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是胜利之本”——解读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论断

作者:曹前发 杨明伟    发布时间:2023-12-15    来源:理论网
分享到 :

【摘要】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个重要论断,出自毛泽东写于1938年5月的论著《论持久战》。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还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从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思想初衷、深刻内涵到现实指向,可以清晰地看出,毛泽东侧重思考的是当我们的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困难时,我们靠什么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个重要论断的提出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

一、伟大的斗争孕育伟大的思想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论断的提出,总的背景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193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到这年7月,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一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为全国人民指明抗战的前景,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历史责任。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件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毛泽东坚定地认为,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必要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明抗战的前途和道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讲演。讲演一开始,他就直截了当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441页)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而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握住关键环节,毛泽东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同上,第446页)“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同上,第476页)

毛泽东点明了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民众力量的决定性。这个观点,毛泽东早在1936年与斯诺谈话时就提出来过。当时他说:“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在《论持久战》讲演中,毛泽东继续重申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作了深入分析。他说:“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页)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思想是早就形成的,并不断孕育在腹中;而思想的升华,则需要经历伟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著名论断。他认为,这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总依据。“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人民群众看成和军队一样,都是战争的主体,这是毛泽东的独创。

二、夺取伟大胜利必须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从来都是越挫越勇、越苦越团结。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坚决反抗并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动员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这一方针路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指南。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

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开赴抗日战场,一方面同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始终注意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的、战役的乃至战斗的协同与配合;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向敌后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于是,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即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方针路线有了,局面形成了,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毛泽东十分重视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工作。动员什么?核心还是“动员全中国人民”。他说:“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478页)“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同上,第513页)

毛泽东还阐述了动员全体兵民的根本要领。他说:“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同上,第481页)对此,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两点。首先,要重视动员的载体和依靠力量:“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同上,第481页)其次,要持续不断地做生动的动员工作:“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同上,第481页)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国军民总动员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对日军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抗击。毛泽东曾就此评论:“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毛泽东说“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对中国全面抗战十个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指导中国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决心实践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也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誓言。这副对联既反映了全国老百姓的觉醒,也说明我们党动员人民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证实了毛泽东的伟大预言:“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1页)

三、“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从党和军队与人民的关系来看,我们党和军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没有这种鱼水关系或血肉关系,就不可能战胜敌人。

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时,这个村子的老百姓看到的是一支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抬着许多担架的军队。真正接触这支队伍后,人民群众发现,这支军队不进民房,在场院里埋锅造饭,挑水扫院子。不仅如此,他们与老百姓亲如一家,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不久,陕甘根据地出现了民歌里唱的那种热烈场面:“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

毛泽东曾经预言: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陈云也将“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列为长征取得胜利的三大原因之一。贺龙元帅在总结长征时也说,“国民党军队打仗靠飞机大炮。我们红军靠什么?靠群众”(《贺龙在川东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我们党能不能赢得胜利,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赢得群众。长征中,我们党紧紧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众志成城,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和强大凶恶敌人,谱写了长征胜利的激越凯歌;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也是从人民中吸取智慧和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后期的战略决战中,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援前线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果没有排山倒海的群众的伟大力量,要取得全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军事斗争从来都不是单靠军队来实现胜利目标的。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略决战能获得胜利为例,我们党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胜利,一个最基本原因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他们不断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这同国民党军队屡屡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多次全军覆没,恰成鲜明的对照。能不能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确实是战争能不能取得胜利的根本问题。

叶剑英元帅曾经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用几句话说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三大战役中,各地组织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随军执行战勤任务。辽沈战役的时候,动员了一万三千八百余副担架,三万六千七百余辆大车,九万六千余民工,随军行动。淮海战役的时候,动员了二百余万民工,支援前线,使我军与民工的比例达到了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和热情鼓舞下,人民解放军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371页)叶帅还深刻地指出:“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力量属于人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观点。”(同上,第371页)

20世纪60年代,贺龙元帅在谈起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时,曾感触颇深地说道:“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战争中,革命人民在武器装备方面,开始的时候总是落后于敌人的。但是只要人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数以万万计的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真正的天罗地网。任何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都将在我‘全民皆兵’的汪洋大海中,遭到灭顶之灾。”(《贺龙文选》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5页)

改革开放以后,聂荣臻元帅在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也谈起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特别强调说:“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论武器如何发展,都改变不了人民战争的规律,改变不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根本原理。”“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还是靠它。”(《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541—542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过这种观点:“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忘记了人民群众,“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毛泽东的这些话语及其表达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将士的心里,对中国共产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既体现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逻辑和规律,又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这一思想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复杂环境下思考战争战略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仍有重大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真正力量来源。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形成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的巨大力量,就能形成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因此,充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毛泽东说过:“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队伍都是人民的子弟。它来自人民,历来与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时刻团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人都不能把我们与人民分开。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人民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没有这种鱼水关系或血肉关系,就不可能战胜敌人。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带领人民一起团结奋斗,都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基石。党和人民的团结、全体人民的团结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根本底气,更是我们能够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和巨大困难的根本力量。因此,广泛而充分地发动群众、动员群众,与各界人民群众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我们就能筑成抵御任何来犯之敌的钢铁长城。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同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心中有人民,工作就有动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工作服务于人民,我们就能够获得发展的力量和胜利的保障。

当然,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战争条件下,我们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人民战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较之于传统意义的战争,新时代下的战争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彰显战争智能化的强大威力。但是,一切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武器,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创造并由人来使用的;而且武器的使用必须合乎人民意愿、符合人民利益,战争才能得到人民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衷心拥护,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战争就会失去正义性而遭到人民的反对,最终导致失败。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

作者:曹前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