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牢记宗旨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冷溶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党中央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7月 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庆祝活动推向高潮。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宣言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内涵,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坚定豪迈、催人奋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党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在万众欢腾中,我们不但在回顾历史,也在见证历史,更在开创历史。聆听讲话,有许多感想。这里,我着重谈谈讲话中关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与生俱来,自成立时起,就鲜明地体现了阶级性、人民性。党的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北伐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努力深入发动工农群众,使大革命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强大敌人的反复“围剿”,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和根据地能够生存、发展、壮大,取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什么力量也打不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也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事实证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我们党凭借着中国人民的这个伟力,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翻身作主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依靠人民,我们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繁荣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等等。党的决策和号召得到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也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甚至是严重曲折,但由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由于人民群众对党的高度信任,我们都胜利地度过了难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最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雷霆出击、重拳整治,一开始就明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打虎”“拍蝇”“猎狐”取得实效,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和重塑。

面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从治理雾霾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面对人民群众急盼解决的贫困问题,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有力举措,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面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问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夺取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急的紧要关头,全国 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 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些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目的都是为了人民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全文共有 203处提到“人民”,主题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前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一个讲“无比宝贵”,一个讲“更大的危险”,用的都是最高量级的词,说明打江山关键是赢得人心,守江山关键是守住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我们党发展壮大起来不容易,夺取政权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不容易。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是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讲话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也是最能体现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一句话。二是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第一次学习教育时的主题。三是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是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最能体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要求,最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1年正式公布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使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我理解,以上几条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讲话关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问题特别强调的。其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首次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来说,是具有伟大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对我们党史和文献研究工作者来说,也是发挥重要作用、承担重要责任和繁重任务的一年。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党的历史和文献优势,在编辑、研究、编译、宣传党的历史、理论、文献、人物、先进事迹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高质量完成了中央交给我们的每一项光荣任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献研究会的同志们参与承担了重要任务,发挥了应有作用。希望学会各位同志,继续努力,在下一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深入交流学习体会,不断提升思想认识。二是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史明理,学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三是要充分发挥各分会研究老一辈革命家的优势,在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生平、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等方面,讲好革命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弘扬好革命的崇高风范。四是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研究院工作部署,充分动员和组织学会资源和力量,继续完成好学会承担的各项重要任务。

(本文是作者2021年7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院主管六家学会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冷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