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我河山 英雄气长存——纪念李兆麟将军诞辰110周年

作者:王中明    发布时间:2020-11-02   
分享到 :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创作的《露营之歌》。这支歌唱出了抗联将士饱含血泪的呐喊,唱出了民族英雄守护家园的决心,是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是鼓舞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李兆麟将军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东北战场上硝烟弥漫的抗战历史,重温峥嵘岁月里凝炼的铁血柔情,深切缅怀为“夺回我河山”顽强拼搏的民族英雄,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鼓舞斗志,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运思出奇 立志横扫千军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侵占、奴役、蹂躏东北14年,李兆麟也坚决、勇敢地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14年。他是东北抗联高级将领中少数几位历经14年抗日战争全过程的人。

1910年,李兆麟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今灯塔市)的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运思出奇,横扫千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21岁的李兆麟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在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李兆麟告别家乡父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国斗争的洪流。他卖掉一车大豆作路费,奔赴北平。在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北平反帝大同盟”。他下工厂、到农村,向广大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党传递信件、散发传单。经过党的教育和抗日斗争的锻炼,李兆麟从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知识的进步分子。

1932年春,根据党组织指示,李兆麟回到家乡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英勇搏斗。他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分散的民团和山林队之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奔走呼号。有一次,李兆麟被一支打着抗日旗号,实则匪性未改的“抗日山林队”威胁。在死亡面前,他毫无惧色、义正辞严:“我们都是中国人,今天我们的国土被日本人占领了,我们拿着枪,应该打谁?”最终,这支武装被他的正气所感染,同意合力抗日。

在李兆麟的不懈努力下,1932年3月,由各武装力量组成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成立了,在辽阳和沈阳、本溪之间的广大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他们歼灭汉奸土匪“洪盛队”、活捉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久留岛、歼灭汉奸地主武装“南大会”,并于8月28日攻打了重兵防守的沈阳城。辽阳乃至整个辽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呈现出一片风起云涌的大好局面。接连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许多百姓纷纷加入义勇军,到1932年六七月间,队伍已经发展到6000多人。经过斗争的磨炼和考验,李兆麟于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组建武装 创建抗日游击区

义勇军斗争遭到失败后,李兆麟以全部精力参加到党领导的创建抗日武装工作中。1933年6月,中共奉天特委遭到敌人破坏,李兆麟于同年8月登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开始了他在北满大地的新的战斗生活。然而,这也是李兆麟与哺育他的辽沈大地的最后诀别。

到哈尔滨以后,李兆麟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他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巡视各地,组织、发动、动员群众开展反日斗争,协助、指导游击队创建工作,在北满党内、军内参加核心领导工作,对北满地区坚持开展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起到重要作用。

1934年初,李兆麟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珠河反日游击队工作,担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从这时起,李兆麟开始使用张寿篯这个名字。珠河反日游击队于同年6月,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李兆麟任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赵尚志任司令。在赵尚志、李兆麟的领导下,哈东支队不断发展巩固,珠河游击区也迅速扩大,比初建时扩大了3倍,从珠河的三股流发展到延寿、宾县、五常、双城等县的部分地区。

随着哈东支队的不断壮大,在吸收地方青年反日义勇军中的骨干力量基础上,1935年1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李兆麟先后任一师二团和一团政治部主任,率部队在延寿、宾县、阿城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36年1月28日,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会议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号召,决定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在赵尚志、李兆麟的帮助下,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于1月30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李兆麟任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

李兆麟十分重视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在组织领导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他始终强调拓展游击区、建立根据地,并亲自领导游击根据地建设工作。在珠河游击根据地、汤原游击根据地的建设中付出大量心血。1936年3月,李兆麟率队一举攻克汤旺河根据地内的最后一个敌据点老钱柜,把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控制在我军手中,并在此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设施,有力地支援了北满前线的斗争。在这些设施中,李兆麟参与主持创办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贡献巨大,先后为北满抗日部队训练和培养了200余名军政干部。鉴于东北抗日斗争蓬勃发展、抗日游击区日益扩大的形势,1936年初,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撤销满洲省委,按东北已有的四个游击区分别建立省委,同年9月,李兆麟被任命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委员。

