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防控阻击战看中国治理体系的优势

作者:沈路涛 常梦茹    发布时间:2020-12-29    来源:百年潮
分享到 :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灾难般的传染性疾病考验,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实施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发挥出了中国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和效能,打赢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实现全国一盘棋,确保高效有序运转,彰显决策体制优势。我国治理体制一大显著优势,就是高效的决策体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即作出周密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决策。在疫情发展及控制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央都反应迅速、决策有效、措施得力,真正实现了全国一盘棋,建立了上下贯通、区域协作、军地协调、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在东北地区和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打了几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彰显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统一合理配置和调度,充分发挥中国治理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疫情暴发后,面对医护人员不足、医疗物资短缺等问题,全国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武汉以外湖北16个市州,4万多名医务人员勇敢逆行奔赴湖北,全国医疗界精锐部队尽数出征,形成一场抗疫“大会师”。面对最难啃的重症救治“硬骨头”,呼吸机、ECMO尽最大可能保障湖北和武汉供应。在医院床位饱和的严峻形势下,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数万名建设者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争分夺秒搭建了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4万多张。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

实施全民总动员,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彰显动员体制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汹涌来袭时,利用既有的组织体系和社会治理架构,迅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体现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又一个显著优势。疫情发生后,全国460多万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9000多万名党员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报到,根据需要到疫情防控一线;行政体系迅速上情下达,一级传导一级,层层抓落实,尤其是处于最末端的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村委会,集结力量对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全民动员体制,最大限度地组织群众、凝聚人心,使亿万人民自觉拧成一根绳,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构筑起群防群治齐心抗疫的严密防线。

齐心协力大协同,加强统筹调配力量,彰显协作体制优势。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疫情发生后,党中央专门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卫健委迅速牵头32个部门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设置多个工作组,协调各部门共同行动,形成防控疫情的有效合力。在境内病例得到控制的同时,面对境外输入病例风险,各地方、各部门又不断加强协作,严格落实转运、隔离、留观、检测等措施,筑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坚固防线,并组织动员全国科研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立行立改纠偏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彰显监督体制优势。衡量一种治理体制是否成熟有效,最重要的一点就要看它在关键时刻究竟有没有发现问题并纠偏纠错的机制和功能。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正是充分发挥了党的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从而在疫情防控中有效避免和纠正了决策偏差、失误和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腐败等问题。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真正帮助基层解决物资困乏等实际困难,迅速及时了解、回应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作者:沈路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常梦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四级主任科员)

(原载《百年潮》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