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记录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原标题:瞭望|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作者: 魏海生    发布时间:2020-11-10    来源:瞭望
分享到 :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开卷篇,分19个专题,收入从党的十九大到今年1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讲话、谈话等重要文献92篇。这些文献富有独创性、代表性和标志性,生动记录了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实践上的新成就和理论上的新结晶,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部著作与此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了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和最新教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一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立足中国、引领时代、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同当地群众和游客亲切交流 王晔摄

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向着崇高理想迈进的科学理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能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标识和政治底色,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远大抱负。

在第三卷开篇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在《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信念过硬,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正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坚信共产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我们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心要想着远大目标。”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己任。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作为党员,心中要有这盏明灯。我们党过去近百年里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问题,告诫全党同志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所在。

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反复表达着他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共产党就是给人民群众造福的,党中央现在一门心思琢磨的,就是使我们的农民和广大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人民为中心”……这些朴素的语言,真挚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热爱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卷第一专题的开篇之作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二卷单列“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提出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三卷收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203处讲到人民,43处讲到群众。这一卷专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题,收录四篇文献,即《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是“人民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百年屈辱建立新中国,如今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融为一体的血肉联系不可分割。前不久,美国知名大学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超过了93%。中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疫情的大失控、大混乱,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了美国政党“政治私利至上”“资本至上”的丑恶本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 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同村民们亲切交流 岳月伟摄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受严重挫折到正在逐渐走出低潮的曲折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发展过程概括为“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精辟论述清晰地概括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令人信服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得世界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积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较量,正在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转变。这无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科学回答21世纪中国和世界面临的许多新的“世纪课题”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比如在开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十四个坚持”是对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两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第三卷所收其他文稿,都是围绕着“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展开,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全面体现了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

比如,在第三卷各专题,特别是第一专题“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第八专题“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所收录的一系列文稿中,强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要树立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提出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抓关键抓牛鼻子,等等。这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新发展,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在第三卷多个专题,特别是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五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第六专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第七专题“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所收录的一系列文稿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这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在第三卷多个专题,特别是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收录的一系列文稿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论断;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出共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方案,等等。这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在第三卷第十四专题“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所收录的一系列文稿中,强调强国必须强军,努力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提出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提出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提出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提出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提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等等。这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

在第三卷第十六专题“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所收录的一系列文稿中,强调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提出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提出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等等。这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新境界。

同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改革开放、文化建设、网络强国建设、社会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以及党的建设等都有深刻而丰富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之,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有机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些重要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活力和实践动力。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2019年10月29日摄) 陈思汗摄

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历程中,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其中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我们党能够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革命”“革命精神”“自我革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列了两个专题,一个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对这个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和体现。

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要从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角度,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

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要从党的初心和使命角度,突出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在去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党针对8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就是新时代党开展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开拓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

诠释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1世纪的今天,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使得世界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格外强烈;另一方面,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发展鸿沟日益突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阴魂不散,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

“世界之乱”呼唤有担当有作为的政治家战略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来拨乱反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新的历史走向,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类命运相互依存和世界各国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历史和时代潮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这一思想已经得到集中体现,在第三卷中呈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深刻。比如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要“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要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等主张。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瞭望》2020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