艰苦远征 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和各抗日军队的坚决抵抗下,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同时,东北抗日民众在全国抗战形势鼓舞下,掀起了新的抗日斗争高潮。他们不断破坏敌人的兵站、仓库、交通、通讯等军事设施,直接威胁了敌人后方基地安全。1937年冬,日伪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三江大讨伐”,使抗日斗争形势日趋严峻。为粉碎敌人“聚歼”抗联队伍的阴谋,开辟新的游击区,并试图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1938年五六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外,北满抗联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分三批进行西征。11月,李兆麟率领由抗联第六军军部教导队和抗联第十一军第一师组成的远征队在富锦集结后出发西征,翻越小兴安岭,年底到达海伦一带,冲破了日伪当局部署的“三江大讨伐”,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一年,小兴安岭山区冷得特别早,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要穿越几百里荒无人烟的高山密林,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没多久,部队带的粮食基本吃光了,抗联将士们在深山密林里寻找干枯的蘑菇,甚至把皮鞋和皮带剁碎煮着吃。有一次,战士们在雪地里找到了一张已经发了霉的马皮,大家都非常高兴,但当他们把马皮放在火上烤时,却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李兆麟见有的战士皱起了眉头,便风趣地对大家说:“同志们,这可是好东西呀!闻着不好吃着香,吃了它,保住命,咱们才能继续打鬼子啊!”说完,他捡起一块马皮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高兴地吃光了这些发霉的马皮。

著名的《露营之歌》就创作于西征岁月里,它是对抗联将士的必胜信念、钢铁意志和顽强作风的真实写照。一经传唱,便回荡在黑龙江畔,兴安岭上,鼓舞着广大抗联将士不畏艰难,浴血奋战。那年那月,北风强劲肆虐,战士们的手脚已经被冻裂,为抵御严寒,他们相互依偎、围火取暖。饥饿、严寒及长途跋涉,令战士们疲惫不堪,不少战士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长眠在皑皑白雪的林海里。每当极端困难的时候,李兆麟总是鼓励大家,“我们的西征就快要到达目的地了,大家要坚持,度过这黎明前的黑暗。看啊!祖国在酣战、他们会来救助我们的、斗争到最后一个人、也要等着他们。”

长期的抗联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磨炼,李兆麟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所做的政治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抗联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贯彻党中央确定的抗日救国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抗联指战员的政治军事素质,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越的抗日游击战争。

这支历经磨难的抗联远征军,历时近两个月,行程千余里,终于走出了密林,胜利到达绥棱境内的抗联后方营地白马石,与前期抵达的抗联部队会和,北满抗联主力的西征宣告胜利结束。这次西征,粉碎了珠河三股流敌人妄图把我抗联军队“围歼”在伪三江省的阴谋,实现了向敌人统治薄弱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的计划,保存了抗联部队主力,为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开展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黎明前夕 噩耗震惊中外

在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中,李兆麟既是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又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骁勇善战,娴熟地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挥抗联第三路军所属各部,驰骋于小兴安岭山麓,广袤的黑嫩、松嫩平原,在群众的积极支援下,英勇地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全国抗战,沉重打击日伪当局的反动统治,令日本侵略者心胆俱寒。

1939年5月,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为骨干,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第三路军在黑嫩平原与日伪军展开了更加频繁的斗争。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向我国东北大举增兵,抗日联军处境十分艰难。为保存实力,抗日联军除留下两个小分队以外,其余各支队在李兆麟的领导下,转移到苏联境内。为便于对越境抗联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苏方的帮助和支持下,东北抗联在苏联远东境内设立南北两个“野营”,越境部队分别集中在两个“野营”内。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游击队南北“野营”及在东北活动的抗联人员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为之后重返东北战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必要准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李兆麟与周保中等率领抗联指战员配合苏联红军抢占东北,协助八路军、新四军进行解放东北的英勇斗争,李兆麟“杀敌救国复河山”的夙愿,终于随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而实现。虽然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国民党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并没有结束。哈尔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共两党必争的战略要地。10月1日,中共滨江省人民政府在哈尔滨成立,李兆麟任副省长。之后,又担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面对东北复杂的革命形势,李兆麟不畏强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使国民党反动派如鲠在喉,又恨又怕。他们多次策划刺杀李兆麟的行动,均未得逞。面对危险,李兆麟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醒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召开三八节庆祝大会,李兆麟在会上发表了同国民党针锋相对的讲话。第二天下午,他在道里区水道街9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李兆麟忠实于党、祖国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模范的领导干部。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在与凶恶敌人的斗争中,他坚毅刚强,积极进取。这位民族英雄,没有牺牲在饥寒交迫的林海雪原和兴安峻岭,也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松花江两岸和辽阔的黑嫩平原,却倒在了抗战胜利后,建立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工作岗位上。噩耗传来,震惊中外。1946年3月24日,哈尔滨数十万群众为李兆麟送灵。各界群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夹道伫立脱帽致敬,高呼“李兆麟将军不死!”“为李兆麟将军复仇”。

英雄牺牲,山河已夺回;英雄不死,精神永留存。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哈尔滨市将李兆麟遇害的街道更名为兆麟街,将安葬他的道里公园更名为兆麟公园。2009年,李兆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以李兆麟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艰苦、最令人动容的重要篇章,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世人敬仰。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