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内涵,着力推动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向纵深发展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3-09-18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只有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人民至上的最高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就像《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1945年,毛泽东指出:“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格,《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经典作家在创立革命学说的时候就昭示出非凡的胸襟和充分的自信。毛泽东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既要恪守正道,也要敢于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守正才没有迷失方向、才没犯颠覆性错误,因为创新才把握了时代、引领了时代。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关系,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苏联解体,殷鉴不远,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我们想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却没想到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越来越强。于是转而和平演变,这一招很好使。全民娱乐,向往西方,把苏联卫星国搞垮,苏联就这样解体了。”可见失去了初心离开正道,后果是多么可怕。习近平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继承中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勇于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和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现实课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在中国如何革命、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和如何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只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道:“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中国共产党始终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批判军事与政治对立的错误倾向时曾说过:“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邓小平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结底要顾全大局。”习近平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说到底,我们就是要用系统观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相结合,责任担当,互利共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理论不断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历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33处提到“中国”,包括引文有50处提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创建理想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坚持在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毛泽东提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他认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义,运用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实践,推动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向纵深发展。

首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编译出版了各种重要的经典著作。从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到白色恐怖下的“伪装书”,再到延安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出版大量译著,这些都为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经典著作编译工作,通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笔耕不辍,经典著作硕果累累,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提供了源头活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作为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应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真抓实干,以更加积极的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

其次,胸怀全局,提高站位,深化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职责认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服务党的理论武装一直以来是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的职责定位,做好权威性基础文本是重中之重。经典著作编译“代圣人立言,笔重千钧”,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这是每一代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的座右铭。2018年,为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统筹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和著作编译资源力量,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成立,使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守正基础和更加明晰的创新方向。讲政治顾大局,以政治自觉将自身纳入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这个整体框架中来考量,是新时代对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在高质量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同时,拓展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利用自身权威性基础文本的优势,在打通马克思主义源与流方面下功夫,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研译宣,为我院构建综合体系,打造高端平台,建设党中央可靠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囊团作出贡献。

再次,守正创新,问题导向,让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是基础性文本,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保证经典译文不走样是我们每一位编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批驳意识形态领域错误倾向提供文本支持。长期以来,经典著作受众面并不广,据人民出版社最新统计,截至目前,经典著作各版本总体180多种,发行量400万。这样的发行量相较于我国的人口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言就太少了。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典著作语言体系不同于其他文本。读者对于经典著作译文的理解不如母语顺畅。二是经典著作体量很大,很难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共计50卷3000余万字。第2版目前已出版34卷,计划出版70卷。三是以往经典著作的读者群主要定位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这样的定位也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探求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做好经典著作阐释工作,利用国内外最新编译成果,加大力量写好前言、编好注释,把经典著作说清楚。我们要进一步丰富版本体系,尝试普及读物,让经典著作“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在一些关键节点推出的单行本很受读者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比如我们出版的《资本论》纪念版发行了14万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15种著作中的《共产党宣言》发行了70万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部画传普及版分别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以及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最近《恩格斯画传》普及版还入选了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这些普及类读物形式新颖、通俗易懂,易于被普通大众阅读和理解。我们要加强横向合作传播,如加强与人民出版社交流合作,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努力扩大经典著作发行量,真正让经典著作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