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关切和认知

作者:赵超    发布时间:2021-01-07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
分享到 :

[内容提要]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后,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予以高度关注,聚焦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相关热点议题以及会议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析。总体看来,国际社会看待这次重要会议的态度较为冷静,所做的评论和分析相对客观。不少国外主流媒体、智库和学者能够理性看待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的一些重要议题深切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西方社会对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发展动力充满期待。

[关键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 主要目标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的召开给予了持续关注,国外一些主流媒体、智库和学者相继发表报道或文章,对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相关热点议题以及会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等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文将从这几个维度出发,梳理国际社会对五中全会的关切和认知。

一、对五中全会召开背景的关注

《建议》指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正是由于全世界正在经历如此复杂深刻的大变局,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擘画才备受外界瞩目。国外大部分相关文献都不约而同地对会议召开的背景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理解此次会议所作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但相关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种解读倾向于从中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这一背景出发,客观地肯定了中国在有效应对疫情危机、实现稳定发展方面的承诺和信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五中全会的召开正值全球局势严重动荡的时期,许多国家正面临经济和社会剧变。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精准管控和广泛检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恢复正常。10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在7月至9月间,中国经济增长了4.9%,而其他许多国家的产出都下降了。[Ben Westcott, “China's Top Leaders Meet to Plan Next Five Years as Coronavirus Rebuilding Begins”, CNN, October 26, 2020.]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10月29日报道称,在欧洲忙于应对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美国因大选充满不确定性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五中全会,为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确定方向。通过制定新的五年规划,中国当局希望以强健的姿态走出困扰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危机,并在未来几年内让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更加成熟和强大。[转引自《外媒述评:五中全会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自强》,载参考消息网,2020年10月31日。] 法国《世界报》也在报道中指出,五中全会传递的信息表明,在一个深受新冠肺炎病毒侵扰的世界里,只有中国在继续向前发展。[Frédéric Lemaitre,《En Chine, Xi Jinping pose les jaons pour un troisième mandat après 2022》, Le Monde, Novembre 2, 2020.]

另一种解读主要从五年规划的制定所处的制度背景出发,分析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制度的坚持在应对国内问题上的现实效果。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BR)高级研究员麦可海(William C.McCahill Jr.)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起初是效仿苏联模式,为工业和农业生产制定大量的定量指标。但是,在近期的规划中,中国更多地制定了较为宽泛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而将预算和其他细节问题留给相关的具体政策予以明确。五年规划通过总结上一个五年的发展,并对下一个五年作出展望,在跨越政策周期的过程中,这种规划通常能够保证一些政策的延续性,避免政策议程因人事更迭而频繁变动。法国24新闻台将“十四五”规划同“十三五”规划进行了比较,认为前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而新的五年规划则更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而非增长速度,这是中国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William C.McCahill Jr., “Plenum Means Full: How the October ‘Fifth Plenum’ Filled China's Agenda”.]

还有一种解读倾向于从会议议题设置的动因出发,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中国作出一系列战略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五中全会召开的第一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即对会议的议题进行了预测。报道称,中美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贸易战仍未结束,科技战迫在眉睫,美国将疫情归咎于中国,中国未来的日子会面临更多挑战。该媒体称,北京可能会以减少对美国的潜在依赖为目标,宣布一系列新措施来加大科技投资、支持企业发展、刺激经济等,同时实施足够的市场开放措施来应对美国进一步的脱钩行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年度政治大戏有哪些看点?》,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26日。] 比利时智库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实验室(Bruegel)研究员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ía-Herrero)认为,要想理解五中全会制定的目标和政策的性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所处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的世界更加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气焰。鉴于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美国对华进一步采取脱钩策略以及全球化遭遇逆流等现实问题,这次会议作出的决策所要应对的是一个不太有利的外部环境。[Alicia García-Herrero, “Fifth Plenum Maps China's Response to a More Hostile World”.]

二、对五中全会相关热点议题的关注

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乃至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的部署是国外相关文献关注的重中之重,相关讨论尤其关注主要目标、新发展格局以及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等主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一)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英国广播公司对相关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虽然提出长达15年的规划在中国十分罕见,但这并非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类似的远景目标,邓小平曾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制定了跨越15年的发展目标,即“二O一O年远景目标”。此次会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可被视为着眼于“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期目标。

部分报道和研究尤为关注规划提出的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来自经济学人智库(EIU)的经济学家苏月认为,《建议》没有制定具体的增长目标,但有一个隐含的目标,即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天风研究”发布的报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估算,认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能指发展中国家中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上限可能是高收入国家中的较低水平,对应现价可能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万至2万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来15年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水平可能仍需达到4%—5%。[《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解读:2035年中国经济全面超越美国?》,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30日。] 加西亚-埃雷罗表示,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正在从“青少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在“青少年时期”,世界其他地区通过贸易、投资和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为中国实现其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在此次全会上,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其面临的外部风险正在加剧,因此保持谨慎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年度政治大戏有哪些看点?》,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26日。]

