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

——走进安徽泾县王稼祥故居

作者:戴和圣    发布时间:2024-01-19   
分享到 :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我们专程来到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闻名天下的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开拓者王稼祥的故居,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荣光。

从皖南奔赴革命

王稼祥故居坐落在镇上的厚岸村,是一幢晚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两厢辅以天井和庭院,简约而朴实、宁静而安详。门厅内设有耳房与二道门,耳房是门人居住的地方,二道门分中门和边门,中门平日不开。其内,青砖铺就的小院,栽种了各色花木,绿意葱葱、生机盎然。正房门楣上“王稼祥故居”五个大字,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所题。

穿过天井,正屋由一个堂厅和两间厢房组成,其内一片幽静。中堂正中悬挂一幅古朴的国画,配有“道不远人子臣弟友,学惟逊志礼乐诗书”对联,寄托着读书修齐治平的中国传统家风。堂前规整地摆放着桌椅,长案桌上陈放着镜、钟、瓶,取意“东瓶西镜”,祈望平平安安,王稼祥四五岁时一家人在这里拍过全家福。右边厢房是父母的居室,1906年王稼祥就出生在这里;左边是两个姐姐的厢房,王稼祥在姐姐出嫁后曾住过一段时间。当时他在芜湖组织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引起反动军阀的敌视,被父亲领回家“关”了一段时间。正是这时期的思考,他立下了“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的坚定信念,下定决心离开厚岸、踏上追寻革命真理的征程,从此为革命四海为家。

由于正屋的厢房都显狭小昏暗,父母特地在庭院边上为爱读书的王稼祥建了一厢明亮的书房,一间长条形的屋子,朝院的墙壁上开着一长排玻璃窗,光线慷慨地洒进来,即使阴雨天里也不觉暗。书房兼作卧室,家具简朴,长条凳就着木板搭成床,古旧的书桌摆在窗前。少年王稼祥志存高远、学习刻苦,曾在这里研读《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萌发革命理想。1922年,16岁的王稼祥离开故乡去南陵乐育学校求学,1924年春到芜湖圣雅各中学读书,在那里进一步接触进步思想,并组织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8月,立志学知识、求真理的他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28年2月加入共产党后,转入苏联红色教授学院读书。他深感“要革命必须有组织的政党来组织民众不可”,遂于1930年3月回到上海,投身革命。

“三大贡献”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王稼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依故居新建了“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纪念馆序厅内立有一尊青年王稼祥汉白玉雕像,身姿挺拔、神态自若,浑身透着投身革命的勇气决心;背景是一组浅浮雕,刻画其生平主要历程;两边立着四块将军红石碑,内容节录自其写给同学王柳华的书信原文。展厅内主题为“永远的稼祥”的生平陈列,用大量珍贵图片、手稿和历史物件,多视角全方位展示其革命的、战斗的、光辉的一生。

在纪念馆醒目位置,专辟“三大贡献”展区,生动详实地展示了王稼祥对中国革命的卓越历史贡献。长征途中,他为酝酿、召开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证明,中国的红军和中国革命战争,应该也必须由毛泽东这样有实际经验的人来领导才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1937年6月,王稼祥赴莫斯科治病,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到延安。回国前,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同他谈话,表示“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随后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先后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意见,“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1943年7月,王稼祥在《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并阐述其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王稼祥生前珍藏的四卷共16本线装石印《毛泽东选集》,也摆放在故居展览。

杰出的外交家

故居还收藏了一件重要历史文物——斯大林赠送给王稼祥的座钟,见证王稼祥在党的外交事业上的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工作举步维艰。1949年夏,王稼祥陪同刘少奇秘密访苏。同年10月,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毛泽东亲笔致信斯大林:“王稼祥同志到苏联的任务,除担任我国驻苏大使并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资格兼管对东欧各新民主国家的一般的外交事务外,同时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资格(他是我党的中央委员)和你及联共中央接洽有关两党之间的事务。”王稼祥完成了许多重要使命,尤其是刚到任就为毛泽东访苏进行各方准备。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启长达两个月的首次国事访问。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到达莫斯科,2月14日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王稼祥在重要历史事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对外联络部,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部长。他参与党的外联和国家外交重大决策,领导开展党际外交活动,推动发展我党我国的对外关系。他根据100多年来国际共运的经验,提倡各国共产党既要为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互相支持、合作、学习,也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地相互交往。

故居外,纪念馆铜像广场上,王稼祥晚年半身铜像矗立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身着中山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脸庞消瘦,似沉思、若微笑,仿佛依然在思考着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未来。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月19日A4版)