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作者:陈理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摘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最鲜明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奋斗的一百年。这一奋斗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前来看,主要任务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根本政治条件。从新中国成立后来看,主要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是全面发展的,是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的现代化 百年奋斗历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围绕“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求索”进行研讨交流,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探寻中国现代化成功背后的奥秘,非常有意义。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最鲜明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接续奋斗的一百年。这个百年奋斗,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阶段。

就新中国成立前的奋斗来看。这一阶段,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大体一致,主要任务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根本政治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为了改变近代以来国家的悲惨境遇和民族屈辱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当时,在不少中国人眼里,西方国家是先进工业文明的标杆,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技不如人。一开始许多人目光都向西看,试图从西方寻求出路。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不少人以为学习了西方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就可以救中国。比如,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洋枪洋炮、机器和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开煤铁、创铁路、兴商政”,一度声势很大。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一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前提下的“自强”“求富”运动随之宣告破产。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代表人物。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大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大手笔地勾画了振兴中国实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强调“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是“实业之利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所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页。],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所合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7—228页。]。但实践证明,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深刻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进而把中国现代化分两个阶段来进行,先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再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现代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始从根本上有了转机,具备了现实条件。在种种探索屡屡碰壁、各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

但即便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同时,也已经充分关注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便明确指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工业。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需要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页。]。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主要地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成为完全民主的社会”[同上书,第528页。]。

那么,怎样才能建设中国的工业,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又是什么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页。]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全面规划了新中国建设蓝图。这些重要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思想准备。

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

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便及时把工业化提上重要日程。早在1951年,毛泽东便明确提出,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随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0页。]的宏伟设想。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这个宏伟目标定位为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2页。]。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把“四个现代化”规范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39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以此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进一步提出更加振奋人心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和逐步递进的目标任务进行总体谋划和扎实推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条,但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各项工作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集中主要精力抓好现代化建设,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要突出抓好的牛鼻子,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根据时代形势和条件变化,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进程。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便开始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先后完成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不久前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开启了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还制定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振奋人心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进一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部署,完整勾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这种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进行战略谋划和安排,对中国发展进行长远战略规划部署,团结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引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志存高远、规划长远,善于进行长远战略思维,一张蓝图干到底。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显著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现代化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依靠这种制度优势,中国可以对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思维,久久为功,直至最终实现既定的宏伟发展目标。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向,但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若干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设想不同,中国是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这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并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中国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中国现代化又是在一个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的现代化。这些都是中国的最大国情,也是中国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回顾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国现代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始终牢牢立足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把这个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作为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基本依据,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源源不竭的根本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之所以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14亿人汇聚成磅礴力量,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这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不少外国朋友经常会问,中国发展速度为什么那么快,中国人民发展热情为什么那么高,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看看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不难找到答案。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积累的这种强大能量,得以充分迸发释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又一次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和汗水奋斗出来的。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过去,一些人更多地把现代化看作是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限于经济发展,而是建立在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新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既是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基本定义,也是中国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内涵。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的现代化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还包括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发展。仅以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例,到那时,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深刻把握。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现代化。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总以为实现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只有西方一条道路。这显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他还强调,“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他一再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同上书,第82—83页。]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在这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役中,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了生动鲜活有力的诠释。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这些显著优势,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注意加快发展又注意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特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上的发言,刊发时有修改。

(陈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与编审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