还有部分国外媒体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强调新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澳大利亚“中国政策中心”(China Policy Center)网站刊登的亚当·倪(Adam Ni)等研究人员撰写的分析文章称,《建议》提出的5条指导方针和6个主要目标本身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不同程度地延续了过去已经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是,这个清单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改革和完善中国经济、社会、生态和治理体系而制定的雄心勃勃的计划。[《Les actions de Xi Jinping augmentent encore après le plénum》, Crumpa, November 2, 2020.]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3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高层的自信与“不变”意志》的文章。文章指出,从五中全会作出的“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等重要判断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传递了诸多“不变”的信息,即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和平发展意志不变,中国办好自己事情的意志也不变,中国的优势制度更加不会变。

也有媒体认为,中国要按期实现此次全会设定的各项目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法国《费加罗报》报道称,规划建议为国家复兴设定了时间表,预示着中国国力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中国自身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因而中国的生产能力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Virginie Mangin,《Chine : l'indépendance technologique au coeur du nouveau plan》, Le Figaro, Novembre 2, 2020.] 日本《产经新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提出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主要以14亿人口的内需动力为基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构建起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现已凸显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可能成为这一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2035年に中等先進国目指すも少子高齢化が課題」,『産経新聞』2020年10月30日。] 显然,这些媒体所列举的挑战都是中国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五中全会作出的部署在看到中国发展优势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二)新发展格局

《建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本次会议最受国外主流媒体、学者和智库关注的主题,相关文献或报道几乎对这一主题均有所论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种解读主要从政策出台的动因考虑,认为中国政府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院(ISPI)研究员萨拉·贝洛图(Sara Berloto)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当前世界正在不同层面上发生动荡:传染病大流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兴起,中美摩擦加剧。而在此情形下,中国将关注重点转向国内经济,同时保持对外贸易的开放度,希望在未来数年内巩固国内经济,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并最终实现“双循环”模式。[Sara Berloto,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fter the 5th Plenum: What Lies Ahead?”.]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0月26日发表题为《对美国制裁的回应——中国经济应变得更加独立》的评论文章。该文认为,五中全会重点用“双循环”这一关键词为新的经济规划确定了方向,旨在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称“这似乎是北京对美国考虑与中国‘脱钩’的回应”。

另一种解读主要从政策蕴含的意义考虑,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反映出中国自力更生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降低中国经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德国《青年世界报》网站10月30日发表的《加强内循环》一文称,根据“双循环”的战略规划,中国经济将更加集中于本国的生产、贸易与消费。北京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技术上独立,只有实现高度独立,才能在自身发展受到阻击时保护自己。加西亚-埃雷罗认为,世界变得更具进攻性,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势力大增,五中全会公布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对此作出的回应。[《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年度政治大戏有哪些看点?》,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26日。]

还有一种解读主要从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出发,探究其对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政府将刺激内需作为新发展模式的轴心,同时仍会继续坚持开放合作。法国《回声报》认为,“双循环”政策的目的是寻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中国一直都在向世界开放,只不过此次“双循环”政策的出发点是想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主要放到国内市场上来。“双循环”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加强内需,另一方面不放弃出口,也不向外国投资关闭大门,中国将努力做到“两条腿走路”。[Frédéric Schaeffer,《La Chine élabore son prochain plan quinquennal face aux 〈vents contraires〉 venus de l'étranger》, Les Echo, October 25, 2020.]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10月26日发表《后新冠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一文,认为新发展格局力求依靠强大且有能力抵御外部冲击的国内市场,建立一种更加自给自足和平衡的经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回归孤立状态或放弃外部循环,而是将国际循环作为发展的第二引擎。此外,促进国内消费不可避免地涉及为外国投资打开大门,完善外国公司的营商环境。

另一种观点则在解读新发展格局时表现出了某种顾虑,认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应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美国商会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特·罗斯(Lester Ross)等人发表的文章指出,“双循环”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某些国家对中国进入全球市场和获取技术的限制。文章称,根据这一理念,市场的作用将得到加强,但同时,市场作用的发挥也同政府作用的增强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息息相关。[Lester Ross, Kenneth Zhou and Tingting Liu, “China: China's Fifth Plenum Concludes”.] 《费加罗报》发表分析文章表示,中国未来可能会更多强调自己的工业标准和参考值,因而他们担心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会降低。[Virginie Mangin,《Chine : l'indépendance technologique au coeur du nouveau plan》, Le Figaro, Novembre 2, 2020.] 而事实上,产生这种顾虑的学者和媒体显然未能很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低估了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

(三)新发展理念

《建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较多探讨。

部分外国学者和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创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五中全会闭幕当天,英国广播公司在其网站上发表报道文章称,中国不仅不会放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努力,反而会加大力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际上是“中国制造2025”的“升级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BBC中文网,2020年10月29日。] 苏月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来带动经济增长,而这也是中国与美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解读:2035年中国经济全面超越美国?》,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30日。]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称,无论是在应对疫情危机中,还是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也被写入未来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转引自《外媒述评:五中全会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自强》,载参考消息网,2020年10月31日。]

