫困地区,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7个专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每次座谈会前,他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经过全党全国上下同心、接续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实现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服。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近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彰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制胜密码2】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按要求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党中央建立和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主要是管两头,一头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另一头是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督导,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乡镇层面,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在村级层面,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为压紧压实责任,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党中央要求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期间,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负责同志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了字。这是给党中央立的军令状,也是对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考核的依据。有脱贫任务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安排,实现了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的要求,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推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制胜密码3】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能不能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效果。为了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党中央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确保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条件下,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显著增加,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2019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260.95亿元,比2018年同口径增加200亿元,增长18.85%,连续4年保持每年200亿元增量。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在脱贫攻坚中,东部地区不仅帮钱帮物,而且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启动实施经济强县(市)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携手奔小康”行动,推动形成了上下联动、东西携手、共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近300个中央单位参与了定点扶贫,实现对592个贫困县全覆盖,示范带动省(区、市)层层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不断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通过设立全国扶贫日,建立扶贫荣誉制度等举措,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既有力推动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制胜密码4】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党中央深刻洞悉和准确把握我国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生动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党的十八大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各不相同。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中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就充分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还有待加强。

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中央认为,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实现了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的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了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的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实现了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的转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制胜密码5】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脱贫攻坚战是对我们党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实打实的考验。党中央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党中央把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制定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完善考核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较真碰硬,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符合实际,有力督促引导各地区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制度机制,提高各级干部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强化抓落实、促攻坚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等问题,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9年、2020年,中央办公厅先后下发通知,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不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18年10月,十九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对内蒙古等26个地方、单位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推动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中央纪委办公厅还专门印发《关于2018年至2020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脱贫攻坚过程中突出的腐败问题以及严重的作风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仅2019年,全国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5万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推动举一反三、持续深化纠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作风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继续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