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陈理    发布时间:2021-01-05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愿景即将变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中华民族复兴前行的征程还远未结束,在此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生逢其时。同全国人民一样,广大理论工作者既是这一伟大实践历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担负着对这一伟大实践历程进行研究和阐释的重大职责。总结、研究的角度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通过总结经验,更好地继往开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屈不挠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我们起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新动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和逐步递进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总体谋划和扎实推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的历史时刻,我们还要始终清醒地牢记第二个百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同志由此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对我们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今天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战略安排,无论是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使命都更光荣、任务都更艰巨。在这样一个时刻,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认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启示、重要经验,要着眼于更好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向着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要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充分彰显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无比壮丽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这个总目标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一棒接一棒为之接续奋斗。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程不难发现,这一伟大实践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如期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根本保证。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愿景,代表着对安定宽裕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在过去阶级社会里,这始终只是一个桃花源和乌托邦。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甚至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地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各种主义、主张也轮番登场,但都没有能够改变旧中国悲惨屈辱的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早在 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重要主张,强调“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上了重要日程。毛泽东同志提出“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的宏伟目标,并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计划分“两步走”,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采取“翻两番”、分“三步走”战略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在小康总体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再美好的蓝图,再美好的梦想,也要经过奋斗才能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种种艰难困苦,把千百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为现实的奋斗历程。经过长期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面对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目前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历史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不可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奥秘,千条万条归结到一点,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这是我们回顾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基本经验。

要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充分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进一步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是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怎么搞,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全新国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自己积极探索。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弄清楚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正确道路。十年内乱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的经验教训,不断思考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适合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人总以为实现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只有西方一条道路。这显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有力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可以打破对西方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证明,这条现代化道路我们不仅走对了,而且越走越宽广,越走前景越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要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充分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历程、显著成就、基本经验进行了很好的总结,首次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个方面显著优势。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些显著优势得到了集中充分的彰显。把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经验。在领导中国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志存高远、规划长远,善于进行长远战略思维,一张蓝图干到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受政治制度特别是选举制度的限制,不可能像我们国家、我们党这样对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十几代人的事情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思维,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愿景最终变为现实,并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再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样体现得十分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不仅要解决“小康”这个发展水平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全面”这个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以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到 2020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要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充分彰显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多源源不竭的力量保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根基始终在人民、党的力量始终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党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以此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拥有五十几个成员的小团体。在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 91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找到了中国问题的出路,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所在。从党的一大纲领中可以清楚发现,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作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淮海战役中,光是支援部队作战的民工,就多达 540多万。如果把运粮小车摆成五路,可以从北京一直排到南京。陈毅元帅当年曾十分感慨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一年就有大的变化,三年大见成效,并带动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的期待和愿望,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如期实现,归结到一点,这一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这是我们今天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认真研究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

作者:陈理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编审

(来源:《党的文献》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