还有许多国外学者和主流媒体聚焦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其中一种分析认为,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华沙研究所(Warsaw Institute)研究员帕维尔·帕夏克(Pawel Paszak)认为,环境的改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这些计划实施的第一步是引入国家排放交易系统,该系统如果启动,将成为世界上此类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典型代表。[Pawel Paszak,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Dreams of a Technological Superpower”.] 《费加罗报》和法新社的联合报道指出,中国是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巴黎气候协定》的重要参与者,正在加快绿色转型。[《Pékin dévoile un plan quinquennal sans objectif de croissance》, Le Figaro & AFP, Octobre 29, 2020.] 另一种分析认为,中国作出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其实现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6日的新闻报道称,如果中国希望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现在必须加紧部署。根据一些专家的估计,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在2025年将能源中的煤炭比例降至50%,而2019年该比例为58%。也有专家估计,中国需要在2025年前将其风力发电量增加一倍。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专家普拉卡什·夏尔马(Prakash Sharma)认为,在中国的能源转换问题上,最困难的并不是投资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能力,而是伴随这一变化的社会转型。[《中共开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载RFI中文网,2020年10月26日。]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则更关注中国的绿色转型对澳大利亚的影响。该报称,中国在今年9月承诺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澳大利亚没有作出此类承诺,中国、日本等国的净零排放承诺将影响澳大利亚向这些国家出口矿物燃料。

三、对五中全会影响的关注

《建议》指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国外的主流媒体、学者和智库分别对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一)对中国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五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与美国发生摩擦的艰难局面下制定的新五年规划,将为一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指明新发展阶段的前进道路。英国路透社在10月23日发表的报道中表示,“十四五”规划及其实施对中国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美国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表示:“‘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结构改革方向至关重要。”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许振义表示,“十四五”规划将令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和科技强国。[《Le nouveau plan quinquennql de la Chine(2021-2025)》, Courrier tunisien, Novembre 3, 2020.]

还有观点认为,会议出台的政策将有利于中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英国广播公司在此次全会闭幕后发表评论文章称,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正在丧失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第三,逆全球化浪潮出现。该文认为,针对这三方面的挑战,五中全会均提出了应对方案: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特别是优化生育政策;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国内。[《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解读:2035年中国经济全面超越美国?》,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30日。]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此次全会制定的规划可能会进一步推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贝洛图认为,五中全会的指导方针表明,中国决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此相关的所有项目、倡议和计划都将继续向前推进,这其中自然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期内“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或放缓。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几年的落实经验已经展现了中国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应对不可预见情况的能力,因此在未来五年的规划框架内,通过“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成为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新增长点。[《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年度政治大戏有哪些看点?》,载BBC中文网,2020年10月26日。]

(二)对世界的影响

有媒体认为,在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五中全会制定的规划和目标也为其他国家参与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报道称,地缘政治新秩序至少在短期内为欧洲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因为,中国一直强调将推动对外国投资开放市场,以抵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因此,德国的产品和专业技术将继续受到欢迎。《突尼斯信报》表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全球经济发展时,中国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断地同全世界分享其发展机会,以促进全球增长。对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陷入经济衰退的世界来说,一个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定的稳定而连贯的发展计划及其作出的更加开放的承诺是非常重要的。[《Le nouveau plan quinquennal de la Chine(2021-2025)》, Courrier tunisien, Novembre 3, 2020.]

另一种观点认为,五中全会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向有着清楚的认识,这将对中美力量对比产生影响。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项目主任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和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项目资深顾问兼理事长甘思德(Scott Kennedy)指出,根据五中全会对形势的研判,尽管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Jude Blanchette and Scott Kennedy, “China's Fifth Plenum: Reading the Initial Tea Leaves”.]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10月26日刊登的《中国的新增长计划可能推动经济在10年内超过美国》一文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迅速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复苏,如果能够保持近年的增长轨迹,那么它将在未来10年内超过美国,与美国摩擦加剧的可能性促使中国加快制定使自己免受世界经济动荡影响的战略。安迅思公司(ICIS)亚洲事务高级评论员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则表示,人们不经意地谈论着,世界很快将要进入中国主导的世纪。[John Richardson, “Politics and petrochemicals: Fifth Plenum review and the US elections”.]

四、结语

以上对国外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学术研究文献的梳理表明,总体看来,国际社会看待五中全会的态度较为冷静,所做的评论和分析采取了相对客观的基调。不少国外主流媒体、学者和智库能够客观地看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同时,他们对五中全会涉及的一些议题深切关注,例如,此次全会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关系的界定等。他们对“十四五”规划予以高度关注,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之际,国际社会对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发展动力充满期待,渴望能够尽快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智库和媒体依旧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窠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在加速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放大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忧虑。我们应充分把握国际社会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关切和认知情况,积极妥善地应对可能存在的疑虑和误解,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以便让国际社会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赵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